单海鹰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111281
本馆由[ 孝行天下 ]创建于2010年05月28日

单海鹰的艺术人生

发布时间:2010-05-28 10:34:37      发布人: 孝行天下

    团结报记者 龙 莹

    ·政协委员风采·

    采访单海鹰,是在他的工作室里。记者到来时,他正埋头创作一幅20多米长的蜡染长卷,作品尚未完成,但只见气势恢宏、细节翔实,将老司城昔日的繁华盛景生动再现。单海鹰说,这幅名为《溪州司城盛世图》的蜡染作品始创于2004年,他已为之付出很多心血,希望能通过这副长卷,为土家族历史留下一些形象资料。

    在湘西,只要提起织锦、蜡染等民族民间工艺,很多人都会很自然地联想到单海鹰这个名字。今年52岁的单海鹰,凭着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和执著,多年来,在民族工艺领域不断探索、创新,从一名普普通通民间艺人成为获得无数荣誉的工艺美术大师。然而,对于“大师”之誉,常自称为“不二坊匠人”的单海鹰却说:“我只是一个平凡的民间艺人,我所做的努力是希望有更多人来关注我们的民族文化,更多人投身于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这项清贫的事业。”

    破烂中寻觅艺术瑰宝

    单海鹰的工作室里洋溢着浓浓的艺术气息,各种造型生动、工艺精湛的蜡染、织锦随处可见,其中不少作品图案的原型,都是源于他儿时捡到的“宝贝”。

    文革期间,不少民间工艺品都被认定为封建残余,有的被收缴,有的则被砸碎或烧毁。当时,年幼的单海鹰和大多小孩一样,喜欢在废渣里搜寻“宝贝”,不同的是别的孩子找的都是铜钱或玩具,而单海鹰则专门找一些奇怪的、有图案形状的东西。也许是拥有与生俱来的艺术细胞,让他觉得这些图案“很有意思,很有味道”。一次,他捡到一副刺绣,上面绣了一个怪物,单海鹰觉得格外漂亮,于是把它珍藏起来,后来他才知道,这个“怪物”就是土家族民间图案———“吉祥兽”。

    单海鹰从文革期间被破除的“四旧”中,捡到大大小小无数有着奇怪图案的工艺品,一直保存到高中。高中时,单海鹰开始学习绘画,看到儿时捡到的那些工艺品开始破旧,很多已无法保存,单海鹰就自己将这些图案画了下来。尤其是那个让他痴迷的“吉祥兽”,更是反复临摹了无数次。

    采访中,单海鹰打开一个木匣子,轻轻拿出一张张当年手绘的“吉祥兽”、“龙凤龟”等图案感叹道:“这些珍贵的图案,为我今后的创作提供了不少灵感,我的很多作品都是根据这些最原始的素材创作出来的,没想到儿时捡的破烂如今成了宝贝啊。”

    小作坊立下凌云壮志

    高中毕业后,单海鹰进入永顺县锁厂成为一名工人。此后,单海鹰又先后当过厂长、博物馆馆长、公司经理,在工作上做得有声有色。但是,从小就热爱工艺美术创作的单海鹰,始终就没有放弃自己的爱好,业余时间不但学习美术,并且孜孜不倦地进行民间工艺品研究。

    单海鹰告诉记者,在锁厂工作时,一个月只有二十几块钱的工资,除了吃饭家用所剩无几,绘画的笔墨、纸、颜料有时都无钱购买,但是他一直坚持绘画练习,同时,开始从事土家族民族民间工艺搜索、研究与开发。后来,单海鹰还考入了湖南省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学习、深造,进一步提高专业知识。

    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单海鹰给自己定下了一个人生目标:45岁之前打基础,45岁之后出成果,一定要在民间工艺美术的研究和创作上闯出一片天地来。1996年,眼看着自己就快到45岁了,但由于工作繁忙,不能在民间工艺美术研究、创作中投入更多时间、精力,以至于迟迟无法对曾经定下的目标交出满意答卷。思考再三,单海鹰递交了辞职报告。“这把年纪辞职,去研发民间工艺,周围的人都不理解,说我钻进了一个死胡同里。但我告诉自己,不能再浪费时间了,以后的每一分钟都要用在民间工艺美术的研发上。”单海鹰说。

    由于多年来的积蓄都花在了搜集和研发民间工艺品上,辞职后的单海鹰又没有收入,他的生活也陷入了极其窘迫的境地,有时候甚至连基本生活都需要靠父母帮助。不过,即使面对如此困境,他仍然四处借钱,创办了自己的民间工艺工作室,并且给工作室取了一个好听而霸气十足的名字———“不二坊”。

    不大的工作室,楼上是单海鹰的设计、创作间。楼下是车间,放满了织机,几名妇女忙碌着编织着各种各样精美的土家织锦。单海鹰说,从创立工作室那天起,他就下决心要让织锦、蜡染等工艺品从这间小作坊里走向世界。

    之后,单海鹰不断从生活中吸取营养,创新艺术手法,他创作的蜡染、织锦作品受到社会广泛赞誉,有的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藏。

    民族工艺走向世界

    其实,早在1982年,单海鹰的作品就已经走出国门。

    当时,我州接待了首批外国考察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粮农开发署官员,外国客人来到永顺县进行考察,单海鹰制作的具有民族特色的蜡染工艺品,作为礼物赠送给外国客人。当考察团团长收到单海鹰制作的蜡染民族挎包时,对湘西的民族民间工艺感到惊叹,随即带领考察团来到单海鹰家里参观,并希望把单海鹰在县城展览馆里展出的所有作品全部买下并收藏。经过协商,单海鹰为考察团另外制作了40幅蜡染作品。

    多年来,单海鹰守住清贫,潜心致力于土家族民俗民间工艺的探索、发掘、研究、整理、开发,开辟国际大市场,让土家族工艺品飘洋过海,让世界了解湘西的民族民间工艺。如今,他制作的蜡染、织锦等工艺品已销到20多个国家和地区,深受外国朋友喜爱。由于单海鹰的精心设计、创作,加之做工精细,其作品因此大放异彩,《毕兹卡人》、《土家织锦系列》、《毛古斯》、《北魏石刻》等数件作品获奖,单海鹰也被授予为“中国织锦工艺大师”“湖南省工艺美术大师”等称号,并成为了一名州政协委员。

    在民族民间工艺研究中单海鹰获得了许多荣誉,但他更觉得自己责任重大。他说:“千百年来,土家族的先人一代又一代地创造和完善了土家族神奇的民间艺术,在其中注入了独特的民族审美意识和民族精神,并积淀下厚重的民族历史文化。这一切,需要我们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为把民族民间工艺更好的保护、传承和发扬,2006年,单海鹰倡导成立了“永顺县民间工艺美术协会”,协会集中了数十个工艺门类的能工巧匠,拥有500余名会员,并且创办了民间工艺美术生产企业。

    回忆几十年的艺术生涯,单海鹰平淡地说:“从前,很多民间艺人为了生存、为了谋生和养家糊口,选择了从事民间工艺这一行,这种选择是无意识的,但正是由于我们这种无意识的选择,在客观上,却完成了一个民族古老文化的历史链接和延伸。如今,我们更应努力将前人的成果传承下去,看到民族工艺越来越受关注,我们这些民间艺人都感到很欣慰,因为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