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海鹰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111281
本馆由[ 孝行天下 ]创建于2010年05月28日

“国宝级”工艺美术大师单海鹰英年早逝,黄永玉为其画像

发布时间:2010-05-28 10:32:26      发布人: 孝行天下

    作者:中新社记者刘明 提交日期:2010-5-9 9:48:26

    5月6日早上7点30分左右,因心脏病突发,单海鹰先生不幸辞世。这位工人出身、年仅54岁的中国杰出的织锦工艺大师、优秀的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的离去,多少让人感到有点突然。

    今天,一向火热的“天下湘缘”QQ群显得极为安静。也许大家刚从“永顺向用坤”那里得到消息,“不二匠头”单海鹰走了。很多认识或者不认识的网友在静静默哀的同时,都不约而同地打开百度进行搜索,单海鹰 ,到底何许人也。

    奇怪的是,网上竟然很少有关于他的详细资料。一位北京的网友对我说,只知道他是我的老乡,湖南湘西永顺人。“只湘西的《团结报》上看到了有篇文章《单海鹰的艺术人生》,各大媒体关注得并不多。”

    作为海鹰先生的老乡,去年10月26日,在吉首大汉锦绣乾城举行的湘鄂渝黔四省边区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大赛上,第一次见面,我就想为他写点文字。试想,当得知那些精美的土家织锦竟,然出自这个50多岁的大男人之手时,谁不震撼呢。

    随后,在报道这次大赛情况的文章中,我特别选择了海鹰先生的两副作品。由于当时没有时间进行采访,我和他约定下次再聊。一个多月后,也就是12月11日,我陪大汉集团董事长傅胜龙先生到永顺进行投资考察时,没有想到,晚上聊到当地的人文,永顺县委书记李平同志特叫来了海鹰先生。

    海鹰先生带来了那副气势恢宏的蜡染作品《溪州司城盛世图》,并向傅胜龙先生详细介绍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老司城一些历史。“老司城就是土司王居住的地方,历经八百多年的统治而不衰,人文社会价值无法估量。”

    老司城,作为彭氏土司政权的故都,据说昌盛时期曾是“城内三千户,城外八百家”。见客人很有兴趣,海鹰先生还向客人朗读了清代土家族诗人彭旋铎的诗:“福石城中锦作窝,土王宫畔水生波;红灯万盏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

    根据一些考古资料,海鹰先生用蜡染制成了长达7米的画卷,他说,这还只是一部分,今后他还会继续绘制,争取像《清明上河图》那样,充分展示当时土家族人民的文化和生活场景。哎!不知道如今这构想是否完成......

    第二次见面后,我和海鹰先生进行了电话沟通,也从永顺县委常委彭武学那里了解了他的艺术经历。12月17日,在新华网首页推出的那篇《回首2009:新华博客让我广交朋友,让我声名鹊起》的博文中,我特别向新华博友介绍了他,并全部配发了他的12张摄影作品。

    之后,我准备专门为他写篇文章,准备发新华网、人民网和中国新闻网,有机会还向海外推介他和他的作品。海鹰先生在电话中说,不急,等有时间好好聊聊再写,我呢,由于俗事缠身,也一拖再拖,没有想到,这竟然成了永远的遗憾。

    和海鹰先生仅有的两次接触时间里,我们谈得最多的是湘西民族工艺,有时也谈摄影,但他很少谈及自己的经历,这确实是一大损失。今天,从永顺县文联主席张明仁同志那里得知,海鹰先生能有今天的艺术成就,其中的酸甜苦辣,非一般人所能体会。

    张主席在电话中告诉我,单海鹰1956年出生在湘西永顺县城一个普通的农家里,也许是深受当地民俗文化的熏陶,他从小就对土家族民间艺术有种特别的感觉。高中毕业后,他到永顺锁厂当工人。“就算在这种情况下,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爱好和追求。”

    据说,海鹰先生先后当过厂长、博物馆馆长、公司经理,在工作上做得有声有色。但是无论在那里,他最关注的还是土家族民间民族工艺事业。他认为,千百年来,土家族先人创造了神奇的民间艺术,注入了独特的民族审美意识和民族精神,积淀下厚重的民族历史文化。这一切,需要去挖掘,更需要传承下去。

    海鹰先生身体力行,在发表大量建设性研究文章的同时,他还积极进行艺术创作。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其蜡染作品十余个系列,就曾被法国文化艺术中心大量收藏和进口,《龙凤龟》蜡染真丝头巾,《古风》蜡染真丝服装等工艺品,进入了法国巴黎时装市场。

    近年来,海鹰先生的作品逐步走向成熟,并受到了更为广泛的关注。他的湘西蜡染作品《土家风情》,土家织锦作品《毕兹卡人》,土家刺绣等系列作品均在全国性大赛上获得了金奖,他本人多次应邀到国内外参观学习。

    穷则独善其身。据说,在很长的时间里,海鹰先生都是清贫的、寂寞的。寂寞是一种境界,一种很美的境界。海鹰先生作品中的湘西,总是那么安安静静的。蜡染是这样,织锦是这样,土家刺绣是这样,甚至是他手中的镜头也是这样,静中有动,动中有人。他用心创造了一个独特的艺术世界。

    达则兼济天下。海鹰先生淡泊名利,但近年来有所收获时,他对社会的拳拳之心,又是十分感人的。他多次将自己的作品捐给慈善协会,那副曾获全国一等奖作品──蜡染《土家风情》和获全国金奖作品──土家织锦《毕兹卡人》都业已变为善款,经他帮助、救济的困难学生不计其数,最近,他还说要创作大幅作品捐给玉树灾区......

    海鹰先生的艺术成就是有目共睹的。正如与他的忘年交、同为湘西人的黄永玉大师曾说:“海鹰大师在工艺美术方面,是远远超过我了的,我的这个小朋友慧根慧眼皆不错,为了表示我对他成就的祝贺,今给他特别画了幅漫画,赠作纪念……”

    去年,海鹰先生作为中国唯一代表的工艺大师,参加了联合国非物质文化论坛,他曾经对我说,这是他一生中最荣耀的时刻。不过,他同时表示,按照“45岁之前打基础、45岁后出成绩”的人生规划,这一切还只是开始,但是,没有想到,仅仅54岁时,他的生命就嘎然而止。

    海鹰先生是累死的,这一点得到了很多熟人证实。据张明仁同志说,经常知道他熬夜,白天也很少休息,就在去世的前一天晚上,他还工作到2点。凌晨7点多感到身体不适,到县人民医院抢救时,他还说当天要陪一名副县长去张家界参加活动,但刚下床不久,没走几步,倒了,就再也没有醒来。

    海鹰先生走了,走得极其突然,留下许多未完的天才艺术构想,留下72岁的老母亲,留下相濡以沫的妻子,留下刚刚高中毕业的女儿和年仅6岁的儿子,还有那些关心和支持他的亲朋好友。噩耗传来,无人不为之伤心,无人不深感惋惜,无一不凄然泪下……

    ——中新社记者刘明于2010年5月8日凌晨3点。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