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记广西抗旱不幸逝世的村民小组长黄仁忠
2010-04-17 11:25:08 作者:庞革平 来源:人民网
“好组长,从今天起,我们家家户户又用上自来水了,您在九泉之下就安息吧!”
4月8日下午,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帮助下,经过技术人员的几天奋战,广西崇左市江州区那隆镇王沙村都义屯的群众饱受两个多月的缺水之苦后,又用上了自来水。看着一缸缸满满的清水,村民们更加思念他们的好组长。于是,又自发来到黄仁忠的坟前,为他点燃起香火,摆上了祭品。
黄仁忠是都义屯的村民小组长,因连续多日奋战在抗旱一线,带领村民四处寻找水源、修砌蓄水池,终因劳累过度于4月3日不幸逝世,献出了年仅44岁的宝贵生命……
“他右脚受伤了,仍带领村民四处找水”
都义屯是江州区的边远村屯之一,原有20户人家共108人。由于条件艰苦,许多青壮年都外出打工了。屯里常住的只有12户35人(含黄仁忠),基本都是没有劳动能力的老人和小孩。
去年8月以来,都义屯就没下过一场雨,土地旱得直冒烟,屯里仅有的60亩田地无法耕种。更让人忧虑的是,随着干旱加剧,群众赖以生存的山泉水慢慢干枯了。
“春节以来,住在高山上的群众只得到屯下300多米远的山涧小溪去挑水。”村支书黄英强说,虽说只有300多米远,但由于上下山的斜坡坡度都在60度以上,不习惯走山路的人即便空手行走都很困难。挑水上山,除经验丰富的壮劳力外,其他人都很难完成。而在都义屯,只有黄仁忠等4个壮劳力。
“这样下去不是办法!”黄仁忠十分焦急,决心为群众开辟一个新水源。于是,他独自上山找水,经过仔细勘查,终于在原引水点下方约50米处,发现有小股的清泉渗出。他想,只要在此处搭建一个简易蓄水池,再装上水管,就可将水引到屯里部分地势较低的群众家中,其他群众只需到这些农户家中去挑水便可。
3月26日,黄仁忠召开群众会议,讨论另选引水点问题。与会群众一致同意修建简易蓄水池蓄水引水,所需的砂石、水泥由屯集体经济支付。
说干就干!3月28日,黄仁忠和几个群众一起穿山谷、斩荆棘,去开辟架设水管的通道。不料,丛林中一根削断的树枝扎进了黄仁忠的右脚踝,扎开了三四厘米长的口子。顿时,鲜血直流,染红了鞋子。
用草药简单处理伤口后,他又和大家继续劳动。大家都劝他去休息,他却摆摆手说:“这点小伤不要紧,等把水池修好再说!”
“他右脚受伤了,仍带领村民四处找水,修建蓄水池。”负责包村抗旱的那隆镇农林水利助理黄若殿告诉记者。
3月31日,黄仁忠又和赵仁志、农文超、黄仁能三人到镇上采购修建蓄水池用的水泥和河沙。由于运输车在半路抛锚,等修好车将材料拉回村里时已是晚上9点多。黄仁忠不顾一天的劳累,又一瘸一拐地和大家一起卸车。等他们搬卸完2吨水泥和4立方河沙回到家时,已是深夜12点多了。
在修建蓄水池中,黄仁忠总是拄着棍子,一瘸一拐地和村民一起挑水泥,运沙子。10多名参加劳动的男女老少,心里涌起一股暖流。
“在我们屯里,他是困难群众的共同儿子”
在抗旱中,黄仁忠除带领群众寻找水源、修建蓄水池外,还时刻留意屯里留守老人的饮水难问题,主动为困难群众挑水送水。
今年65岁的覃文清大娘,每隔一天就能用上黄仁忠帮她挑来的水。老人知道黄仁忠家里也有困难,每次见他挑水来总劝他说:“屯里事多,你家里又需要照顾,还是先给自己家挑吧。”黄仁忠却笑着说:“你们两老年纪都大了,我尽我的能力,帮挑一点算一点。”
黄仁忠总是在帮助困难群众挑完水后,才打着手电,摸黑给自己家里挑水、做饭。
除了覃大娘外,还有很多老人都用过黄仁忠挑来的水、送来的柴。留守老人农德珠、赵桂花夫妇俩已经72岁和64岁了。前两年,农德珠在检修房子时,不幸从房顶上摔下来,造成左臀骨受伤。而赵桂花又是残疾人。由于3个小孩都外出打工,他们的饮用水就经常由黄仁忠、农文超等村民帮送。
在农忙时节,黄仁忠还经常帮助村里的困难群众抢收木薯和玉米等。“在我们屯里,他就是我们困难群众的共同儿子。”75岁的留守老人赵朝明这样评价说。
其实,四处奔波帮乡亲们挑水的黄仁忠,家里也很艰难:他有一个74岁高龄的老母亲,一个身体残疾无劳动能力的妻子,至今仍发音不清的5岁儿子。全家四口,只有他一个人有劳动能力。
在抗旱的这些日子,黄仁忠家也许是最后一个喝上水的人家。
黄仁忠当上村民小组长,是因为村民信任而选上的。组长这个“官”,没有一分钱补助。“尽管无钱无权,但大旱之后,黄仁忠总认为,为群众找水是他义不容辞的义务。” 村民农文标说。
“逝世时,他家的水缸一滴水也没有!”
黄仁忠的妻子吴细英至今还记得,3月份以来,丈夫每天都是很晚才回家。回到家里也很少说话,十分疲倦。
4月2日晚,黄仁忠和大家一起修水池后,依旧是摸黑进了家门。他一进门就说:“想喝一口水。”但家里粥也没有,水也没有了。他对妻子说了一句:“我太累了,等我睡一觉,再起来去挑吧!”这一觉,一直睡到天亮,家人也没有觉察出异常。
4月3日早上7时许,农文超觉得有些奇怪。往常,天刚蒙蒙亮,黄仁忠就会把大伙喊起来上工,而这一天却没有。于是,农文超便到了黄仁忠的家里。
“阿秋!阿秋!起床了!”见黄仁忠还躺在床上,农文超高喊他的小名,却没有回音,不详的感觉顿时涌上心头。他用手感觉黄仁忠的鼻息,发现黄仁忠已没了呼吸。
顿时,农文超嚎啕大哭,乡亲们闻讯立即赶来。
“当时,我们掀开他家水缸的盖子,发现里面一滴水也没有!”村民黄仁能说。
“他是为我们找水才累死的!”在泪雨中,乡亲们纷纷为他凑钱办丧事:你10元,我100元,他200元……
4月3日,黄仁忠下葬时,全屯男女老少放声大哭,全部出门为他送行,将他安放在离山寨不远的一处山上。“他为群众做了数不清的好事,却没有为自己留下什么”
黄家共有两间泥土房,因年久失修,土墙已裂开了拳头宽的裂缝。在堂屋里,没有黄仁忠的遗像。惟一可以看见的影像,是他办第二代身份证时留下的照片。
一个摆钟、三口顶锅、几张小板凳、十几只碗,这就是黄家的简单陈设,烧火做饭也只能在地上。在这个偏远的村屯,家家户户都与黄仁忠家类似,祖祖辈辈在这山村里过着贫困的生活。
山多地少,全屯人均田地只有半亩。而黄仁忠家只有3分水田,不到1亩的土地。风调雨顺的年份,群众尚能满足口粮,年份不好连喝水都成问题。山里人要过上好一点的生活,惟一的出路就是外出打工。黄仁忠的两个弟弟长年在广东和南宁打工,其中一个后来跟岳父母在贵港生活,妹妹则远嫁玉林。
看到父亲过早逝世,年迈的母亲无人照料,黄仁忠毅然留在了山里。正因如此,直到36岁,黄仁忠才娶到患过小儿麻痹症、丧失劳动能力的吴细英做妻子。结婚1年多后,生下了他最疼爱的儿子。这样,黄仁忠就成了家里惟一的顶梁柱。
1999年,大家选举黄仁忠当村民小组长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修通出屯的道路。都义屯道路不通,村民出屯赶集都要翻山越岭。种出来的木薯、八角等农产品要拿到集市去卖,都得靠肩挑马驮,多数只能堆在家里、烂在地里。
“为修通进屯土路,他积极奔走,争取上级支持;同时,劝说大家集资,投工投劳。”黄英强说,2001年,得到上级的资金支持后,黄仁忠又发动群众集资5.6万元,带领全屯45个劳动力,与邻村那侬屯村民一起奋战半年多,修通了4.8公里长的入屯道路。从此,第一次有汽车开进了都义屯。
路修通后,黄仁忠又发动群众种植八角、玉桂、柑橘等经济林和甘蔗。仅此一项,每年就给全屯群众人均收入增加近500元。1999年,都义屯年人均纯收入为859元,2009年达到2653元。
2004年,农网改造推行到都义屯后,黄仁忠又立即组织群众协助施工队运电杆、拉电线、埋电杆,使全屯农网改造得以顺利完成,村民从此结束了煤油灯照明的历史。
“他为群众做了数不清的好事,却没有为自己留下什么。他是一个好人!一个英雄!”不善言辞的山里人这样评价黄仁忠。
“我们要为他立块碑,让子子孙孙都记住他”
送别了黄仁忠,乡亲们含泪拾起工具,完成了蓄水池的修建。
为临时解决该屯饮水难问题,王沙村人畜饮水包村工作组的镇干部给都义屯调配了一台6匹马力的抗旱柴油机,配套200米水管;市级包村单位崇左市总工会送来一台价值1500元的抽水泵和电线500米。4月8日下午2时许,经过那隆镇水利技术人员几天的奋战,都义屯应急饮水工程抽水成功,将山涧溪水引到了群众家中。
在建设应急供水工程的基础上,江州区政府计划投资10万元,在都义屯新修建30立方米的蓄水池,新铺引水管4000米,项目拟定今年6月前开工。项目完成后,都义屯的群众将再无饮水之忧。
在都义屯旁边的一座小山上,可以看见大大小小的坟墓,但都没有墓碑。黄仁忠的是其中一个。若不是新坟的缘故,很难辨识哪个土包是黄仁忠的坟墓。
不立碑的原因,一是祖祖辈辈的山里人都太穷,没有钱来立;二是大家都认为山里人都很平常,没必要立碑。山里人死后,都这样平平淡淡地回归大自然了。
如今,村里人却有一个特别的想法:一定要为黄仁忠立块碑,墓碑上要刻上“抗旱英雄”,要刻上他的感人事迹。
“黄仁忠是一个英雄,我们要让子子孙孙都记住他!”农文超哽咽着说。(人民网广西频道崇左4月16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