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南配音工作
1949 年初,他考入东北电影制片厂(长影前身)第四期训练班。结业时,公布分配方案,他的名字被列在翻版组里。他愣了,不懂得翻版是干什么的,有人说,可能是翻拍照片。到了翻版组,他才知道原来是搞外国影片的配音工作,因为当时人们把译制片叫做“翻版片”。对于从事这项工作,他一点精神准备也没有,但他是个上进心强、有毅力的人,既然分配搞这项工作,他就一定要干好。
接触工作之后,他深深感到自己的知识太不够用了。于是,他一头钻进书堆里,废寝忘食地读起托尔斯泰、莱蒙托夫、果戈里、契诃夫、普希金、屠格涅夫、高尔基、法捷耶夫的著作来,又开始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戏剧理论进行学习和探索,写了大量读书笔记。他终日捧卷苦读,恨不得一下子把所有知识都“吃”进肚子里。他参加配音的第一部影片是《俄罗斯问题》,为记者墨非配音。
从1949年到1966 年,他参加了二百多部影片的配音工作;他声音宽厚洪亮、庄重威严,为之配音的角色,大多数是革命领袖、将军、长者、教授、科学家等,如《攻克柏林》和《斯维尔德洛夫》中的斯大林、《阴谋》中的共产党总书记、《人民歌手江布尔》中的江布尔、《大家庭》中的玛特维老爷爷、《教育的诗篇》中的教育家马卡连柯、《魔鬼集团》和《历史的教训》中的保加利亚革命领袖季米特洛夫、《静静的顿河》中的老葛利高里、《世纪之初》中的列宁以及《复活》、《伪金币》等影片的旁白,都是由他配音的。
肖南同其他有成就的配音演员一样,达到了配音与银幕形象完美的融合。他认为,配音演员是在离开角色的外部动作,单靠自己的心理技术和体验来为银幕形象进行配音的,因此,必须设法了解角色的全部历史,深入到角色的内心世界中去,感受角色所能感受到的一切,才能完成好配音工作。
1954 年,他为影片《人民歌手江布尔》中的江布尔配音。江布尔是塔吉克斯坦的民间歌手,生于1846 年,经历了沙皇时代、十月革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卫国战争等历史阶段,直到1945 年逝世,活了将近一百岁。影片表现了他一生的经历,年龄跨度大、人物感情变化多,给配音工作带来很大困难。肖南为了这个人物的配音,花费了很大心血。他反复看剧本,看原片,查阅了能够收集到的关于江布尔的全部历史资料,对角色的经历、性格特征、感情变化做了深刻的分析。同时,他还按照角色的特点,从外部动作上感受角色。当他为老年时的江布尔配音时,在较长一段时间里,他走路、说话、吃饭、起坐,都处处模仿老年人的特点,努力在自己身上唤起角色的思想情感,时刻感受到角色的存在。配音时,他努力按照“我就是”的创作心理,自如地掌握声音强弱、节奏快慢、层次和力度的变化,创造了与角色年龄、动作、感情完全吻合的声音。
1956 年,他为《魔鬼集团》中的保加利亚革命领袖季米特洛夫配音,获得很大成功。
影片描写的是1933 年德国国会纵火案中,季米特洛夫做为一个被告,同时又做为自己的辩护人,在法庭上同敌人进行斗争的故事。原片场景基本就是一个法庭,几乎没有什么变化,故事没有什么复杂情节,人物动作也很少,从头至尾贯穿的是季米特洛夫大段大段的辩护词,而且在大部分时间里,角色的台词都是慷慨激昂的。为这种影片的角色配音,难度是很大的。季米特洛夫的思想、感情、性格和对敌斗争的勇敢、机智,几乎全要靠配音演员的台词来表现,如果配音平淡无力,没有特色,会使整个影片变得苍白无力。同时,这种配音,又要时刻注意与银幕上的角色的发音口型的最大限度的吻合,而这种吻合,又往往会影响配音演员保持连贯的感情。这些,对任何一位优秀的配音演员,都是一次很大的考验。肖南凭借自己对角色的充分理解、高超的配音技巧和顽强刻苦的工作精神,成功地完成了对季米特洛夫的配音。他用深沉、冷峻、如洪钟般铿锵有力的声音,表现了季米特洛夫坚定勇敢、正气凛然的革命精神和火一样的革命激情;用讥讽嘲弄的语气,表现了季米特洛夫对敌人的蔑视;用诙谐幽默的语气,表现了季米特洛夫对敌斗争的机智。肖南用出色的声音艺术,塑造了一位革命领袖的光辉形象,深深打动了观众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