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公超-个人生活
在他身上有着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命运的浓缩。其中,儒家思想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维占据了主导地位。杜维明先生曾云:胡适、鲁迅这一代人,由于身在其中,与中国传统文化较近,因此难以完全摆脱儒家文化负面因素的影响,两位文化巨匠的婚姻即为明证:胡适遵母亲之命,与美国女友斩情思回老家成亲;鲁迅与朱安有名无实的婚姻一直维持到死。而表现在叶公超身上的则不是婚姻,而是其为国民党政权“帮忙”的举动。与叶公超相比,胡适则更为睿智:在担任多年的驻美大使之后毅然辞职,重返讲台,后有多次担任要职的机会,均坚辞不受。这种主动的选择不仅使之免遭了被抛弃、禁锢的命运,更重要的是保持了自身作为一个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独立性。
他“喜则画兰,怒气绘竹,但绘竹的时候总是比画兰的时候多”其实再正常不过:当一个知识分子成为政治的依附,因不合蒋氏心意被弃若敝履且丧失自由之后,尤其是对于一个“学贯中西,气度泱泱”的知识分子而言,这种痛苦就更是弥久愈深。作为学者从政的典型,后人评价叶公超:在他从政后的举止言行里仍然可以看出他基本上是一个读书人、一个书生、一个知识分子,一生中都放不下他那知识分子的身段,丢不掉那股知识分子的傲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