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外交家、书法家叶公超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112452
本馆由[ 孝行天下]创建于2010年06月11日

叶公超-政治生涯

发布时间:2010-06-11 11:04:23      发布人: 孝行天下

    叶公超早年留学美国和英国,归国后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等校教授,后入政坛,曾在台湾任“外交部长”、叶公超—二排右数二位“驻美大使”等职。叶公超出使美国,应邀发表演讲,“不看讲稿,出口成章,手挥目送,亦庄亦谐。有时声若洪钟,排山倒海;忽然把声音降低到如怨如慕,窃窃私语,全场听众屏息静听”。演讲完毕,三四百位听众起立鼓掌,历数分钟不息。在场的多位名教授都赞许他的英语是“王者英语”,声调和姿态简直可以和英国首相丘吉尔相媲美。

    1961年10月,在对峙的极度紧张中,驻美“大使”叶公超突然于10月14日奉召返台。此时,距安理会复会日期(10月23日)不到10天,一般相信叶公超返台,是携来美国的最后通牒,要不就是“中华民国”召回“驻美大使”以示决裂了。10月20日,叶公超返台后第6天,忽闻美国总统肯尼迪在华盛顿发表声明,宣称美国强烈反对中共参加联合国或联合国所属的任何机构,强调“中华民国政府合法地在联合国中代表中国”,美国一直认为“中华民国”是唯一代表中国的“合法政府”,且一直全力支持“中华民国”在联合国内的地位与所有权利。

    肯尼迪的声明,经报纸一致显著刊登,虽然一般并未看出此项声明与“外蒙案”有何重大直接关系,但从“外交部”郑重其事地发表书面谈话,对肯尼迪声明表示“欢迎”等等动作看来,“外蒙案”的僵局似乎有了松动迹象。

    10月21日,《联合报》在第1版上突然独家刊出“政府已训令我代表团”的新闻。虽未说明消息来自何方,只有“据悉”二字,但在当时紧张气氛下,《联合报》如无可靠来源,自不敢轻易发表此项消息。至此,放弃使用否决权一事,已是相当明朗化了。《联合报》新闻中对台湾方面为何在一夜之间改变立场亦未作说明,但情势不言而喻,肯尼迪声明是唯一原因。

    10月下旬,各媒体刊出国民党中常会对“外蒙案”决定“采弹性政策,放弃使用否决权”。不过,21日那天的“中常会”新闻采访倒不这么费劲。因为早上的《联合报》已经透露了讯息,中常委们不再像以往那么口紧,第二天各重要报纸上,都刊出国民党“中常会”对“外蒙案”决定“采弹性政策,放弃使用否决权”的新闻。由于台方仅因肯尼迪的一纸声明就放弃了半年来信誓旦旦的否决“外蒙”策略,在民众之间引起了十分复杂的反应。虽然,绝大多数人都感到心头如释重负,玉石俱焚的惨痛结局是避免了,但想想几个月来上上下下“誓死反对”,竟然未能博得“友邦”美国的尊重与同情,结果硬逼得我们忍辱负重地让步,这口“冤气”,实在也很难咽下去。

    1961年,因蒙古加入联合国问题,叶公超被蒋介石电召返台,随即被免去“驻美大使”职务。赋闲之后的叶公超曾到台大和台师大兼任教授,开的课还是老本行“现代英美诗”。台下听者如云,他于是感慨:还是文人最自由啊,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外交家叶公超总是西装笔挺,风度翩翩,这是他“玩熟了”的一套规则。然而平日生活中,他给人的印象却是“处处藐视外国规矩”。他讽刺西装,说西装袖子上的纽扣现在用来装饰,其起源却是防止大家吃喝之后,用袖子揩嘴巴。洋人打领带,更“妙不可言”,是为了便于让人牵着脖子走,且面对牵着他的人,表示由衷的臣服。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