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乡土文献,促进温州方言研究
《温州方言文献集成》主要汇集了清代至民国时期各类研究温州方言的著作,由温州文化研究工程资助出版。这套丛书是在郑张尚芳的提议下、于2011年底开始筹划编撰的,郑张尚芳也是这套丛书的主编之一。目前,就全国范围而言,着手整理地方方言文献的地级市,温州算是第一家。
家乡语言的特别处是印记所在,是历代的流传、各种情感关系的转化。郑张尚芳幼年时,从外祖父那里看到一本清朝留下来的杂字簿,上面分类记着温州话的生活用字,还分为五谷类、动物类、用具类。这是他第一次知道温州话的文字表达,他对方言的极大兴趣也从此激发。
丰富多彩的方言反映了丰富多彩的世界,而方言的变迁又折射出社会的变迁,所以方言研究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古人研究温州方言的资料,郑张尚芳收藏的可能比温州市图书馆还多些。”我市语言学家沈克成是《温州方言文献集成》的另一位主编,他和郑张尚芳认识50多年了。郑张尚芳对方言的热情,沈克成在十几岁时就曾在市图书馆阅览室见识过:“他比我大六七岁,那时常常见他坐在那儿翻阅古书。一次,在图书馆一份杂志上,我见到北大唐作藩教授的文章,他说当时语言学界泰斗王力先生正在策划出版学术巨著《汉语语音史》,在内部征求意见时,收到了一位姓郑张的名不见经传的青年人的来信,和他讨论上古歌部的拟音问题,后来王先生采纳了他的意见,将歌部拟音由[a]改为[ai],认为这样更合理,更富于系统性……这一下子拔高了我对郑张的印象,原来他是这么有学问!”
郑张尚芳的学问植根于孜孜不倦的学习。由于家庭成分原因,高中毕业后,郑张尚芳未能如愿考上大学,但凭着对语言学的热爱,工作之余,他长期埋头在温州图书馆里坚持自学,以至于后来在很多场合,他都自称毕业于“温州图书馆大学”。
除了在图书馆钻研,当年为了研究温州话,郑张尚芳还经常在温州街头听别人争吵,并当场将吵架的口语记录成卡片。他说,这是研究语言的方法之一:“记得有一次我在人群中走,突然听到一句温州谚语,我赶紧走上前去,侧耳听两位老人的交谈,还问道:阿公,刚才您这句话说得好,请再说一遍给我听,好吗?老人发现有人在偷听他们的谈话,脸色顿时沉了下来,我赶紧说明原委,老人的脸色也由阴转晴。”
经过多年在温州各个地方的苦心搜集,到1966年,郑张尚芳积累了俚语方言卡片3万多张,同时寻找到有关温州方言的书籍资料近70种。可惜的是,其中一半书籍在“文革”中被抄走,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
“那些方言古书不仅是我的,也是温州人民的。”现在回想往事,这些书籍的流失仍让郑张尚芳心痛。书籍被抄走后,郑张尚芳又花费了好多精力,从造纸厂的纸浆池边、从旧书摊上抢救回了一些,最终保存下约40多种善本。这些资料,如今都被整编入《温州方言文献集成》,可以说算是完成了郑张尚芳的夙愿,因为他一度是那么担心:“如果不及时整理这些文献,待到我们这一代老去,这些民间文化瑰宝恐怕就要被时代淹没了。我们既愧对前人,也愧对后人。”


公安机关备案号:440403020002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