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邹碧华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143554162
本馆由[ 孝行天下]创建于2023年03月10日

好人邹碧华

发布时间:2015-02-25 14:58:55      发布人: 孝行天下
 

  走进长宁法院,会发现这样的细节:虽然空间狭小,但所有审判员都有一个独立办公室,接待大厅的立案区则用隔断遮挡起来。

  “长宁区法院从基建就看得出是以‘人’为中心的。”长宁区法院少年庭法官顾学磊回忆,法院在建设时,邹碧华提出,法官在办公室会客,如果三三两两挤在一起,电话此起彼伏,人员进进出出,既不能树立司法权威,也不利于维护职业尊严。所以大楼装修时他力主压缩会议室等空间,“再小,也得让每位法官有一间独立的办公室”。考虑到来法庭立案当事人的心理,他也提出在立案区增加隔断以保护隐私。邹碧华调入高院后,顾学磊跟他的联系就少了:“他太忙了,我不愿意打扰他。”

  今年11月15日,那是一个周六的中午。顾学磊吃饭时忽然接到了邹碧华的电话:“恭喜你入围今年‘上海市十大杰出青年’二十强,最后一轮演讲有什么想法?”他主动约顾学磊第二天上午见面。

  一个高院副院长,还能这样关心一个基层年轻法官——这让顾学磊始料未及。第二天,在邹碧华家的附近,2006年当选上海市十大杰出青年的邹碧华告诉顾学磊:“当时我想到的是1988年到高院报到第一天,给江西农村的母亲打了个电话,说自己要当法官了。母亲说,‘你要做一个有良知的法官’——这句话影响了我的一生,我就以这个为主题开始了演讲。”

  时间将近中午12时。邹碧华因工作婉拒了顾学磊一起吃饭的邀约:“要记得你代表的不是个人,而是法官对青少年的关爱。等你演讲的时候我会去现场关注你!”

  告别之后,顾学磊整理思路,完善演讲稿。12月10日下午3时12分,他发了条短信给邹碧华,告诉他这次评比无论成败,都已感受到很多温暖,并向邹碧华说了四次“谢谢”。他怎么也没料到,几乎在这条短信发出的同时,邹碧华已经不省人事。

  “也许他没有看到我的感谢,我希望他在天堂能感受到。”12月13日,顾学磊站上演讲台,但曾经说过会去现场的邹碧华却再也不能实践承诺。

  邹碧华是个好人,不光是同事这么说。不少记者还记得,当年《物权法》出台实施,不少记者也对这部法律吃不透。邹碧华一遍一遍地解释,当事记者还记得“他没有一丝不耐烦,始终面带微笑”。

  “如果一些案件媒体要求旁听,要尽量创造条件让他们听庭。”正是在邹碧华的主张下,包括李旭利“老鼠仓”案在内的一系列“敏感”案件,得以对媒体和公众公开。而邹碧华在生前最后一条微信中写到:“盼律师执业环境越来越好”。

  对于当事人,他更是饱含深情。

  在一起投资诈骗案审理时,数以百计的被害人涌到了法院,情绪十分激动。当时邹碧华对吴志梅说:“你们好好开庭,我帮你们接待当事人。”

  邹碧华开设多个法庭让当事人旁听、观看直播,甚至联系好救护车到场待命——此后确实有老人因过于激动昏倒而得到急救。

  邹碧话说:“我们用的是纳税人的钱,他们都是当事人,为什么不让他们听?为什么不让他们看到法院是怎么审理的?”

  滕道荣还记得,长宁法院曾经审理过一起案件,当事人的孩子因输血感染艾滋病去世。邹碧华大年三十带着她和多名法官前去慰问,对老人说:“你孩子没有了,我们法官就是你的亲人。”在他调离长宁法院时,他还特意叮嘱接任的新院长:“这家人拜托多关心关心,毕竟他们的孩子没有了。”好人邹碧华也影响着与他接触过的人。2009年,顾学磊曾经手过一起案件:一名5岁的孩子罹患白血病被父母丢弃,只得由爷爷奶奶抚养。实在没钱生活,两位老人想到了卖血。结果血站不接受有偿献血,失落的老人看到旁边的法院,尝试寻求司法帮助。

  尽管满腔愤懑,顾学磊很迷惑:未成年人起诉监护人,能成功吗?

  邹碧华知道此事,立即表示“一定要解决”。他帮助顾学磊一起寻找法律资源,联系社会部门帮助,连续三天三夜追踪孩子父母下落,最终让孩子的父亲承诺拿钱养育孩子。顾学磊说,事后孩子的奶奶找到他,拿出一份遗体捐赠证明,请他把消息带给邹碧华,“我实在拿不出钱回报社会,看到电视上说医学研究需要遗体,我这把老骨头身后就交给国家吧!”

  听到邹碧华离世的消息,年近七旬的老夫妻再次找到顾学磊:“无论如何我们也要去送恩人最后一程!”

  导师邹碧华

  “没事,我不累”——

  在张新的印象里,这句话几乎成了邹碧华的“口头禅”。

  今年10月,张新曾跟邹碧华到甘肃兰州开关于司法改革的会。

  当天晚上6时出发,7时起飞,入住宾馆已经零时。第二天开会,当天晚上就返回上海,回家时也已零时。

  就连张新的妻子也说:“这个领导不一样。但这样连轴转,身体怎么受得了?”

  但他确实乐此不疲。作为上海司法改革的“操盘手”,很多事情他都亲力亲为,就连司法改革的介绍PPT,也是他做的——他能亲手完成的事,一般不会麻烦别人。司法改革方案的每一句话,背后都要有现实的支撑。邹碧华说:“我这个层面能做得好一点,就是一种推动——反正我又不累。”

  邹碧华的学生、华东政法大学研究生张晓丹说,邹碧华“不仅是学业导师,也是精神上的导师”。

  因为遇到一些事情,她曾对导师抱怨过。当时邹碧华回答她:“你太关注自己的喜好得失。如果你有更高远的理想,让社会变得更加美好,你所经历的委屈就不算什么。”

  张晓丹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解释导师的行为:“一个人有远大的理想和价值观,就不会感到疲惫与空虚。”

  邹碧华曾经告诉过学生,如果有一天自己逝去,希望墓志铭上有这样一句话——“因为我的存在,这个社会变得更加美好”

  接触过邹碧华的法律界人士都说,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和“完美主义者”的结合体,但同时他也是一个“乐观主义者”。

  何帆曾经问过邹碧华:“全国法院都盯着上海如何将法官员额压缩到队伍总数的33%,你们最大的难题是什么?”

  他说:“当然是避免搞‘一刀切’,不能为了图省事、求便利,就欺负年轻法官,将助理审判员‘就地卧倒’转为法官助理,一定要有一个科学的考核标准,让真正胜任审判工作的优秀法官进入员额。”

  在何帆看来:“这是最正确的路径,但也最麻烦,最得罪人。”

  邹碧华却“看得开”:“改革,怎么可能不触及利益,怎么可能没有争议。对上,该争取时要争取,该顶住时要顶住;对下,必须要有担当,无论如何,都不能让那些在一线辛苦办案的老实人和年轻人吃亏。我让人搜集了微信上所有吐槽司法改革的文章和段子,既报给领导参考,也时刻提醒自己,避免犯那些文章中提到的错误。背着‘黑锅’前行,是改革者必须经历的修行。”

  高院刑二庭庭长俞秋玮曾经跟邹碧华深聊过一次。邹碧华说,人不管在什么地方,都是一个过客,任何一个单位都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所以不要去计较,每天才有积极的心态。

  “我深深地感觉到,他就是一个心底纯净的人。”俞秋玮说: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我们都有太多顾虑与牵绊,担心别人的评价,但是一个心底纯净的人是百毒不侵的。

  这是邹碧华留给许多人的“精神财富”。

  邹碧华的学妹、一位广东的法官发表了这样一首诗来纪念师兄——

  “你使许多事情发芽

  而自己被冬天拂去如落叶

  十二月十日,上海小雨

  船到江心

  操桨者骤然沉默

  耳边只余风声

  独角兽回到了寓言里

  谁来驮负巨大的词语

  ——有的人说会放弃;

  ——有的人说会继承。”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