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邹碧华
“没事,我不累”——
在张新的印象里,这句话几乎成了邹碧华的“口头禅”。
今年10月,张新曾跟邹碧华到甘肃兰州开关于司法改革的会。
当天晚上6时出发,7时起飞,入住宾馆已经零时。第二天开会,当天晚上就返回上海,回家时也已零时。
就连张新的妻子也说:“这个领导不一样。但这样连轴转,身体怎么受得了?”
但他确实乐此不疲。作为上海司法改革的“操盘手”,很多事情他都亲力亲为,就连司法改革的介绍PPT,也是他做的——他能亲手完成的事,一般不会麻烦别人。司法改革方案的每一句话,背后都要有现实的支撑。邹碧华说:“我这个层面能做得好一点,就是一种推动——反正我又不累。”
邹碧华的学生、华东政法大学研究生张晓丹说,邹碧华“不仅是学业导师,也是精神上的导师”。
因为遇到一些事情,她曾对导师抱怨过。当时邹碧华回答她:“你太关注自己的喜好得失。如果你有更高远的理想,让社会变得更加美好,你所经历的委屈就不算什么。”
张晓丹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解释导师的行为:“一个人有远大的理想和价值观,就不会感到疲惫与空虚。”
邹碧华曾经告诉过学生,如果有一天自己逝去,希望墓志铭上有这样一句话——“因为我的存在,这个社会变得更加美好”
接触过邹碧华的法律界人士都说,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和“完美主义者”的结合体,但同时他也是一个“乐观主义者”。
何帆曾经问过邹碧华:“全国法院都盯着上海如何将法官员额压缩到队伍总数的33%,你们最大的难题是什么?”
他说:“当然是避免搞‘一刀切’,不能为了图省事、求便利,就欺负年轻法官,将助理审判员‘就地卧倒’转为法官助理,一定要有一个科学的考核标准,让真正胜任审判工作的优秀法官进入员额。”
在何帆看来:“这是最正确的路径,但也最麻烦,最得罪人。”
邹碧华却“看得开”:“改革,怎么可能不触及利益,怎么可能没有争议。对上,该争取时要争取,该顶住时要顶住;对下,必须要有担当,无论如何,都不能让那些在一线辛苦办案的老实人和年轻人吃亏。我让人搜集了微信上所有吐槽司法改革的文章和段子,既报给领导参考,也时刻提醒自己,避免犯那些文章中提到的错误。背着‘黑锅’前行,是改革者必须经历的修行。”
高院刑二庭庭长俞秋玮曾经跟邹碧华深聊过一次。邹碧华说,人不管在什么地方,都是一个过客,任何一个单位都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所以不要去计较,每天才有积极的心态。
“我深深地感觉到,他就是一个心底纯净的人。”俞秋玮说: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我们都有太多顾虑与牵绊,担心别人的评价,但是一个心底纯净的人是百毒不侵的。
这是邹碧华留给许多人的“精神财富”。
邹碧华的学妹、一位广东的法官发表了这样一首诗来纪念师兄——
“你使许多事情发芽
而自己被冬天拂去如落叶
十二月十日,上海小雨
船到江心
操桨者骤然沉默
耳边只余风声
独角兽回到了寓言里
谁来驮负巨大的词语
——有的人说会放弃;
——有的人说会继承。”
邹碧华在华东政法大学带的第一届学生夏关根,如今已经在宁波海事法院工作,他选择了继承。
“过去我羡慕老师有个大平台,可以做很多事。”夏关根说,“现在我明白,即使我只是一个基层法官,一个案子处理好,就是对一个家庭负责——这就是意义。”
“我们做得好一点,社会就会进步一点。我们在各自的岗位上,会很努力地推进这个社会进步。我想这也是老师的愿望吧。”
顾学磊也选择了继承:“如果我们发出的正能量能辐射到来长宁法院诉讼的人,那就能改造一个小环境。每个小环境不断改善,结合起来,就能推动社会良性发展。”
相关报道:一个人辞世,引发业界齐声怀念 刊2版 (上接第1版)
他说:“认真对待工作的心不能变。”
何帆回忆:大他11岁的邹碧华比他们更“潮”,这些年走哪儿都是一副“IT精英范儿”,不像法院领导,PPT、KEYNOTE等软件,玩得比谁都熟,业界有什么好书新书,他也都第一时间知道。他的公文包内,时常放着厚如砖块、写满批注的英文管理学著作,还推荐了诸如《大数据时代》、《定位》、《基业长青》这样的信息化与管理学题材的书籍给他。
邹碧华曾对他说:“我们做司法改革,光懂审判业务和法院那点儿事是不够的,你必须及时吸取其他学科的最新成就,可视化、大数据、移动终端……都是未来的大趋势,法院现在不研究、不跟上,将来就会被别的行业嘲笑。”
在上海高级法院的工作人员看来,邹碧华堪称“完美”——他是北大的法学博士,是有口皆碑的好法官,还是田径国家一级运动员,并且从小学习美术,热爱诗歌……
他是一个“完美主义者”。高级法院工作人员回忆,法院一个可视化网络的设计,一连改了17稿,他都不满意,甚至晚上11时还会打电话跟工作人员讨论想法:“最后效果确实很好。”
邹碧华这么忙,哪儿来的时间阅读、思考?上海市高院刑二庭审判长吴志梅还记得,作为分管领导的邹碧华曾经告诉她,自己当审判长时,开庭之前会先阅卷宗,对争议焦点要有所预判,避免重复开庭。每天中午12时30分到1时30分,晚上6时30分到7时30分负责接待。这样就有整个晚上的时间来读书,随后他又推荐了《哈佛时间管理》、《定位》等书籍给吴志梅。
“就像邹院长说的,学习的时间一定能挤出来。”市高院信息处处长曹红星还记得,有一次去北京开会,因大雨航班无法起飞,折腾了一天,所有人都在焦虑、抱怨,邹碧华却说:“正好利用这段时间来看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