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早期党员多松年同志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168921379
本馆由[ 孝行天下]创建于2023年03月30日

多松年同志创办革命刊物《蒙古农民》

发布时间:2015-09-30 14:51:55      发布人: 孝行天下
1925年春天的一天,中共早期领导人赵世炎找多松年谈话:“组织上交给你一个新任务,李大钊同志指示,让你们办一份小报,向广大蒙古族群众宣传马列主义真理,你考虑行不行?”多松年不假思索地回答:“完全可以。”
多松年回到蒙藏学校,正好碰上同学乌兰夫,乌兰夫把邓中夏同志刚才与他谈的这个问题也告诉了多松年。多松年与乌兰夫商量后,第二天,他们找到奎璧,向他讲了组织的意思和他俩的想法,奎璧表示赞同并愿意参加。接着,3个年轻人在宿舍里研究了小报的宗旨、内容、稿件来源、刻印、散发的具体事宜。多松年说:“就叫《蒙古农民》怎样?”他们都觉得这个名字容易为广大蒙古族群众接受。刊名确定后,就分头去做首期的各项具体工作,多松年专门到蒙古族聚集的察哈尔、绥远做社会调查。[2] 
火车在群山间奔驰着。到达张家口市,多松年下了火车,便去京绥铁路工会张家口分会、造币厂、电灯厂,以及一些中等学校进行调查研究。以后,他又越过万泉山,来到了察哈尔农村牧区,找到当地的农民联庄会,进行调查工作。他每天都要跑几十里路,从这个村到那个村,白天找农牧民聊天,晚上在油灯下整理笔记。
有一天,多松年来到一个蒙古族村落,眼前一片凄凉景象,几座东倒西歪、围着破毛毡的蒙古包,牛羊圈里也看不到牲畜。他走到一所低矮的土房边停了下来,院里静悄悄的,便上前敲门。好大一阵,一位衣衫破烂的老人掀开草帘子走出来,上下打量多松年一阵后,才把他让进屋。屋内四壁萧然,一家老小衣不蔽体,正围着破羊皮在炕头上取暖。
眼前的情景,让多松年感到心酸,又仿佛是回到自己家里一样。他用蒙语向全家人问候请安后,便坐到炕上和他们亲切地攀谈起来。女主人一听多松年是蒙古人,看上去也不是坏人,开始诉说家里连年被抢的苦生活。多松年听完诉说后,从自己的伙食费里取出一部分钱,交给女主人:“这钱不多,你买点粮食吧。”接着多松年又给这家人讲了一番穷苦人团结闹革命的道理。[1] 
结束了察哈尔地区的调查后,多松年又乘火车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家乡归绥(今呼和浩特市),顾不上回村里侍候双亲和年幼的女儿以及思念他的妻子,他走工厂,访学校,进农村,获得了大量生动的材料,加快了创办《蒙古农民》的步伐。
经过一个多月的紧张战斗,1925年4月28日,《蒙古农民》第一期编印出来了。《蒙古农民》设置了很多栏目,有“政论”、“诉苦”、“醒人录”、“好主意”、“蒙古曲”。“蒙古曲”中有这样一首诗:“张(作霖)才去,吴(佩孚)又来,街上死人无人埋!张(作霖)才来,吴(佩孚)又去,前后唱的一台戏!盼星星,盼月儿,盼人不如盼自己!”蒙古曲中还有一首诗,用生动鲜明的语言指出了当时人民群众的“三个坏命运”:天光光,地光光,军阀不倒民遭殃!天光光,地光光,王公不倒民悲伤!天光光,地光光,列强压迫哭断肠!
当李大钊看到首期印发的《蒙古农民》后,十分惊奇:“你们搞得不错,这几篇理论,联系实际,针对性强,很有战斗力,就这样办下去。”与此同时,党组织还把《蒙古农民》确定为蒙藏学校党组织的内部刊物。之后,《蒙古农民》随《向导》、《新青年》和《工人之路》等革命刊物,一同散发到了热河、察哈尔和绥远,在蒙古族群众中起到了很大的宣传鼓动作用,受到了广泛欢迎。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