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宣怀,1844年出生。祖父盛隆,举人出身,当过浙江海宁州知州;父亲盛康,进士出身,当过布政使。盛家虽也可谓是书香门第,但祖父两人都比较注重社会实际问题的研究,对孩子的“学历”教育抓得不是很紧,盛宣怀有时随父亲居住官邸,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有时回到老家盛氏府第,攻读经书,接受传统教育,其间,他也并非心无旁骛,而是经常参与设义庄、增祭田、建义学、修宗谱等具体事务的规划。成长于这样一种环境的盛宣怀,八股文章了了,应试能力平平,所以他在1866年考中秀才后,乡试三次不中。然而,盛宣怀落榜不落志,慨然以匡时济世自期,从此绝意科举,积极致力于“有用之学”,对天下之事,均“事事研求”。
洋务派中的佼佼者盛宣怀毕竟是一个有家庭背景的人,虽然没有正规文凭,但“找工作”并非难事,1870年经人推荐,盛宣怀来到湖广总督李鸿章幕府做了机要秘书。一方面有贵人提携,另一方面盛宣怀也确有真才实学,所以随侍李鸿章期间,他“磨盾草檄,顷刻千言,同官皆联手推服。历练日深,声誉日起。”受垂青的盛宣怀在亦官亦商的道路上,特别是洋务事业中如鱼得水,其匡时济世的抱负也得以施展。
据史料记载,在洋务派掌握的轮、电、煤、纺四大企业中,盛宣怀直接管理的有三大企业;在出任邮传部右侍郎时,该部主管的铁路、电报、航运、邮政事务中,前三项皆为盛宣怀创办。而且他还创办了中国第一家电信企业、第一家内河航运公司、第一条南北铁路干线、第一家国人自办的中国通商银行、第一个钢铁联合企业等等,作为中国当时最大的工商业资本家和全国首富,盛宣怀享有“商父”之誉,实不为过。在当时,清政府当权者也都给予了盛宣怀很高的评价。李鸿章自不必说,屡屡向朝廷推荐:盛宣怀必能干济时艰,为国大用;洋务派的首领人物张之洞也称赞盛宣怀是通晓“官法”、“商业”和“洋务”的能人;甚至连慈禧太后也曾说过:今日看来,盛宣怀是不可少之人。所以,在仕途之上,盛宣怀也很顺利,曾先后任天津海关道、大常寺少卿、会办商务大臣、邮传部尚书等职。
盛宣怀的经世之才也得到孙中山的赏识,在成立中华民国之后,身为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通过其代表招募盛宣怀,并表态“外间舆论过激,可代为解释”,然而盛宣怀却认为孙中山在兴办实业方面“有理想而无经验,不足与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