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晓江教授网上纪念馆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203966756
本馆由[ 石心桥 ]创建于2024年02月16日

何处神游

发布时间:2013-10-23 19:20:28      发布人: 石心桥
王小珍:何处神游

 

“妈妈,郑爷爷去哪儿了?”面对女儿的追问,我感概万千。孩子是敏感的,虽然我一直刻意不跟她谈这个问题,但她似乎还是从偶然听到的言谈和大人哀戚的神情中感觉到了什么。

 

郑师爽朗和善、雷厉风行、爱生如子,每每忆及郑师,仍是其当前意气风发之模样,似竟在眼前。郑师曾戏称自己为泥腿子教授,发明思想考古之方法,立志“把文章写在大地上,把学问做在山水间”,足迹遍布山河。每所至处,总是会携朋友二三人、弟子四五人,既启发哲思,又悠游山水,师门总是其乐也融融。我有幸于12年前入郑师门下,得郑师悉心教导和栽培,情同父女。

“郑爷爷不在这个世间了。“郑师曾说,孩童六七岁时,是死亡意识萌生的重要时期,应审慎对待。斯人已去,言犹在耳,故郑重而又小心地回答女儿的问题。

“不在这个世间,那他去哪儿了呢?“

“……”是啊,去哪儿了呢?一度以为眼前的一切都是郑师跟我们开的玩笑。他一定是躲在某个角落,恶作剧般地看着所有听到消息的人难以置信、呆若木鸡的样子。也许,在某个时刻,当他的童心得到满足的某个时刻,他会突然出现在我们眼前,像当年一样,孩子般的大声笑着打趣我们:“看你们,稀里糊涂……”虽然郑师是知名学者、生死哲学与生命教育的专家,但我常能从他身上看到孩子般的天真。过去也曾想象过郑师80岁的时候的样子,一定是鹤发童颜、老而不衰。但是,我们再也没能见到他,除非在梦里。

“应该去了天堂吧。”我搜索着女儿可能接触到过的对于死后世界的认知,6岁的孩子,应当已经听说过天堂。郑师一生勤勤恳恳、与人为善,若真的有地狱和天堂,那么他一定是去了天堂。

“妈妈,我知道郑爷爷去哪儿了,他一定是做神仙去了!”看着女儿稚嫩的脸,我不禁唏嘘,郑师啊,这孩子前世与您一定有某种深厚的缘分吧!否则,小小的孩子,如何脱口说出最合您心意的答案?!郑师生前当真是志在逍遥啊。他的书房叫“神游斋”,在他众多著作中,《八千里路云和月》、《神游千古》当是道出了他心中的向往。记得当年,郑师爱女远赴北京求学,郑师让我给他申请了一个QQ号,便于与女儿联系。在取网名时,“逍遥游”这三个字十分自然地浮于脑海,觉得形容郑师再贴切不过,便用了这个名字。他竟也一直未改,沿用至今,想必也是合他心意的吧。如今,可真是抛开一切烦恼,逍遥游去了?!任妻女哀痛、亲友悲戚、弟子感伤,他且自乐……

“你说得对,他是做神仙去了!”而今郑师无世事之累,定然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吧。若郑师有知,是否会说“我且仙游于方外,而汝等噭噭然随而哭之,乃为不通乎命”?

“那我们以后还能见到他吗?”

“妈妈不确定人们离开这个世界后是否能再见面。但我们能确定的是,现在我们在一起,我们就要好好珍惜我们在一起的时光。”郑师的骤然离去,让多少人留下无尽的遗憾。总是以为来日方长,总是以为有些话可以以后再说、有些事可以以后再做。郑师竟以这样的方式给我们上了最后一课:“等待就失去永远!”这一课上得刻骨铭心。

“嗯……”女儿若有所思的应道,不再追问,继而睡去,今夜应当有梦吧,而我却睡意全无。十几年来,与郑师相处的点点滴滴在脑海中不断掠过。

本科时就曾听闻郑师的大名,但不曾想会成为他的弟子。我读本科时,恰逢郑师任南大学报主编期间,因公务繁忙,郑师并未给我们这届本科生开课,故第一次见郑师是在研究生复试时。因为是本校读的本科,复试的其他几位老师都认识,所以能猜出眼前这位皮肤白净、敦厚爽朗的老师就是郑师。得知我是德安人,郑师即刻从包里拿出一份稿子放在台面上说:“我刚从德安调研回来,八千字,关于子真先生的。”更巧的是,后来从聊天中得知,郑师调研的地方——子真先生生前在德安开办的私塾所在地,正是我老家古塘王村的一片菜园子。这样巧合的初遇预示着我们日后深厚的缘分。

大概是我研一下学期,郑师从学报岗位上退下来,并成立了南昌大学道德与人生研究所,之后不久申报了江西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A类基地——江右哲学研究中心,但是两个研究机构并未配备专职的工作人员。我们这一届研究生郑师只带了我一人,我上一届轮空未带研究生,再上一届的师兄即将毕业,在学校的时间很少,自然我就成为了郑师的助手。那是一段忙碌、充实而快乐的日子。受着郑师悉心教导,跟着郑师做课题四处调研,看着郑师如何把研究中心运作得有声有色,学习郑师如何待人接物,乃至旁观郑师如何孝敬父母、关爱家人,无论是学习上、工作上还是生活上,都受益良多。以至日后每每有人夸赞我精干,我便油然而生一种对郑师的谢意,因为有这样的良师,才让我迅速成长、成熟。

至今难忘有一次做郑师的助手给下届的师弟妹上课时的情景。那是上午的课,照例讲到十点左右有一次休息。休息期间,我与师妹黄瑜有一搭没一搭的闲聊,问她要不要吃面包,我这里有,她说不吃,我便吃了。突然,郑师插话说:“你还有没有面包?我饿得冒冷汗了。”而我刚刚吃进最后一大口。冷不丁听到郑师的话,噎了半天说:“吃完了……”继而想到郑师定是没吃早饭便赶来上课了,心下动容,老师居然饿着肚子给学生上课,便即刻下楼骑了自行车去面包店买了一大块面包来。可以想见的是,郑师是知名专家、是尽心的好老师、是慈父孝子、是尽责的好丈夫,却不知道怎么照顾自己。从那日起,我与师弟妹们约定,每天中午派一个人负责打饭陪郑师一起吃。后来,每次上完课后,大家一起到郑师的书房吃饭,郑师把他的一些稿费放在我这里,成立了吃饭基金,饭钱便从吃饭基金中提取。

那是一段难忘的时光,师生上完课,便在书香浓郁的房间里用餐、聊天,笑声从神游斋飘向云端……亦师亦父的情感就这样沉淀在我们这些弟子心中。此后多年,虽然我参与郑师方方面面的工作和事务,但我始终最乐意帮郑师处理打扫书房、安排饭菜等生活上的事宜。

三年的时光很快就过去了。临近毕业时郑师极力邀我留校,而在读研期间,我与郑师、杨师、张师等诸位老师结下了深厚情谊,在工作上,大家合作得非常愉快,于是便留校工作。半年后,郑师决定调往江西师大,亦邀我同去。像过去一样,郑师的邀请与安排,我自然欣然前往。06年初,师大研究所的各项工作走上正轨,而我也将为人母,此后的几年间,我的重心转移到了家里,与郑师及所中诸同仁只是间或小聚。郑师虽然一直希望我能早日把重心转回到工作上来,但还是十分体恤,并不催促。甚至在我向他表示愧疚和歉意时,还安慰我说:“生活好了就是最好的生命教育。”诚哉斯言,我也以此自勉。

几年来,虽在理论研究上有所懈怠,但我用行动践行郑师的理念。郑师尝说:“生命是立体化的,人应当从多个角度拓展自己的生命,丰富自己的人生价值”、“人生在不同的阶段应做不同的事情,重心应当有所调整。”而女性的特殊性更决定了她要合理安排人生阶段。后来我在与郑师合著的《生命教育女性读本》里详细阐述了我的观点:“女性人生价值的理想定位应当是追求家庭生命和社会生命、家庭和事业的和谐统一。而在追求二者和谐统一的过程中,女性必须要处理好恋爱、婚姻、生育这‘三关’的困扰,视三个时段为关卡。因为女人在过这三关时,如有畏难心理,其理想和追求就可能半途而废。因此,根据自身特点,合理的安排时间,在不同阶段设计不同的重点,是女性顺利过‘三关’,达到家庭和事业统一的一条现实途径。“我亦按照这样的理念安排自己的人生阶段,并且得到了郑师的肯定。然而,就在我刚过“三关”,准备把重心重新转回工作时,郑师悄然仙去。

最遗憾的不是再也没有这样的良师指导我的学习和工作,而是再也没有机会聊尽孝心。喜欢看郑师开心的吃我做的饭菜的样子,喜欢载着郑师秀我半生不熟的车技,喜欢听郑师略带玩笑的数落……而今只有回忆。

往事化作轻烟随师而去,恩情永留心底,唯愿郑师仙游至乐!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