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明方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02061
本馆由[ 天堂天使 ]创建于2009年12月25日

初 上 人 生 路

发布时间:2011-07-04 16:22:41      发布人: 黑白双煞

    马明方,原名济民,1905年出生于米脂县叶家岔的一个农民家庭。父亲马聚财粗识文墨,以务农为生。除耕种自有的七八亩山地外,还租种一部分地主的土地,并兼当风水先生。母亲罗氏一生勤劳俭朴,忠厚善良,乐于助人,在马明方的启蒙时期,对其成长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或许他原名“济民”,也与这样的家庭熏陶有着直接的关系。马明方自8岁始,在母亲的支持下,到邻近的王家湾读私塾,在王加仁先生的精心教授下,打下了良好的知识基础。12岁时转人申家坪完小,于1923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毕业后受聘申家坪完小,任低年级教员。这时的马明方,虽然知道一些在三座大山重压下中国劳动人民的悲惨处境,但仅仅是看到一些不合理的现象,并因而心怀不满而已。他还没有也不可真正懂得产生这些现象的历史的和社会的原因,更谈不上对救国之道的认识。1924年秋他考入“四师”之后,才开始了他人生的转变。

    位于绥德的“四师”,是陕西督军兼省长、军阀刘镇华为装饰门面,笼络人心,培植私人势力所拟议创办,经陕北旅京津的李子洲等学生和陕北著名的革命教育家杜斌丞等人的努力,于1923年5月正式创建的,是当时陕北23县唯一的一所新式师范学校。因是官费,所以,这里的学生大多出身于经济条件较差的劳动人民家庭。1924年夏,共产党员、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生李子洲继任校长。他到任后,通过关系从上海大学、北京大学等地聘请了杨明轩、常汉三、田伯荫、王懋廷、等一批共产党员和进步知识分子来校任教,并提出:“求学勿忘革命,革命勿忘求学”的办学原则,大刀阔斧地进行民主的和科学的教育教学改革,传播马克思主义,组织进步团体共进社,接办绥德平民学校,积极发展党团员,创建党团组织,组织领导校内外的革命活动,从而使学校成为陕北革命的策源地和活动中心,成为陕北有志青年所向往的“圣地”。此时正值国共合作已经形成,革命高潮即将到来之际。马明方就是在这时进入四师学习的。他一入“四师”,就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文化、思想和政治氛围之中,受到了新文化、新思想,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和影响。在课堂上,李子洲校长亲授新设的必修课——马克思主义理论。王懋廷老师在国文课上讲授鲁迅、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的文章,还讲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宣言》、《共产党宣言》节选本。历史课和地理课通过讲授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瓜分中国领土的事实,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在课外,他阅读了《共产党宣言》、《唯物史现》、《共产主义ABC 》、《新青年》、《向导》等许多革命的和进步的书刊。在李子洲校长的倡导下,他还经常跟随老师和同学参加平民学校的活动,深入到绥德城内的市民和近郊农村的农民中进行社会调查,积极参加校内外的各项革命活动。例如参加“四师”组织的“驱逐陕西军阀刘镇华”的斗争;参加了“四师”党组织的旨在反对封建军阀、实现国家统一的“国民会议运动”;参加了声援“五卅”运动的示威游行;参加了“四师”党团组织青年学生发动“脚户”(靠赶毛驴运输维持生计的人)和农民反对敲诈勒索的斗争等。在斗争中,马明方表现积极,经受了考验。1925年秋,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党后,马明方更加积极地投身到党所领导的校内外各项革命活动中去。

    1926年春,马明方开始在学校担任党小组长、党支部书记,并根据我党国共合作的精神加人了国民党组织。从此,他在政治上更加成熟,成为“四师”的革命骨干。

    1926年9月17日,获得苏联和中国共产党援助的冯玉祥于绥远五原誓师,改西北国民军为国民军联军(冯玉祥自任总司令,刘伯坚任总司令部副部长,史可轩任总司令部警卫师师长),“固甘援陕,联晋图豫”,于9月下旬在巩固甘肃的同时,派出七路“援陕军”,以解西安之围,从而与北伐军形成南北呼应之势。10月间,入陕一路军经绥德南下时,随军的共产党员史可轩等人特意到“四师”停留,分别向全校师生作了重要的讲演。根据史可轩要“四师”党组织派几名党员到他的部队去工作的要求,马明方和武丕漠、邓重庆三人受李子洲同志派遣,离开母校,前往史可轩部队作政治工作。

    马明方虽然在“四师”仅仅学习、生活和战斗了短短的两年时间,但由于这两年正处于全国大革命的高潮时期,是“四师”党的工作最活跃的时期。他在这里接受了共产主义的启蒙教育,经受了革命斗争的锻炼和考验。特别是加入党组织,担任党小组长、党支部书记以来,在宣传党的主张、发展党的组织、维护统一战线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积累了一些党的工作的经验。这些都为他后来成为一名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这两年成为他革命人生的重要起点。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