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我的父亲(一)
文/西部奔牛
父亲的童年生活
父亲1944年出生在四川省资阳县(今资阳市雁江区)一个普普通通的贫苦农民家庭,爷爷和奶奶都是靠租种当地地主家的土地维持生计的农民。
据家里的大人们讲,父亲的童年是相当的艰辛的。我爷爷奶奶一生共生育了九个子女,父亲是他们的第五个孩子,但最后存活下来的只有我大伯、父亲和幺叔。
父亲在很小的时候,就跟随大伯等一起给地主家放牛、割草,还经常受地主家孩子的欺负。爷爷奶奶既要赡养年迈的曾祖父母,还要照顾自己下面年幼的弟妹,加上父亲兄妹几人,生活的艰辛是可想而知的。
解放后,政府办起了学校,父亲在八岁多的时候终于进入学校读书。但是,好景不长,在父亲即将完成小学学业的时候,遇上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和“大炼钢铁”,面对家徒四壁的家境,好学的父亲不得不辍学了,含着眼泪离开了他心爱的学校。
回到家里,年仅十三岁的父亲就每天跟着爷爷奶奶下地干农活。那时候,村里家家户户家里都不许“开锅”,吃的是村里每天供应的可以照得起人影的“稀粥”,几乎是从来没有吃过一顿饱饭。可以想象,这对当时正在长身体正需要营养的十几岁的父亲来说,在他幼小的肩膀上承受了多大的压力呀!
记得奶奶曾经给我提起过:那时候,她带着大伯、父亲他们回自己的娘家,父亲一见到自己的外公外婆,就一个劲地喊饿,眼泪止不住的往下流。好在奶奶的娘家条件稍好一点,每次去了总能或多或少地接济他们一些粮食、蔬菜,所以,父亲他们总是盼望着能跟奶奶一起回去,只少能够吃一两顿饱饭。每次回来之前,奶奶都带领他们到地里捡一些剩菜叶子,拿回家掺在饭里吃,父亲他们可高兴了,背着几十斤的东西,走几十里的山路也不觉得苦和累。
父亲那时年幼,个子也不高,在地里干农活时,奶奶就把扁担两边的绳子收得高高的,以便能顺利地在田间地头行走。虽然父亲年纪小,但他从小就养成了吃苦耐劳的精神,加上他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在地里干活,也不比他的兄姐逊色。
(未完待续,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