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南下干部的杰出代表——顾准
●顾准(1915-1974),字哲云,中国当代学者,思想家,经济学家,会计学家,历史学家。20岁参加中国共产党,30多岁担任山东省财政厅厅长,作为南下干部,34岁任青州总队队长,参与接管上海,先后担任上海市财政局局长兼税务局局长、华东军政委员会财政部副部长(兼)和上海市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兼)等职。在他接管上海财政系统的三年时间里,这座中国最大的工商城市已经从国民党手里濒于崩溃的烂摊子变成支撑共产党新中央政府的最大财源,也为日后的计划经济体制奠定下基础。
●被陈毅称作“倚马可待”之才和“人精”的顾准:在丹阳,青州总队的领导们仔细研究接管上海以后的每一项工作,许多干部都不敢在这样高层次的会议上随便发言。顾准领导经验丰富,文化水平高,又在上海生活工作过多年,在讨论会上惹人瞩目地唱了好几次主角。陈毅不断鼓励他充分发挥。顾准当时那神采飞扬、口若悬河的精彩发言,譬如如何恢复工商业生产贸易,如何与各界民主人士联系,如何征收税款、繁荣新上海,至今仍为健在的与会者们津津乐道。他的许多建议,都被华东局及时采纳了。陈毅高兴地夸奖道:“顾准有‘倚马可待’之才,足见平日的积累。”
青州总队许多人都有过财经工作的经历,在南下干部队伍中,显得格外精明强干,即将出任上海市长的陈毅,称他们“统统都是人精”,而34岁的顾准,12岁入会计行当练习生,19岁时即写书《银行会计》,25岁离开上海赴苏南根据地前,已经成为上海名倾一时的会计专家,在几所大学兼课,后来在根据地他也显出了过人的财经才干,这些都是他能被任命青州总队队长的重要因素。尽管陈毅下令部队进上海后要露宿街头,却又格外爱惜这些“人精”,命令他们进了上海就住高级饭店。“新政府等着用钱!”陈毅特别对顾准强调。
●演双簧的新旧财政局长之顾准:1949年5月27日,人民解放军彻底攻占大上海。解放军战士尚在露宿街头,中共上海财经接管委员会财政处处长顾准来到国民党上海政府财政局实施接管。国民党财政局长汪维恒和几位主要官员上前,依次移交权力,汪维恒走上前,神色似乎有点异样。他突然对顾准说,我可以单独和你谈一会儿吗?顾准点点头。避开了众人之后,汪维恒告诉顾准,他其实是共产党!原来,汪维恒在1925年便加入中国共产党了。1927年他奉命潜入国民党军队后,一度与共产党失去联系,到1937年才又和中共社会部副部长李克农再接上关系,开始源源不断为中共提供情报。1949年4月,他从台湾到上海“休养”,准备策反当时的国民党上海市长陈良,却被陈良委任为上海财政局长兼上海银行董事长。顾准没想到,眼前这位有国民党少将军衔的财政局长,竟然也是共产党。接管仪式在谈话后照常进行。接管一结束,顾准就派人把汪维恒秘密送到了上海军事管制委员会秘书长潘汉年那里。不久,汪维恒的身份解密,根据汪的要求,他转到地方工作,成了顾准的一名副手兼亲密同事。
●能“来事”的税务局长顾准:顾准上任后,针对上海工商业现状,迅速安排了税收计划。除基本沿用原有税法、税种作为税收依据外,他还大胆采纳直接税、临时税的税收方法:“自报实交,轻税重罚。”这种税收方法的好处是,给正在复苏的私营工商业创造了宽松的经营条件。每隔一段时间,顾准就会发布征税公告,不停地照章征税,确保新政权所需。由于政策方法正确,顾准在上海税务系统执政的第一阶段,虽然十分艰难,却旗开得胜。入库税金不仅为市政府缓解了资金困难,也部分抑制了通货膨胀。经过他和大家的不懈努力,自1949年10月起,上海财政收支便取得了平衡,税收实绩也稳步提高。1950年底,统计报表反映,上海的税收额已占全国税收总额的22%,是全国交税最大户,为缓解全国财政困难、抑制通货膨胀起到了巨大作用。上海财政局、税务局的老职员,如今提起顾准仍充满尊敬,他们说:“顾局长来事(能干)!解放一年多,就在百废待兴的上海,使财政、税务工作形成局面。那几年上海苦苦支撑全国财政收入的六分之一,顾准功不可没啊!”
●外国产权人眼中的“税务魔鬼”顾准:在实现政府财政收支平衡后,10月,顾准又有了一个想法,他建议与时任地政局长的汪维恒联手,以地价税回收“跑马厅”等当时由外国人占用的大批著名建筑及用地。尽管在解放前,1943年汪伪政府就收回了租界,但却无法解决大量遗留问题,这些建筑仍是外国人的。二战后国民党政府虽然对租界里的外国建筑开征地价税,但税额既低,又常减免。顾准此时的想法是:现在完全可以对这些黄金地段上的建筑按新的,高得多的标准征收地价税。
这些外国建筑,昔日多是灯红酒绿的场所,解放后就已经客源寥寥难以为继,顾准的新税单一道道发来,加上拖欠的罚单,逼得这些十里洋场的冒险家们走投无路,纷纷找到上海地政局专门成立的中华企业公司,一面咬牙切齿地痛骂顾准是“敲骨吸髓”的“税务魔鬼”,一面无可奈何地将大批豪华建筑拱手奉还,抵消税金。顾准以这种方式收回了跑马厅(今人民广场)、跑狗场(今文化广场)、哈同花园(今上海展览馆)、华懋饭店(今锦江饭店)、法国总会(今花园大酒店)、沙逊大楼(今和平饭店)等。这一大批外国资本长年侵占的用地以及著名建筑,被上海新政府轻易而合法地收归国有,至今仍是税务界的一大美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