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辽宁省政府主席徐箴与太平轮海难
《太平轮(上)》在抚顺上映后,引起了广大观众的兴趣,抚顺观众纷纷为主演佟大为一口抚顺话而笑场,殊不知,真实的太平轮海难中也有抚顺人,当时大名鼎鼎的徐箴。
一位鲜为人知的曾任民国时期辽宁省政府主席、在抚顺县倡办新学堂的历史人物徐箴,在海上遇难已半个多世纪了。
徐箴1899年出生于新宾县。他出生的第二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一生身处动荡的年代。
民国初年,他在兴京(新宾)县立中学学习时,结交一位家住抚顺县铁背山的同学佟麟阁,俩人是班里的佼佼者,常常受到教师表扬,深得同学们的仰慕。俩人志同道合成为密友,结为金兰之谊。佟麟阁祖辈是清朝的官宦,民国时期是抚顺县的大财主。本人很有治乡的抱负。毕业时他把同学徐箴邀请到他的家乡,与他一起兴办教育。
徐箴随同佟麟阁来到铁背山,与其策划、参与佟麟阁自家出资办学工作。一应教学业务,全权委托徐箴操办。
当时兴京比抚顺繁华,历史上兴京设过兴京府,并有皇陵永陵,驻有清军护陵队。旺清门是柳条边边门,是通往边外通化、临江、长白山区的天然孔道,驻有重兵把守。外国传教士还在兴京城外设置教堂传教,附设教会医院和保育院等。民国期间,这里是东边道边外各县农特产品等物资运往沈阳集散的交通要道,拉动了兴京经济、文化。而抚顺县则相对萧条,教育、商业都较滞后,尤其偏僻山区更为落后。就教育而言,十里八村才有一个私塾馆,孩子无处上学念书。颇具爱国爱乡思想的佟麟阁,倡办乡学的念头由来已久,苦于无人助力,得遇同学徐箴如鱼得水,奉为上宾,授其全权帮他办学。徐箴感谢佟麟阁的知遇之情,为了解乡情民意,调查学苗分布情况,他踏遍铁背山一带的村村屯屯、山山水水。不仅在人烟较为稠密的营盘、东社一带组织学苗,开办学堂,还专到闭塞的邴崴子、得来户沟、转湾子等地调查学苗。或单设一师一班的学堂,或设一师两班复式学堂,或几个村屯联办多个年级学堂。虽然有的年级仅仅几个学生,也设班开课,决不让想上学的学生因无相应的年级而辍学。师资多是徐箴从兴京中学堂上下年级的同学中聘请的。教学设备是佟家提供的,教师工资由佟家捐助。经过三个学期的组建,铁背山一带的新式学堂普遍建立起来,代替了旧私塾。
徐箴办学成就斐然,受到民间和官方的赞誉。佟麟阁捐资办学也受到衙署的褒扬。正因为佟麟阁青年时就爱国爱乡,二十年后(九·一八事变后),他才能捐资献枪,参与民国时期曾任抚顺县公安大队长的李振山组建的辽宁民众抗日义勇军第四路军。李振山任司令,佟麟阁任旅长。与佟麟阁志同道合的同学徐箴,这时也不约而同地在南京出任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驻南京办事处主任,领导和支持全国的义勇军抗日救国。真是自古英雄出少年(这是后话)。
徐箴在抚顺县帮助同学佟麟阁办学一事,让兴京县的爱国知名人士王桐轩得知,把徐箴请回家乡兴京。这时徐箴在抚顺县铁背山一带所办的新学堂,已走上轨道。于是他应王桐轩之邀,又到横跨柳条边的边里边外交汇处兴京县旺清门,协助王桐轩办学。
时有兴京县知事(县长)邹建鹏,到旺清门小学校视察,偶见壁报上登载徐箴的一首格律诗,不同凡响,便召见徐箴,交谈中徐箴对答如流,对人间世事颇有建树,见地很高,邹知事很爱其才,当即聘他到兴京县署供职。不久,邹知事便用官费保送他到日本仙台留学,攻读电气工业专科。
1923年(民国十二年)徐箴学成回国,出任沈阳市公署事业课课长。时值沈阳建设有轨电车,市长曾有翼责成徐箴设计图纸、指挥线路施工。不久,东三省巡阅使、奉天督军兼省长张作霖,为与日本南满铁路竞争,发展民族经济,决定修建吉林至海龙的铁路(沈吉铁路东段),委任徐箴为总工程师兼工程处长、总务处长等多项职务。徐箴不负众望,出色地完成了修筑吉海铁路的任务,受到张学良的表扬。
徐箴奏捷凯旋后,被委任为奉天省公署“主稿”兼东北大学教授、东北警察学校教官、奉天第一师范教员等职。
1928年12月29日东北易帜。国民政府在东北成立了东北党务指导委员会,张学良、彭济群、徐箴、康明震、李绍沅、王树常、吴钧培等7人,经国民党中央任命,为东北党务指导委员会委员。徐箴被调任省建设厅任主任秘书,同时兼任东北交通委员会委员长高纪毅的秘书。
1930年,东北交通委员会派徐箴到哈尔滨特区改革、统一电政工作。经徐箴努力,把电话、电报、无线电各项专业统一管理,成立了哈满(哈尔滨、绥芬河、满洲里)电信管理局,徐箴任局长。时值全国第一届国民代表大会召开,徐箴在哈尔滨特区被推举为国大代表。
九·一八事变前夕,徐箴与高崇民、阎宝航、卢广绩等人成立了东北国民外交协会,曾交涉过“万宝山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