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维蕃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22154
本馆由[ pnacyh ]创建于2010年01月22日

纪念裘维蕃

发布时间:2010-09-15 15:35:29      发布人: 孝行天下

裘维蕃,1912年5月15日出生在江苏省无锡县一个家道中衰的世代书香门第家庭。幼年时,常随母亲到农村的外祖父家过活。因此,自幼对农事和大自然的风光产生了浓厚的感情。裘维蕃的父亲是一位满腹经纶的前清秀才。受其父的影响,他5岁开始习读《中庸》、《诗经》;7岁入小学;16岁考入辅仁中学西文班。因许多课程都用英文课本,这给他自幼打下了良好的英文基础。1931年中学毕业,到南京中央大学旁听数理化课程,准备第二年参加工科升学考试。后受好友赵志立的启发,也想弃工学农。有一天,他从书店买了一本由钱崇澍、邹秉文等人编写的《高等植物学》,对植物病理学部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年他毅然报考了金陵大学理学院植物病理系,从此与植物病理学科结下了不解之缘。

  1932年植物病理系归到金陵大学农学院,裘维蕃从师于戴芳澜教授,受到戴芳澜的严格训练和培养。1934年他在俞大绂指导下进行冬瓜绵腐病的研究。其间,他夜以继日地观察病菌游动孢子萌发过程,受益甚大。1935年裘维蕃以优异成绩毕业,并留校作俞大绂的助教。1937年经俞大绂推荐,他承担了中央农业实验所蘑菇栽培的研究任务。当时抗日战争已经爆发,他只身一人到安徽调查。同年夏,南京告急,学校要他直接到武昌与学校会合。经过辗转到达武昌,但学校已西迁成都,直到年底才赶至成都回到学校。

  1939年裘维蕃应邀到福建永安筹办福建农学院。在福建一年中,他和同事组织了一个步行调查团,到莆田、晋江、漳州等地进行植物病害调查,完成《福建经济植物病害志》等三篇报告。1941年他受戴芳澜教授邀请,赴昆明在清华大学农业研究所继续从事真菌学的研究。当时,他一家4口寄寓在一户农舍里,生活十分艰苦。为了解决研究所经费不足,裘维蕃办了一个酱油厂,每天还步行十余里到一所中学代课。他就这样还坚持不懈从事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丰硕成果。1944年英国李约瑟博士来昆明访问,对他在这样艰苦条件下取得如此丰硕成果感到惊叹,并建议他在国外发表论文。

  1945年裘维蕃经俞大绂教授联系赴美留学。在威斯康星大学研究院从师著名植物病理学家J.C.沃克(Walker)门下,从事瓜类黑腐病的研究。在此期间还得到了国际植物病毒权威J.约翰逊(J.Johnson)教授的指点,学到了许多有关植物病毒的知识和操作技术,并协助他完成了一篇植物病毒研究发展的综述论文,为袭维蕃今后从事植物病毒研究指明道路。1947年完成瓜类黑腐病研究论文,获得博士学位。

  1948年1月,他婉言辞谢了导师的挽留动身回国。当年3月应聘于清华大学任副教授,半年内先后与人合作完成红霉(Neurospora)的生理、根病轮作防治、以及丝核菌的研究,并进行大白菜病害的调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国高等学校进行院系调整,裘维蕃转入北京农业大学任副教授。1950年被学校派送华北革命大学学习。进校不久,就爆发了抗美援朝战争。当时美军在朝鲜战场上使用了细菌武器,他联想到在美留学期间有位同学曾参加过细菌战的研究,便上书报告了中央政府。不久接到以方石珊为首的反细菌战委员会的通知,请他参加农业微生物组的工作。裘主管分析从朝鲜战场和我国东北上空美机投下的植物材料。通过分析证明,大量材料都含有一种大豆紫斑病菌(Cercospora kikuchii)。这种病菌能使大豆籽粒变紫或黑色,降低商品价值,而且使发芽率降低,幼苗死亡率增高。此外,还从大量材料中分离出鼠疫杆菌、霍乱弧菌、伤寒杆菌等重要的传染病菌。为了昭告天下,1952年11月裘维蕃作为专家组成员赴维也纳,参加我国组织的反细菌战展览,在国际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为了表彰裘维蕃在反细菌战工作中的贡献,1953年3月国务院授予他《爱国卫生运动劳动模范》奖章和奖状。

  1962年11月受中国科学院之托,前往古巴协助古巴科学院筹建植物病理学实验室。

  1972年12月裘维蕃受农业部委派,作为中方谈判代表团的首席谈判专家,对从美国进口小麦带小麦矮腥黑穗病问题进行了交涉,取得了胜利,美方退货并道歉。

  1979年后,裘维蕃多次代表中国植物病理学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等参加国际学术活动和进行友好访问,对促进国际间学术交往作出了贡献。

裘维蕃于198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先后担任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1986年当选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同时,曾兼任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植物病毒研究室研究员兼副主任,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理事长(现名誉理事长),中国真菌学会理事长(现荣誉理事长),中国植保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现顾问)。

1998年国际植物病理学会英国爱丁堡大会上,被推选为国际上对植物病理学发展有特殊贡献的人之一,授予终身荣誉会员奖状。他长期研究植物病原真菌和病毒学,曾提出了许多病害诊断的原理和技术。对十字花科和茄科蔬菜作物的病理学以及防治基础做了许多开创性工作;对北京白菜三大病害、华北和西北小麦丛矮病的病原病毒及其发病和流行规律以及防病增产措施进行了研究,做了大面积的防治试验。1980年首先提出诱导植物抗病毒性的理论,并在1983年研制成了“NS-83增抗剂”,用以抑制番茄和烟草病毒病有显著抑病增产效果,相继获得农业部、国家教委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的科技进步和自然科学奖。完成了中国第一部《植物病毒学》专著,1998年主编出版了《菌物学大会》巨著。在真菌学领域他是国际上最早发现真菌异核现象者之一;在食用菌分类和栽培的应用基础研究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2000年完成了百名院士科普丛书《菌物世界漫游》。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