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文<<三醉格剑>>
发布时间:2013-02-24 20:02:38
发布人:
4567896
《苏宁天听》之一:《三醉格剑》
2011-04-02 16:01:03A-A+
《苏宁天听》之一:
苏宁:
你离开我们的日子又快到了。我没有忘记当年在军中读辛弃疾《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之句时我们曾扼腕同叹:“词人未能留下具体评剑之说与后人,实乃世间一大憾。”的心境。也没有忘记八七年你送我出国时曾希望我日后能写一篇关于“ 醉里挑灯看剑 ”的感想,我答应了你。二十多年后的今天,我带着对你的承诺,带着为你还愿而写的这篇《三醉格剑》从遥远的德国践约而来。相信你定能不避天路的遥远,也回到这片深爱你的故土,再看看这座美丽的冰城,看看我们难忘的军营和等待着与你重逢的众多战友们。就像当年你我还有冬松一同在军营里散步那样,当明月初上的时候,这一次我们索性先辞了当世,沿时光回溯,寻前古词人,同饮八百年前虎帐内,夜谈醉里挑灯看剑心。
《三醉格剑》
—— 祭奠我亲密的战友苏宁牺牲二十周年
一醉望剑观其形
凡上剑之身,必挺而直拔,凛正之气方可凝于脊上,威怒之力方可蓄刃达锋。君知否,带焰原身,暴于铁砧。千锤之下,不避分肌敲骨之痛,甘承锻体绷筋之苦,锤火之煎何止肌肤,痛之所及早彻魂髓。忍千般苦楚无怨者,得修身成直。凡上剑之功,必拥利在锋。利在,其威杀之功方可发于锐锋之上,布于阔刃之间。君知否,砺上修身,刮肤削体之痛何止百遍,开刃磨锋之苦岂止千回,忍千重磨砺无悔者,拥坚利在锋。剑之柄,周身圆适,既无棱角出身,又不威严于相。然待动之千钧厚力皆凝于此处,未发之雷霆烈怒尽蓄于其间。力发怒迸之后,锋刃方启攻杀。如是,蓄大力不显其势,藏杀机不露其威,实兵家修身之上境。剑格,乃剑身唯一之横器。其身虽小,意重难估。以横截之势,限力于柄,截刃有止。于是,威怒之力受控而不至轻发,攻杀之为得限而不至无度。深功高技,力之所在。故兵家争世得立,修功善技至上境者,可据力而称豪杰。然修兵终能达大境者,唯据力而能节力,函威而善控杀者成。
二醉抚剑感其质
刚韧乃剑性之本。凡上剑之质,必集刚韧二性于一身。直拔之身,凛正之气,锐锋利刃,控杀函威,无不由刚韧所生,依刚韧所存。世间修物,此二性得其一,已非易事。炼双华于一质,其难可知。自山中铁石,至铮铮剑体。非烈焰化身不能纯,非千锤百锻不成真。惟达真至纯者,大性始成。函性而后肌凝骨铮者,出鞘必烁目寒辉激射,叩身有清越铮声远拨。陈案决千里之胜在胸,托掌知江山千钧在荷。悬壁镇山岳鬼神之沉雄,挥空开世势跌宕之昂扬。究诸象之源,非表之所宣,盖质之所函。
成剑之历,如人修身。形在塑体,意在修质,境在炼魂。惜世人修身,图塑形者甚众,思修质者已寡,知炼魂者甚微。骨承百锻,汰杂至纯,而后成刚。肌经百炼,凝疏至密,而后成韧。如是,怀大义,为全节而甘碎骨。图大势,弃时勇而忍屈身。先卧薪尝胆而后吞吴,虽面金称臣终为天骄。故人中成大志者,静以世态炎凉冶性中之刚,笑取成败沉浮焠刚中之韧。刚韧虽成,修身未竟:韧,当化而存于体; 刚,必凝而植于骨。
三醉格剑悟其魂
君曾问,战剑之身,不过三尺。相之威常逊梨园之械,质之坚难胜田间铧犁,刃之利未必较厨中之器有加。然男儿把剑在手,何以血腾于脉,志冲于心。临江湖叹失岁月,披风雨奋励人生。陈案之剑,静无杀态。何以能令妖邪奸诈之辈,一望而威寒彻体,再望而夺魂摄魄。何以令大义君子之躯,更厚激越情怀于胸,再填刚正之气于骨。悬壁之剑,封于斗室。无论书生武士,不外君王士卒,何以面壁之时,敢怀志无类,信成事无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世势沉浮,敢问己为。
君再问,越王之剑,曾败落于粗薪陋室。何以敛芒能十载悬胆尝苦,挥锋可三千越甲吞吴。秦王之剑,陈于咸阳殿上。不曾战阵格杀,未历疆场喋血。何以能威加海内,横扫群雄,终令六国之君膝叩函谷,尊天下皇脉始于咸阳。高祖之剑,坚利难匹霸王。然何以终能至项羽帐前虞姬泣,垓下楚歌哀。何以挥能大风起兮云飞扬,控可缰猛士兮守四方。武穆之剑,何以能化精忠报国为其刚,视三十功名如尘土。起中原剑怒,指贺兰山缺。
君三问,其间所函,究竟何物。非魂乎 !
对茫茫天地,问悠悠万古。洪荒初始,天工开物,同本山中石。舍身赴冶者一世成剑,惜躯避焰者万古为石。诚然,为石者即无烈焰煎身之苦,又无锻骨绷筋之痛,更无疆场锷残身折之险。然大丈夫立于天地一回,只沐风和日丽之柔,未披雨狂雪烈之酷,何谈此生曾领天气之雄; 只踱柳暗花明之幽 ,未涉高山大川之险,何谈此生已感地灵之重。心不甘,气难平。壮怀仍激烈,潇潇雨未歇。对天啸此生:为品沉浮,甘吞败辱!
灯将暗,东方明。罢酒辞稼轩,别中军虎帐,上昆仑之巅,仗剑茫然。天外已无浮云可决,脚下已无大河可断。惟中原大地,幽州古台尚在。千古一叹,苍凉孤寂人间。我怜子昂,怆泣难禁:丈夫在世,生逢对手苦其身,生无对手苦其心。
刘沪平
二零零九年四月为祭奠战友苏宁作于德国
二零一一年三月修改于德国
释义:
同觞八百年前虎帐内:共饮于八百年前的军帐之内。
格:参悟,研究的意思。
带焰原身,暴于铁砧:经火烧红的铸剑原铁,置身于铁砧之上。砧,即打铁用的金属垫台。
凡上剑之功,必拥利在锋:剑的功力是以拥有锐利的锋刃为标志的,故常称上质好剑为利剑。
既无棱角出身,又不威严于相:剑柄本身的形态并没有显示什么让人感到带有威严的外相或含有杀气的地方。
然待动之千钧厚力皆凝于此处,未发之雷霆烈怒尽蓄于其间:但剑柄毕竟是持剑者将力量送于剑中之处,是雷霆烈怒的储存之所。
剑格:即刀剑上通常被称为护手的部分。它是剑身上唯一一个横向装置的部件。
以横截之势,限力于柄,截刃有止:因为剑格的横截,所以剑柄中的怒和力被得到控制而不至于轻易的发出。还是因为剑格的横截,所以锋利的剑刃才不至于无度的延长,而是延至剑格被截然而止。
故兵家争世得立,修功善技至上境者,可据力而称豪杰:在历代争夺天下的乱世和战争中,修炼武功和修为兵事至上境者,是可以依此为力而称雄于世的。
然修兵终能达大境者,唯据力而能节力,函威而善控杀者成:然而最高境界的武学修为和大事终成者,必须是那些控有实力而同时又懂得节制力量、正确使用力量;身函巨大威力却能够做到不滥用武力,不轻动杀机的人。
陈案决千里之胜在胸,托掌知江山千钧在荷:宝剑虽静静的陈放在案几之上,却透放着决胜千里之外的恢宏气概; 将宝剑托于掌上时会感到世事苍生之命运、江山社稷之沉浮的重大责任。
悬壁镇山岳鬼神之沉雄,挥空开世势跌宕之昂扬:宝剑虽静静的悬挂在壁上,却有着镇山岳摄鬼神的沉雄; 动而挥向空中时会爆发出足以搅动世势跌宕的昂扬。
究诸象之源,非表之所宣,盖质之所函:如果深究这些现象的根源,绝非表面现象所宣示,而是发自于宝剑的内质。
形在塑体,意在修质,境在炼魂:人的修身,无论修文还是习武。表面上看是提高自己的知识、技能和武功等。其实更高的境界应在于修炼自己做人立世的基质。而最高的境界实际则在于修炼自己的魂魄。
怀大义,为全节而甘碎骨。图大势,弃时勇而忍屈身:人,为了实现自己最高的理想,宁肯粉身碎骨献出生命也要保全自己的气节。与此同时,人必须为了实现最终目标而胸怀大略,不追求匹夫之勇。
先卧薪尝胆而后吞吴,虽面金称臣终为天骄:越王勾践先忍卧薪尝胆之苦,而后灭掉了吴国。成吉思汗先忍下了对金国称臣的屈辱,而后灭金成为一代天骄。
故人中成大志者,静以世态炎凉冶性中之刚,笑取成败沉浮焠刚中之韧:人如果要修成身中的大志,就必须在世态炎凉中冶炼自己的性格,最终达到刚纯的境界。进而在世事的成败沉浮之中来修炼自己身中的坚韧。
相之威常逊梨园之械:就其外表而言,真正的战剑可能不如舞台上演戏所用的宝剑威武。
临江湖叹失岁月,披风雨奋励人生:面对江湖山川会因悔恨自己曾丢失岁月而重新奋起;遭遇风雨时会反而逆激自己拼搏人生的斗志。
敢怀志无类,信成事无阶:大志存于世间,敢怀者不论于出身之贵贱。大事陈于天下,能为者非决于阶位之高低。
世势沉浮,敢问己为:面对天下兴亡的沉浮的大势,敢于挺身而自问:本人当做何为!
敛芒能十载悬胆尝苦,挥锋可三千越甲吞吴:典出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意为收敛锋芒时能忍受近二十年的卧薪尝胆之苦,起而复仇时可以凭三千越兵吞灭吴国。
膝叩函谷:意思是六国最终向秦国屈膝投降。
奉天下皇脉始于咸阳:六国君王被迫遵奉天下的第一代皇帝始于秦国的首都咸阳。所以赢政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的秦始皇。
武穆:岳飞(1103—1141),字鹏举,孝宗时谥号武穆。
锷:刀剑的刃称为锷。
幽州古台:幽州台,又称燕台,史传为燕昭王为招揽人才所筑,故址在今北京大兴县。唐代诗人陈子昂在此写下了流传千古的《登幽州台歌》。
何谈此生曾领天气之雄; ×××××× 何谈此生已感地灵之重:领略天宇之气的雄放; ××××××感受大地灵魂的厚重。
为品沉浮,宁吞败辱:人生一场,如不经风雨炎凉,沉浮成败之波澜,难免不遗平淡乏味之憾。所以为品得有声有色的人生,宁肯吞下可能遭受的失败之辱。
千古一叹:此处指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附:
苏妈妈您好,庆华、苏峰和嫂子你们好:
苏宁牺牲二十周年的祭日又快到了,按照苏妈妈的意愿,我重新修改了2009年4月为苏宁所写的祭文《三醉格剑》。在这篇苏宁牺牲20周年的祭文里面,并没有提到牺牲之类的话语。因为直到今天我和冬松等众多战友都依然不愿接受苏宁真的离开了我们这一现实。
回想三十多年前我和苏宁在军中同读辛弃疾《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之句时曾与他扼腕同叹:“词人未能留下具体评剑之说与后人,实乃世间一大憾”。八六年我将自己写的《冰成赋》送给了他。次年我出国前我们相聚回忆当年于军中同读《破阵子》的情景时,他曾希望我能以类似《冰成赋》的文体风格写写“ 醉里挑灯看剑 ”的感想,当时我答应他以后一定找时间写。然而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我当年的那个承诺,竟成了今日我和苏宁之间天人两隔的一场生死之约。我实在难以接受,今天我为苏宁还愿而写的这篇《三醉格剑》竟成了我在遥远的日耳曼土地上为在天战友写下的祭文。
现在想来,苏宁成长和最终走向不朽辉煌的一生就是用中华大地上的天地灵华和人间英气,冶铸一把中国现代军魂大剑过程的写照。我知道自己文章水平有限,但我深信自己的兄弟会喜欢,也深信这寄往上苍的路无论有多么遥远,苏宁都一定会收到的。因为正像苏峰对我说的那样:“你和苏宁的心已经在那段不寻常的岁月里被熔铸在一起了”。
另外我将自己这些年来怀念苏宁所写的诗文汇集在一起寄给你们,以示我对苏宁的追思。其中的那篇《冰成赋》是苏宁生前就见到的,他非常喜欢。如果军报采用的话,我认为作为祭文的《三醉格剑》当为首选。
虽然世事沧桑,时淘境迁。然而我和冬松等旧日的战友们永远也不会忘记苏宁,不会忘记我们在军中共同度过的那一段打造筋骨和铸塑灵魂的时光。
苏妈妈,不论是否有纪念活动举行,我都已经订了前往中国的机票。现在我正在申请中国签证,4月28日我一定赶回哈尔滨,以便29日那天陪伴您。请苏妈妈在祭日那天不要太难过,我们都是您老人家的儿子,我们都惦念着您。
祝好
沪平
二零一一年三月二十八日于德国
《三醉格剑》发表以来,越来越多的朋友和读者向我提出了询问,现在此一并回答并谢谢你们对此文的关注和给予的评价。我不单单把它看成是对我的鼓励,更看成是对我的鞭策。
《三醉格剑》在公开媒体上首次发表是2011.3.25的《老年日报》,第二次刊登在2011.4.28的《哈尔滨日报》上。由于版面的限制,《老年日报》上的并不完整,删去了最后一段和全部的注释,尤其是删去了我自己最喜欢的、即全文最后的一句话“丈夫在世,生逢对手苦其身,生无对手苦其心。”以及文中的另一句话“为品沉浮,甘吞败辱!”。在后来发表于4月28日《哈尔滨日报》上的《三醉格剑》是完整的文章。
当然我博客上登出的《三醉格剑》为最标准的。
比较方便的搜索是在百度或谷歌上输入“三醉格剑”这四个字,然后进入我的三醉格剑新浪博客。或者输入“三醉格剑 新浪博客”八个字进行搜索。
刘沪平
21.09.2011
(新浪博客提示:此博文已经过自动调整,以便在移动设备上查看)
标签: 杂谈
阅读:212 转载:1 喜欢:3 收藏:0
分享:
< 上一篇下一篇 >
请 登录 或 注册评论
所有评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