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世界语翻译家李士俊先生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224522278
本馆由[ jackson ]创建于2012年11月10日

在天堂朗读世界语---送别我的世界语老师李士俊

发布时间:2012-11-15 10:37:15      发布人: jackson

在天堂朗读世界语---送别我的世界语老师李士俊
陈颐
 
        身上盖着印有世界语绿色五角星标志的旗帜,左胸西装领口上别着一枚世界语徽章,李士俊老师静静地躺在八宝山菊厅绿色植物环抱丛中,就像安静地睡熟在梦中。但我的眼前分明看到的是他站在台上,带着他那张熟悉永远面带微笑的北方人的面孔,我的耳边还能听到他用浑厚的男中音满怀激情地朗诵着世界语。但这一切只是一种幻觉,我30年前初学世界语时的第一个老师、中国报道社原副总编辑、国际世界语学院院士、著名世界语翻译家李士俊,于2012年11月10日7时许因病逝世,享年89岁。今天早上10时,在八宝山,来自全国各地的部分世界语者以及李老师的生前好友和同事们聚在一起,向这位为世界语事业奋斗了一生的世界语战士告别。 
  
       1982年,我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在外文局《中国报道》社从事世界语翻译和编辑工作。我们这些年轻人先是在外语学院脱产学习了一年世界语,老师就是李士俊,他当年50岁,可在我的记忆中,他已经是一个老人家, 那么慈祥和蔼,对世界语的热爱达到了一种痴狂的程度,对待我们这些不听话的学生,李士俊老师从来都是那么耐心。
       后来我离开了世界语杂志,但因为有大学的老同学王丽华仍然在从事世界语工作,我便不断地听到关于李士俊老师的消息。2009年,恰逢世界语发明人波兰眼科医生柴门霍夫诞辰150周年,为纪念他,第94届国际世界语大会特意安排在波兰举行。李士俊老师将他翻译的世界语版《西游记》通过中国世界语者送给了世界语大会。在此之前,他还翻译了世界语版的《水浒传》、《三国演义》,极大地丰富了世界语的文学宝库, 促进了国际间的文化交流。 我认为,李士俊先生一生在为世界语奋斗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坚定信念,顽强意志和克服困难的精神完全可以与玄奘去西天取经途中的经历媲美。
       1923年,李士俊老师出生于河北省的一户清贫农家。他从小聪明好学。崇尚自然科学的他,曾经用自行车换回一块磁铁和一些自然科学书籍,他梦想着成为一名发明家,像瓦特、爱迪生、居里夫人那样,为人类做贡献。1937年,对于他来说,可谓“祸不单行”,在失去双亲的同时,也失去了家园。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了中国北部,并向南进犯,中国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为了不做亡国奴,考入百年老校 -- 济南中学一中的他不得不随学校逃亡,成为了流亡学生。他随学校先后由山东步行到河南、湖北、陕西、四川等地。每天他和同学们背负着沉重的行囊步行几十公里,但他们个个精神抖擞、斗志高昂,他们组织了狂飙剧团,演出话剧揭露日寇侵华罪行。1939年,他的流亡生活在成都北部的罗江小县城安定下来。一天,他在一个小书摊上发现了一本小书《世界语一月通》,这立即引起了他的兴趣,毫不犹豫地将那本小书买了下来,并在两周之内读完,他被世界语深深地吸引了;不久后,他报名参加了重庆世界语函授学社的世界语班,学习完初级班,又学习了中级班,并开始用世界语练习写作,翻译一些简单的文章。从此,他与世界语结下了一生的不解之缘。
       20世纪40年代,李士俊老师一边勤奋学习世界语,同时积极参加各类社会活动。由于生活的贫瘠和营养不良,他不幸被肺结核击倒,医生判定他“最多再活两年”。 他的乐观豁达和不屈不饶的精神帮助他战胜了病魔,顽强地活了下来。住院期间,他仍然致力于推广世界语,还带动一些病友一同学习世界语。
       李士俊老师一生酷爱文学,常常写诗作词,深度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语翻译技艺,功底扎实深厚。年轻时,他崇拜懂得30多种语言并对世界语语言风格的创建做出杰出贡献的波兰世界语者卡贝(Kabe)。40年代,他借阅并手抄过尤利巴基的《秋天里的春天》,抄写过卡罗柴翻译的长诗《勇敢的约翰》,并油印出来作为授课教材使用。他的世界语修辞文风深受他们的影响,也为以后的辉煌奠定了深厚扎实的根基。
      1950年,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李士俊老师从成都来到北京,参加了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筹备工作,后又为世界语月刊《中国报道》,做翻译工作,在编辑部工作直到退休。
     20世纪60年代,在每天两个小时骑自行车上下班的路上,李士俊老师将自己喜爱的长篇叙事诗《阿诗玛》翻译成为世界语。每天上班前,他会抄一小节诗在纸片上,骑车途中不时拿出看看,一边蹬踏自行车,一边在大脑里进行世界语翻译,到办公室立即将翻译出来的诗歌记录在纸上。就这样,日积月累,一部世界语文版的《阿诗玛》问世了;英国作家威廉•奥尔德把它的一部分编选入《新世界语文选》。
        世界语不仅成就了事业,还成就了李士俊老师的姻缘。他与夫人在40年代因世界语相识相恋,并冲破家庭的阻挠而组成家庭。1954年,夫人身患重病,曾多次住院治疗。住院费用高得惊人,李士俊老师的工资难以承负,他只能通过加倍地翻译和讲学赚取一家5口的生活开支。直到现在,他依然保留着一个藏青色的椅垫,那是他当年精打细算过日子所留下的。谁会想到,那是他自己的第一件大衣,用旧后,他亲自动手缝成儿子的小大衣,之后是短上衣,直到最后被改成了一个椅垫。
        李士俊老师的家庭是个世界语的家庭,家庭成员或多或少都会一些世界语。他曾带领女儿、儿媳和外孙女在北美世界语大会上演唱他世译的《茉莉花》,两个外孙女还表演了世界语相声。家庭成员中二儿子的世界语水平最高,那是因为还在父亲怀里的时候,他就开始学说世界语了。
       李士俊老师坚持用世界语写日记,他认为:在使用世界语写作的同时,也使用它进行思考,这就培养了世界语思维习惯。语言是熟能生巧的一种交流工具。只有这样,世界语作为一种简单的交流工具才会具有它的生命力。因此,李士俊总是不遗余力地推广世界语,使用世界语翻译、教学、著书、进行国际文化交流。现在他又开始翻译老舍的名篇《四世同堂》。
       今天,在八宝山送别厅外,王丽华告诉我说,李士俊老师走得很平静,头脑一直很清楚,临走前也没有受苦。一直到他去世前不久,他仍然是孜孜不倦地在为世界语事业奋斗,并将一本记录世界语历史的中文画册翻译成世界语。
  王丽华说,李士俊老师还有很多想法,很多希望和计划,我想,李士俊老师在天堂也会继续传播世界语的,他会在那里和柴门霍夫共同探讨世界语。李老师,天堂里也会听到你朗朗的笑声。
 
        这是王丽华珍藏的我们当年毕业时和李士俊老师在一起拍的照片,但我已经不记得是在哪家照相馆了。还能找到我吗?照片中的同学们今天只有我和王丽华来向老师告别,我的那些世界语同学们,你们如今在哪里?还会想起我们人生中刚走上工作岗位时有幸遇到的这位和蔼的世界语老师吗?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