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元帅为寻淮洲烈士撰写的墓志铭
陈毅元帅为寻淮洲烈士撰写的墓志铭
在茂林,有一件几经辗转,得以保存完好的珍贵文物,这就是陈毅司令员此行亲自撰文的寻淮洲墓碑。
一九三四年农历十月,中国工农红军抗日先遣队在方志敏、寻淮洲的率领下,转战皖南期间,在太平县谭家桥同敌军发生激战,寻淮洲不幸身负重伤,被用担架抬到茂林,因救治无效当晚牺牲,遗体埋葬在茂林南边的“蚂蚁山”上,时年仅22岁。红军开走以后,国民党七九师来到茂林,他们在“蚂蚁山”掘墓破棺,取走寻淮洲烈士的头颅向上邀功请赏。
新四军老战士林晖在回忆文章中,就陈毅重修寻淮洲墓道的情况,作了详细的记载。
一九三八年五月,新四军一支队健儿在陈毅司令员率领下,踏着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脚印和烈士们的血迹向江南敌后进军,还没到茂林,陈毅同志就和一支队政治部主任刘炎同志谈论着红军第七军团军团长寻淮洲同志的遗骸葬在茂林,应当整修一下。他们一到茂林,从马背下来,就访问当地老人,终于在茂林西边群众埋死婴的荒山坡上,找到了寻淮洲的荒冢。当夜,陈毅同志在烛光下用毛笔撰写墓志铭——《寻淮洲同志略历》。碑文由刘炎同志书写,他们又要副官去找石匠师傅刻碑,整整忙了一夜。
第二天清晨,在初夏的晨曦中,全支队约二千人集合在茂林西边的山坡上,寻淮洲同志的墓道已整修好。正面立了一块新刻的墓碑。当年37岁的陈毅同志,穿着灰色布军装,站在墓前,带着四川口音,洪亮地向全支队指战员讲话约半小时。他介绍了寻淮洲同志的生平事迹,号召大家继承寻淮洲同志和红军烈士们北上抗日的遗志,学习寻淮洲同志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不惜牺牲的精神,狠狠打击日本侵略军,直到把敌人驱逐出中国!
陈毅同志讲话以后,全支队指战员都脱帽向寻淮洲同志墓深深地三鞠躬致敬!临时组成的军乐队奏起了军乐。警卫排举起步枪,朝天砰、砰、砰齐声鸣枪三发。军乐声和枪声在山谷中回响,催人泪下。
寻淮洲同志墓碑是青石质,高75厘米,宽60厘米,当中直书“寻淮洲同志之墓”七个大字,用双线勾勒刻成,铭文用楷书分列两旁,全文如下:
寻淮洲同志,湖南浏阳人,农家子,参加民十五年到民十七年中国大革命。由农民自卫军追随毛泽东同志转入红军第四军,任战斗员、排、连、营长之职,屡功晋升至红七军军团长。民廿三年冬,随方志敏同志率抗日先遣队转战皖南谭家桥之役负伤,至茂林镇伤重不救身死。寻同志为红军青年将校,以游击战斗著称,毕生为革命利益、民族利益牺牲到底,在足为抗日战士之楷模。民廿七年夏,新四军出发东线杀敌,道经茂林,为修治墓道立碑以示不忘,且为完成其遗志而奋斗。目前抗日斗争已成为全国人民之神圣事业,国共两党由过去之对立变为亲密合作,一致对外。前线战局日益开展,全部胜利可期,中华民族独立解放之基础已奠,谨以此告慰寻同志。新四军全体指战员应更进一步以东线胜利、驱逐日寇回答先烈,庶几无愧。
陈毅谨志
中华民国二十七年五月十五日新四军第一支队全体指战员 敬立
一九五二年九月,寻淮洲同志的遗骸由当地政府迁入魁山烈士公墓。陈毅同志撰写的墓碑现珍藏在茂林镇人民政府,经国家文物专家鉴定,属国家一级革命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