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我的母亲李季明
回忆我的母亲李季明
三女 汪洵
二十年前母亲离我们而去,但我却始终感到母亲依然在我们身边,一直陪伴着我们,她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清晰可见。今年值母亲百年诞辰,潜妹提议我们写些什么籍以怀念,不觉思绪万千,提起笔来又欲罢不能.......
少年才女初露锋芒
少年时代的母亲就读于湖南长沙私立福湘女中。该校当时是一所教会学校,办得颇具特色,在社会上很有点名气。母亲的大姐李淑一、二姐李仲思、满妹李季谋都曾就读于福湘。毛主席的娇妻扬开慧也曾经外公推荐入学福湘与大姨妈李淑一同进专修班学习,她俩成为同寝好,,在一起无所不谈。
外公李肖聃先生是享誉三湘的名儒,当时受聘执教于福湘的国文课。他常说:"福湘培养出来的人,在学业上既要出类拔萃,在做人上还要具有崇高的灵性,智育和德育缺一不可。"他教学很有特色,上课重点在于基本功,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他说"未读书,先认字,教材之外补讲{说文部首},并要求横背,讲解课文并不多。作文题常出一黑板,让学生随意选作,只要求每学期达到10篇即可。并最长于对联,信口吟来,有时会将全班学生的名字吟成对联。他的课常常是趣味横生、满堂欢笑渡过,而课文就让各人下课后自己去研习。
顺便一提的是青少年时期的毛泽东,经外公好友杨怀中先生的介绍,经常走谒外公肖聃先生,质询古书疑义,并送文章请外公指教、修改。我母亲曾回忆道:他高高的个子,常穿着一件褪了色的兰褂子,在到家来的年轻人中间,他的衣着最为朴素,看起来实在普通不过。但是外公对毛泽东的文采十分欣赏,他对母亲姐妹们说:“这个伢子的字与一般人不同,你们看‘顶天立地’,他的文笔流畅,文采过人,将来一定大有出息!”母亲儿时再也没想到,这位被外公倍加赏识的伢子,后来成为中国革命的伟大领袖、开国元勋,新中国的第一任主席,一个举世瞩目、顶天立地的人物。福湘女中正因为有着一批像外公这样教学严谨的教师,再加上学校治校有方,培养出了许多优秀人才,不少人之后成为新中国科技、教育、文化、艺术战线上的佼佼者。
母亲在该校时勤奋好学,聪慧过人,曾被选为学校学生会长。福湘校友殷达所编著的"福湘史话"一书中有这样的记载:“福湘学生自治会(学生会),历届职员由全体会员(全体学生)直接选举产生,每学期改选一次,被选的职员,应是学业、品行、才能都堪称优秀的高中学生。记得笔者刚入校时,青年会长是李肖聃先生的三女,1931班的李季明。她走到饭厅门口窗前一按铃,全体起立,她那时很少有例外地大声请某位同学为大家做祷告.....(青年会是当时学校的教会组织,帮助学校管理生活。当时全体学生都是青年会会员,后来改为只是基督教及周围学生的组织了。)”
母亲因少年时期扎实的学业基础,先在南京金陵女子文理学校念医预科,并曾因入学考试成绩最优异而获得奖学金,毕业后又以前三名的优异成绩考入北平协和医院继续深造,后留校任小儿科医师。
父亲是母亲心中永远的偶像
母亲和父亲相识于北平协和医院的图书馆中。为了完成课业,母亲经常去医学院的图书馆查阅资料。由于入学不久对图书馆的情况不太熟悉,热切盼望得到高人的指教。于是一位男生引起了母亲的注意,此人经常在图书馆一坐就是一个晚上,而且总是最后一个离开。母亲心想这么一个勤奋的人是谁啊?一位女生告诉她:“这个人叫汪猷,是个书呆子,他是协和的研究生兼助教,整天不是呆在实验室就是泡在图书馆里,没趣极了。他以前是我的男朋友,不过我和他吹了!”母亲一听,这不正是自己要找的人吗。于是父亲成了母亲在图书馆查阅资料的导师。由于父亲的帮助,母亲在图书馆如鱼得水,学业进步很快。其实父亲当时对母亲也有所耳闻,知道母亲是新生中的佼佼者,入学考试成绩名列前茅,享有学校的奖学金。他们互相敬慕着对方,就这样,共同的志向使他们走到了一起。父亲不但和母亲结成了终身的伴侣,也成了母亲心中永远的偶像。
在我们的记忆中,从未见过父母红过脸,伴过嘴。母亲十分敬重父亲,尊重父亲做出的每一项决策。她这一生默默地支持着父亲的事业,奉献无数,牺牲许多。父亲去德国留学,她全力支持,自己却放弃了出国留学深造的机会。北平协和医院被日寇接管,他们不甘事故,双双离开协和,母亲随父亲南去上海蛰居亲戚家,不得不告别了自己热爱的工作。为了抚养我们四姐妹,必须增加家庭的收入,她开起了私人儿科诊所。前来带孩子就医的多半是熟人的朋友。1948年的下半年,母亲和全家随身为中央研究院研究员的父亲搬进了当时中央研究院岳阳路320号的宿舍。它之前是日本人盖给中央研究院的美国顾问住的。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家生活有了着落,母亲也任职华东军政卫生部科,后又到上海第一医学院任讲师及儿科医院主治医师。期间她不忘相夫教子,父亲能成为享誉世界的科学家并做出卓越的成就,其中也有母亲的一份功劳.
慈母 与严母
小时侯,母亲十分疼爱我们,为了加强营养给我们每人订了一份牛奶。但是除了大姐汪澄以外,我们都不爱喝,那是因为母亲怀大姐时营养条件差,同时因为是剖腹产造成奶水不足,所以大姐一直是喝牛奶长大的,她自然喜欢喝牛奶喽。而我们三个都是母亲用母奶哺育长大,因此都不习惯牛奶的味道。一喝到牛奶,,我们姐妹三个就围着吃饭的桌子跑,母亲拿着牛奶瓶在后面追着。现在回想起来那个场面十分有趣,又非常亲切。还记得那年外公去世,母亲回长沙奔丧。正巧大姐生病母亲给她打针,并嘱咐我们三姐妹在家待着不要出去,怕我们也生病。母亲从长沙回来后,一看我们几个孩子怎么都粘巴了,气色也不好,她问明情况后,让我们赶紧从屋子里出去,到外面去玩耍。我们来到了科学院的大草坪上,在那里尽情地嬉戏,呼吸着大自然的新鲜空气。回家后母亲望着我们一个个通红的小脸,再量量体温,她和父亲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母亲是一名儿科大夫,她精通医务,我们小时候生病从未去过医院,都是母亲亲自开方、喂药、打针和照料,并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温馨而甜蜜的回忆。
记得那年我们全家一起回父亲的老家杭州,不,我的扁桃腺炎发作。晚上发烧,吃药出了不少的汗,一条热乎乎的毛巾帮我擦身,朦胧中我看到了母亲那忙碌的身影,整个晚上,她都在不停地擦。在病中,我享受着母亲那无微不至的关爱,感到无比的幸福。同样的感觉二十年后又一次体会到了。大学毕业,应同学之邀去杭州游玩,一口气玩了四处,回上海便感到喉咙疼痛、四肢乏力,发现得了腮腺炎。晚上,我感到浑身发热、头痛得厉害,一量体温40.3度。为了不传染给家人,我单独住开。母亲说,她小时侯得过腮腺炎,有免疫力,不怕被传染,这样我的饮食起居全由母亲一人照料,我又一次地感受到了母亲的温暖。望着母亲那疲惫又慈祥的脸庞,我想说:“谢谢你,妈妈,我一定会好起来的。"
在我的记忆中,从小到大父亲从未打过我们四姐妹一下,,一句重话也没有说过我们,他每晚都要撰写批阅文章,伏案工作一直到深夜,“教训“我们的活计自然全落在了母亲的身上。一旦遇上我们淘气,不听话,父亲就会叫道:“季明,季明.......”母亲听到喊声就会跑来“管教”我们。不过,我一生中也就只挨过母亲一次打。那是小时候,有一次我们和院里的男生玩耍,互相淘气,男生向母亲“告发”了我们。母亲认为要给我们一个教训,就让我们跪下,用她的一个木质的乒乓球拍打了我们的手心。虽然只是那么一下,现在回想起来还是记忆犹新。
令我毕生难忘的是我念小学时发生的一件事。一天不知是为了什么,一大早姑奶奶说了我,一气之下我没到学校去上课。母亲下班后知道了非常生气,要我向姑奶奶道歉。晚上带着我到学校周校长家去做检查,保证以后不再发生类似的情况,并让学校把“旷课”用红笔记在学生手册的考勤一栏上。母亲的严厉鞭策着我的成长,促使我在今后的人生中觉悟到如何要求自己,应该怎么做人。
当然母亲也不忘在一些日常的小事中灌输一些做人的道理。记得一次母亲带我们外出,走在科学院的路上,她指着前面的女孩,我们儿时的伙伴罗昌湄说:“你们看,前面的女孩走路不偏不绕,保持着一直线,你们都要这样走路。”事后母亲解释道:“做事如同走路,也要始终如一,才能完成既定的目标。”
殷殷母亲情,切切子女心
母亲从小在有着良好教育的福湘女中念书,而后又在南京的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和北平协和医学院继续深造,完成医学专业的学业,成为一名医学女博士。她不仅有着扎实的医学功底,品行才艺也兼备发展。尤其是当年福湘的教育滋育着母亲的成长,也影响着我们下一代的承传。
母亲当年就读的福湘女中是一所四年旧制教会中学,开设有国文、英文、数学、历史、地理、音乐、宗教、缝纫、烹饪等课程。学生要学风琴、钢琴等课程的需另交学费,缝纫课则由裁缝师傅直接授教。那时候学校除了国文课是中国老师任教,其余课程大多由美国人教授,因此学校对英文课的要求十分严格。.记得母亲回忆起当时在校苦读的情景,常常感叹不已:“那时英文老师要求我们默背字典,这么厚的一本字典要啃下来,每天都要默记大量的单词。我们只好点上蜡烛夜战,字典上的字很小,,光又那么的灰暗,我那1度近视(现在称100度近视)就是那样造成的。”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终于把一本字典啃下来了!记得我们小时候时常听到母亲和父亲在洗漱间用英语对话,我们在学校里学的都是俄语,他们说什么我们当时都听不懂,是讨论如何教育我们的问题?我们也不得而知。总之,也许就是父母亲自己的一片小天地吧。
有一年,母亲从琴行租来了一架旧钢琴,她时不时会坐上琴椅弹上几段曲子,顿时给家里增添了不少情趣。受母亲的影响,二姐和我小时侯都在学校幼儿园跟琴课老师学过钢琴。但由于贪玩,,能坚持下来。母亲这方面的爱好和素养始终影响着我们及我们的下一代,我们对音乐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爱好,喜欢听贝多芬、莫扎特、李斯特、巴赫、肖邦等音乐大师的作品,尤其是钢琴曲。音乐能陶冶人们的情操,更能激发我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母亲从我们小时侯起便教我们绣花、踩缝纫和打毛衣,她认为女孩子家应该有这方面的素养吧。但是我们一直静不下心来学。毛衣我倒也打了不少件,不过一件毛衣往往要打好几个月,甚至一二年。绣花就更别提了,没那个心思,绣了几针便把活儿丢在那儿不再管了。倒是缝纫,我们从母亲那儿受益匪浅。从裁剪、缝纫、踩缝纫机、上领子、上袖子到锁边、锁扣眼......母亲都是手把手地教。尽管我在这方面没有多大的天赋,但是还是有这么点儿的爱好,喜欢自己动手做衣服,甚至买回来的衣服觉得不合身了便拆了改,我的衣服几乎件件遭此命运。也算是得益于母亲在这方面的指教吧。
最让母亲津津乐道的还是烹饪。因为湖南菜是全国最具特色的菜系,我感到只要吃过湖南菜,那么吃别的地方菜便都不香了。母亲最拿手的菜就是炒回锅肉。每次看到母亲要炒回锅肉了,我就非常兴奋,因为我最爱尝那道菜了,那是湖南菜中最好吃的一道菜。我看到母亲把带皮的五花肉放在水中煮熟,当具有七八分烂时便捞上来放凉,再切成片,配上青蒜段和干红辣椒一起炒,最重要的当然是要放上湖南特有的干黑豆鼓。炒好后盛上来,喷喷香,那是一股湖南菜特有的香味,令人味觉顿开,我们全家人都爱吃。这个黑豆鼓只有湖南才有得卖。以后多少年我都在寻觅它,从东北到西北,从北京到上海。后来有人到湖南出差,托他终于帮我买到了这个黑豆鼓。又能吃到当年母亲的拿手菜------湖南的回锅肉了,我欣喜万分。
每年春节我们都会吃到母亲熏制的腊肉和腊鱼。平日里母亲都会收集许多花生壳和核桃壳,快过年时她就会把腌过的鱼和肉架在烧热水汀的炉里,点燃花生和核桃壳来烟熏鱼肉。并把熏好的肉和鱼吊在阳台的竹竿上。腊鱼和腊肉就用这些壳烟熏制而成的,所以又叫做熏鱼和熏肉,这也是湖南的一大特产。我想每逢过年,湖南的家家户户大概都会忙碌着熏制腊鱼腊肉吧。母亲做的熏鱼、熏肉非常好吃,吃后不仅使人食欲大开,还令人回味无穷。
使我难以忘怀的还有母亲腌制的腊八豆和泡菜萝卜。每年的腊月(十二月)初八,腊八节来临,我们都要吃母亲腌制的腊八豆。母亲做的腊八豆甚是好吃,有种湖南独特的口味。每年这个时候,我便迫不及待地等着吃腊八豆。现在我也经常吃腊八豆,有朋友送的,也有自己买的,但是和母亲做的腊八豆比起来,口味差多了。我真后悔那时为什么没有跟母亲好好学学呢。
每年冬天,母亲都会腌许多泡菜萝卜。当时的罐头不少是广口玻璃瓶的,吃过后母亲就会把玻璃瓶保存下来。冬天一到,母亲会买上许多萝卜,把它们切成一寸多长的萝卜条,放在经高温蒸过的广口玻璃瓶里,配上红辣椒、干黑豆鼓、盐等调料,再把口封好,几个星期后便可以吃了。母亲把这些腌制泡菜萝卜的瓶子,一个个地放在了我家的食品橱里。我没事便会把橱门打开,看着这些红、白、黑相间的泡菜萝卜,不觉口水直流,真想早一点能吃到它们。现在我有时会在超市买一些泡菜萝卜,但是和母亲做的泡菜萝卜比起来,味道总是差那么一点,这也许就是湖南菜的魅力吧.
后来,母亲又信誓旦旦地要"学烹饪",因为她不甘心只会做湖南菜。每逢节假日,她便拿着一叠卡片,上面记着各派菜系的菜谱,用她的话来说,这是她的实习菜谱。比起她做湖南菜来,可要谨慎多了。母亲一边看着菜谱,一边嘴里不停地念着:“盐x克,味精x克......"就像小学生那样认真,和她做湖南菜相比,真是判若两人。有时母亲也会带我们去饭店品尝各式中餐和西餐,而她都不会放过向厨师请教的每一个机会。一次我们去红房子西菜馆吃西餐,母亲要了道法式红菜汤。她特地向厨师请教了这道汤的做法,回来就做给我们吃。先把面粉炒熟后备用,将煮熟的牛肉块(片)及卷心菜放在煮好的汤里,再将炒熟的面粉撒上调开,浇上黄油和番茄汁,喷上胡椒粉,一道美味可口的红菜汤便制成了。那天母亲做了一大锅红菜汤,我们一个个吃得心里乐开了花。
受母亲影响,我也喜欢时不时地买些菜谱书回来琢磨学习,这不仅使我们经常能大饱口福,也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不少的乐趣.。
字是一个人的脸面
母亲时常告诉我们:一定要好好练字,因为字是一个人的脸面。看人首先看字,从一个人的字可以看到一个人的外表,更能看出这个人的涵养和性格。
有一次我发现了母亲学生时期的一本小楷习字本,是毛笔字的,字写得漂亮极了。我羡慕得不得了,心想我的字能写得这么好就好了.后来看了殷达编著的“福湘史话”,才知道原来母亲就读的福湘女中非常重视学生的习字,每年都要举办楷书比赛。初中赛“大楷“,高中赛:小楷”。我想母亲的这本小楷习字本定是她高中时的习作了。母亲曾说,大姨妈李淑一的字端正,是因为她多年来一直给外公誊写文章练成的。母亲还说,她们几子妹中字写的最好的是二姨妈李仲思。我想,她们都是我学习的揩模。记得我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练习毛笔字,后来念大学时把笔墨砚台带到了学校,但练的都是大楷,且是柳公权字帖,从小学到大学坚持每天一张(指大楷习字本)。但是小楷的难度较大,我静不下心来。练了一段时间终于放弃了,这是十分遗憾之事。
身体好是第一位的
学生时代,母亲一直叮嘱我们要争做三好学生。她说三好学生就要照毛主席说的那样“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要把身体好放第一位。她告诉我们身体是本钱,只有身体好了,才能把学习和工作搞好。在我刚进初一时,上海青年会办了游泳训练班,我欲报名参加。当我把这个想法告诉母亲时,她连连点头答应:“只要是锻炼身体,你参加什么班我都支持!”
其实母亲青少年时期不但品学兼优,体育方面也十分突出。她曾是学校排球队、垒球队的队长。在北平协和医院念书期间,她还是学校篮球队的前锋,按她的话说,是投篮的。她曾自豪地说:“我们篮球队队员全是院体育系的,只有我一个是医疗系的。老师说我灵活,投篮动作准确,破例接收了我这个医疗系的。”母亲还让我看了她们当时篮球队的照片,真是个个英姿飒爽,好不令人羡慕。
是母亲的言传身教,还是她的遗传因素,我从小就爱好体育。赛跑、跳高,、爬竿、游泳、打球,我样样喜欢。我先后参加过田径队、体操队、乒乓球队、游泳队。在北京工作期间还拿了部里院里不少的奖项呢。大学期间我曾拜师学练太极拳。母亲逢人便说:“我家老三最喜欢锻炼身体了。”其实这也是得益于母亲的谆谆教诲。直到现在我依然不忘锻炼身体。自从办了游泳卡后,我的游泳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除了自由泳、蛙泳、仰泳较前有了不小的进步外,还学会了蝶泳,这是我一直向往却又望而怯的泳姿啊!我想对母亲说:“妈妈,您知道吗,那是我在报纸上看到了一则报道,给我增添了无穷的力量。美国的一老妪已经92岁了,她突发其想要练蝶泳,并参加比赛。她经过努力终于实现了这个愿望。这则消息极大地鼓舞了我。她这么大年龄了都能做到,我为什么不能? 通过半年的努,我终于学会了蝶泳,我高兴极了!我想,妈妈,您知道了一定会为我骄傲的!”现在我终于明白了母亲当年的苦心。步入中老年行列的今天,我们更加领会到身体的重要性。感谢母亲多年来的谆谆教诲,使我们有了一个健康的体魄。不仅使我们生活幸福,并且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实现自己想实现的理想和愿望.
我就是城市赤脚医生
母亲少年时代的志愿是学生,,从小就爱好植物和各种动物。但因需要而选择了儿科学,最终成了一名小儿科大夫。在上海第一医学院儿科医院任职期间她兢兢业业,看门诊时对患儿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不厌其烦地向家长告知病情,解析病因,连同今后应注意的事项她都要交代得一清二楚。我想如果现在我们医院的大夫都能这样的热忱,那对病人来说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啊!
母亲对儿童的关怀不仅如此,她那瞻前的目光预见到,儿童是我们祖国未来的栋梁,他们的健康必须从出生那刻就要抓起。孩子们有了健康的体魄,才能胜任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当然也不会生什么病了。母亲强烈地意识到光当一名治病的大夫是远远不够的,她要当一名儿童保健医师!她倡导并成立了上海第一医学院儿童保健所并任所长,为祖国和上海儿童的保健事业做出了不少贡献。虽然当时领导对儿童保健事业重视不够,几经波折,但母亲对投身儿保事业的决心丝毫未曾动摇。她曾在上海东安新村建立了一个儿童保健点,并取名为“儿保地段”,亲自指导新生儿的保健工作。她自豪地说:“现在农村都有赤脚医生,我就是城市赤脚医生!”
那段时间我正在学校念书,暑假期间,我有幸到母亲的“地段”去和她们一起工作,渐渐地我也爱上了这项工作。她对所管的“地段”中所有的新生儿都做了登记,每个新生儿“满月”后都须到“地段“来检测身体。每个月检测一次,包括头围,胸围,身高,坐高,体重,前门囟的闭合情况及身体各部位的健康情况,以发现孩子缺不缺钙,家长的喂养情况是否正确等等,直到孩子满12个月。家长们时常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母亲都会逐一解答。
除了每周在规定的时间里去地段“指导工作外,我母亲还亲自到新生儿家中去做指导。记得我曾跟随母亲来到一新生儿家中,孩子刚出生,母亲告戒家长:“每天要给孩子洗个澡,有助于孩子的生长发育天气冷可以用浴罩”,说着她就示范性地干起来了。她嘱咐家长准备两条小毛巾、一条大毛巾,质地要柔软一些的。她把婴儿放在大毛巾上,先将一条小的热水毛巾打上婴儿香皂帮婴儿擦身,再用另外一条热水毛巾把肥皂擦掉,当然水不能太热了;然后用大毛巾把孩子包好,将全身擦干,以免着凉;婴儿的小屁股和腋下都打上松花粉。母亲熟练的动作很快的就完成了这一切,接着又指导如何给孩子穿衣服。她说,要保证新生儿正常发育,孩子的衣服一定要宽松、柔软;要注意婴儿的胸部一定不可以被带子绑着,衣服的带子可以系在侧上方(靠近腋下)。因为新生儿刚出生时头围都是大于胸围的,发育良好的婴儿胸围很快就会超过头围,千万不要因衣服的不合适影响了婴儿胸部的发育。有时候也会遇到一些意外的情况,有一新生儿的一只手总是缩着,孩子的母亲害怕了,以为孩子的手臂有问题。我母亲说,这是穿衣不当,应该把孩子的手臂拿出来搁在外面,可用带子将胳膊固定住不让它缩回去。照母亲的嘱咐,家长给婴儿重新穿了衣服,孩子的手臂恢复了正常,也不再缩手了。
在我印象中,母亲关照得最多的是预防婴幼儿缺钙的问题。她一再叮嘱家长:“妈妈和孩子要多晒太阳,多吃蔬菜和水果,两者缺一不可。孩子要尽量吃母奶,因为母奶是最营养的。孩子头上的前门囟十个月左右应该闭合,否则很可能是缺钙。”以前的口诀是婴儿“一看,二听,三抬头,四翻身.......七坐八爬"现在改为".....七爬八坐”婴儿七个月会爬,八个月会坐,是让婴儿尽早地学会爬,因为爬是帮助长个的。母亲还指导新生儿的妈妈们如何喂奶。孩子喂完奶后,要托着孩子的后背,轻轻地拍打一下,让他嗑出声来,以免吐奶。为了防止孩子大舌头,要检查婴儿舌头下面的那根筋。如有粘连现象可带到门诊部去剪一刀.......除了东安三村外,我印象中母亲还蹲点幼稚园,托儿所指导儿童的保健工作并教会她们如何做保健操。孩子们的家长十分感谢母亲和儿保医护工作者们所做的一切,由衷地把孩子的照片送给母亲,,是母亲收到的最珍贵的礼物。每当她打开那本心爱的相册欣赏着那一张张活泼、可爱的小脸时,母亲的脸上便会露出甜蜜的微笑。是啊,孩子们哪,你们是多么幸福啊!
母亲默默地奉献于上海的妇幼保健事业,她对儿童保健事业的执着撞击着当时的“重医轻保健"”传统思想,影响了不少有为的年轻医师,他们也渐渐地走上了儿童保健工作的岗位。朱锡英医师就是其中一位,她继母亲之后在上海一医儿科医院继续着儿童保健门诊,深受家长们的欢迎.。如今,母亲热衷的事业后继有人,我想,我国的儿童保健事业定将如雨后春笋茁壮地成长。
母亲永远在我们身边
母亲是一位豁达开朗的人,有着湖南人那种热情、大方的性格。她平日里喜欢交朋友,并且到哪里都能听到她爽朗的笑声。她“爱管闲事”,看见年轻人抽香烟,她会规劝他们戒烟,并说明抽烟的危害性。不仅是年轻人,我的姑奶奶、姑妈也在母亲的说服下戒了烟,尽管她们之前每天抽得不多。遇到抱小孩的母亲,她会热心地上前指导,尽一个儿保医师职责的本能.
一个人民的医生,她时刻不忘维护公共卫生。记得一天晚饭时,我们都在等着母亲回家,只见她拿着一个苍蝇拍回来了,原来她到院子里打苍蝇去了。她说,天气一热苍蝇多起来了,它们的繁殖能力特别强,,打死一个苍蝇就等于多消灭成千上万个苍蝇。她给自己订了一个计划,每天要打死一百个苍蝇。在她的带动下,我们也加入了打苍蝇的行列。直到今天我也没忘记母亲的这句话,只不过现在我们有了更现代化的武器,,雷达杀虫剂往垃圾箱边那么一喷,苍蝇便死光光!
在一医任课期间为了更形象地教课,母亲还编制了教学片。她在课上教学尽心尽力,课后又和学生们打成一片,学生都把母亲当做自己的知心朋友,愿意问她倾诉衷肠。我还记得一天母亲的学生到我们家来开了paty,唱歌、跳舞好不热闹。
可是一场众所周知的劫难却永远地夺取了母亲那爽朗的笑声。父亲和许多科学家一起受到了史无前列的冲击,并被关进了牛棚,家中也遭到了浩劫。我们四姐妹却都不在母亲的身边。因为母亲曾说好儿女要志在四方,她把我们全都送到了外地。我当时大学毕业后在甘肃部队农场接受教育,,中发生的情况全然不知。后来据潜妹相告,才知道遭此劫难。母亲身边无一人相伴,她独自承受了这一切,无人陪伴,无人倾诉,无人安慰……漫漫长夜,母亲终于忧郁成疾。
父亲出来后慢慢又受到了党和科学院的重用。经治疗,母亲的病情慢慢地好转,家中又恢复了往日的欢乐。她又回到了日夜想念的儿科医院,每天去“帮忙”半天。
那年舅舅从美国回沪探亲,几十年不见,兄弟姐妹团聚一堂,母亲兴奋无比。文革中被“借住”的客厅和北屋又归还了家中,母亲忙于布置房间,过度的兴奋和劳累,使母亲彻夜难眠。当时母亲和全家都犯了一个错,就是以为病已痊愈母亲把药给停了,家人也没在意。结果病情复发,造成我们全家终身的遗憾。从此我们很少见到母亲那豁朗开怀的大笑,热情豪放的言谈。即使是和父亲,和我们聊天,她往往也只是露出淡淡的微笑。
母亲沉默寡言十来年,也许是对四人帮滔天罪行的一种无言的抗争。不,此处无声胜有声。我想母亲一定是沉静在与父亲同甘共苦共同生活几十年的记忆之中,一定是在憧憬着她所热爱的儿童保健事业美好的明天。
母亲因病过早地离开了我们,我们为有这么一位平凡而又执着的母亲感到自豪。
“月亮,我也走,它是我的好朋友。好朋友慢慢地走,一起走到河边那边......”这是母亲平日里最喜欢唱的一首儿。她总是用湖南话来唱的,我们常常和她一起唱,。现在我真想和母亲一起再唱这首歌。我想那个月亮就是母亲,无论我们在哪里,她总会陪伴在我们的身边,直到永远。
完稿于二零零九年四月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