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问滴滴:说好的整改呢?
继“5·6”郑州空姐遇害之后,短短3个月时间,又再次发生“8·24”温州恶性事件,公众质疑滴滴平台:平台设置的安全“关”为何统统失守?说好的整改,真的都做到了吗? 在滴滴宣布全国下线顺风车后,有网友质疑此举能否堵住平台监管死穴?也有网友担忧,没有了顺风车,“黑车”会不会死灰复燃?
1问
如果扎实整改,悲剧还能重演吗?
郑州事件和温州事件,案发前都有一个相同的情节,即嫌疑人都曾遭到其他乘客的投诉。但遗憾的是,截至案发,投诉的乘客并没有收到相关反馈和处理结果,被投诉司机也在正常接单。
不仅仅是对待乘客投诉、求助的滞后,对警方的要求,滴滴平台也是“流程繁琐僵化”。根据温州警方26日的通报,接案民警曾3次向滴滴客服索要犯罪嫌疑人及其车辆信息,但两度被拒,直到提供警官证后才获得相关信息,耗时92分钟。
在对温州事件的回应中,滴滴公司虽然承认了“客服处置流程仍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没有及时处理之前的用户投诉。”但在公众关注的安全认识问题上,却推责到了“调取信息流程繁琐僵化”。
有网友表示, 在郑州事件发生之后,如果滴滴的整改是扎实到位的、如果被投诉的司机被禁止接单、如果滴滴在第一时间开启其所谓“护航模式”,将行程轨迹提供给受害人朋友以及警方,这次悲剧是否就可免于发生?
在26日交通运输部和公安部联合约谈滴滴公司时,交通运输部也对滴滴公司“承诺多、整改少”的工作方式提出批评,要求滴滴“加强整改,规范经营,切实保障乘客安全和社会稳定。”
2问
滴滴到底是出行还是社交工具?
2015年滴滴顺风车上线社交功能,推广社交活动如“七夕”交友。羊城晚报记者查阅发现,“约会”、“标签”这些都是顺风车业务当时宣传的主打词。此次被免职的顺风车事业部总经理黄洁莉曾表示,和出租车、专车、快车不一样,“顺风车在政策方面有多项利好,而独有的社交性还能为这一业务加分。”
郑州事件发生后,滴滴公司宣布的整改措施中就包括:下线顺风车业务中所有个性化标签和评论功能,司机每次接单前都必须进行人脸识别,同时在全平台推出对人车不符的举报奖励。除了滴滴自我整改,针对网约车平台出现的人车不一等问题,监管部门也曾表示要进一步加强监管。
然而,有网友爆料,滴滴重新开启了此前已下线的隐私功能,可以查看用户性别,在温州事件发生后,滴滴又再次关闭该功能。羊城晚报记者26日亲测,并未发现该情况,对此,滴滴方面并未给予回应。
3问
人命关天大事, 三倍赔偿就能了事?
对于温州事件,滴滴公司事后发表道歉和声明称,将继续积极配合警方,全力做好家属后续善后工作。并承诺,未来平台上发生的所有刑事案件,滴滴都将参照法律规定的人身伤害赔偿标准给予3倍的补偿。
有广州律师表示,此类事件网约车司机应当负主要责任。但滴滴平台在关键时刻不作为属于一种过失行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应该负有无法推卸的责任。滴滴公司的过错行为造成的后果严重,可以考虑将其认定为一般过错侵权,应当承担承运人的侵权责任。但该律师同时表示,对于平台的失责与被害人死亡结果的发生具有直接的因果关系,这一点较难认定。
4问
叫停了顺风车,能否堵住监管死穴?
据报道,温州事件中,犯罪嫌疑人钟某是用其真实的身份证、驾驶证和行驶证信息(“三证验真”)在顺风车平台注册并通过审核,在接单前通过了平台的人脸识别,但案发车牌系钟某线下临时伪造。
此前,杀害郑州空姐的司机刘某曾被吊销驾照,刚拿到新驾照未满一年。他用父亲的证件,通过了滴滴的“三证验真”和“人脸识别”。一名不愿具名的顺风车司机陈先生告诉羊城晚报记者,“人脸识别”仍无法确保最终接单的驾驶员为账号本人。“车主如果在确认行程后,将账号手机交给其他人去接单其实仍旧可行。”
对滴滴公司宣布在全国范围内下线顺风车业务,内部重新评估业务模式及产品逻辑等决定。有业内人士指出,除了严格的车主审核准入机制外,顺风车应该回归到分担油费的共享经济初衷上,而绝对不应该是以盈利为目的。”所有的车主,必须提供正当职业证明,每天接送乘客的行驶路程,应该都在一条线路上,不应该也不允许出现大范围的移动,次数也有严格限定。”
5问
顺风车没有了,黑车会否卷土重来?
据不完全统计,在过去的2017年,有74亿次用户使用了滴滴出行,每天服务的用户订单超过了3000万笔,4000万人次。
与之对比的是乘客力量的弱小。《南方周末》曾经梳理了过去4年里,媒体公开报道有关部门处理过的滴滴司机性侵、性骚扰事件至少50起。
为什么出事那么多,但仍有大量的需求?对于一线城市来说,上下班路途一般比较遥远,价格也成为打车考量的主要因素。
在广州,一位经常打顺风车的乘客告诉羊城晚报记者,她从家打顺风车前往公司需要40元左右,但是打快车即使不算塞车等情况,基本上要花费70-80元左右,基本上是一倍差价,“现在取消顺风车,对我上下班影响确实很大。”她向记者表示。
“拼车出行的需求是巨大的。”在广州实行“开四停四”后,广州一些拼车群里更加活跃,很多人也开始寻求互补式出行。
“没有了顺风车,或许黑车就会卷土重来,那时候该怎么办?”也有人提出了这样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