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乃民汽车研究
综述
随着中国公路的发展、汽车拥有量的增加,如何使汽车与公路协调发展,提高公路运输速度,提高公路运输效益,提高汽车行驶安全,降低公路运输消耗,提高汽车技术状况完好率等等成为汽车运用研究的主要内容。1956年交通部在交通科学研究院正式成立汽车运用与修理研究室,1960年底又专门成立汽车运用研究室,何乃民出任副主任。当时研究室大部分是刚毕业不久的青年学生,何乃民带领同事们积极筹建汽车运用研究试验室,他亲自查阅资料订购国外先进仪器设备,同时带领同事自己设计制造试验设备。至1962年止已经建成了具有1000平方米的汽车运用试验室,并配备了具有当时国内先进水平的试验设备,如发动机试验、整车道路性能试验、整车室内制动试验等设备。研究室有高、中、初级研究人员30余名。
“汽车拖挂运输”方面的研究
1959年在何乃民领导下,在汽车运用方面重点开展了“汽车拖挂运输”方面的研究,同时开出了3个研究题:第一个是“汽车合理拖挂”,重点以解放CA10汽车拖带不同吨位的挂车,先后在北京、上海、天津、云南、贵州、山西、甘肃七省(市)的平原、丘陵、山区公路上进行了运行试验,行车1万余公里,取得了大量试验数据,对纠正当时汽车超负荷多拖多挂,实行合理拖挂起到重要作用。第二个是“挂车选型设计”,首先研制了3吨全挂车,并于1963年获得国家科委新产品三等奖,接着设计试制了4吨全挂车。1961年又设计了5吨半挂车(NJ130车牵引)、8吨半挂车(CA10车牵引)、14吨半挂车(JN150车牵引)供挂车厂选用,这对提高挂车设计水平起到很大作用。第三个是“挂车制动的研究”,当时汽车拖带挂车,制动时挂车撞击牵引车,行车事故多,严重影响行车安全。该题从1959年开始前后断续经过两年的努力,提高了牵引车与挂车之间制动力和制动反映时间的协调性,消除了制动时挂车撞击牵引车现象,行车中挂车一旦脱离牵引车挂车能自行制动,大大提高了汽车拖挂后的安全行驶。上述汽车拖挂运输方面的研究,对汽车拖挂运输沿正常轨道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何乃民不仅非常关心这些研究工作,而且还随同青年人到四川、贵州乘试验车在山区公路试验,同宿山寨小店。
特殊地区汽车使用效果和特殊要求严谨
中国地域辽阔,地理条件、气候条件相差甚大,何乃民特别重视一些特殊地区汽车使用效果和对汽车的特殊要求。1958年10月他首次派人与其他单位合作去青藏高原作行车试验研究,1960年又派人去那里建立发动机试验室,一直持续到1966年,其后研究工作由交通科学研究院重庆分院接替。1965年初派人去云南次高原和亚热带山区建立发动机试验室和行车路试研究,至“文化大革命”被迫终止,后由云南交通科研所接替。上述研究采用提高发动机压缩比,改进供油系统和冷却制动器等措施取得良好效果。1961年何乃民亲自去新疆调查研究沙漠地区汽车使用情况,乘货车在茫茫沙漠里观察、试验,写出了内容丰富的调查试验报告,不但对该地区车辆性能、结构的适应性进行了分析,而且对安全行车也给予了高度重视。他指出:新疆虽然路平、车少,但司机在这种条件下视力容易疲劳,容易发困打瞌睡,影响行车安全,并提出了防止司机发困打瞌睡的措施。1961年冬开始,他派人对东北寒冷地区汽车使用技术进行研究,重点在黑龙江北边进行冬季发动机启动和行车保温研究试验,接着又在张家口北部地区进行研究试验,这些研究试验取得了不少有效的成果,得到推广。上述特殊地区的研究试验,不但提高了汽车使用技术,而且提高了车辆使用性能,并为改进汽车设计提供了可靠依据。 何乃民领导汽车运用科研工作8年,创建了汽车运用试验基地,取得了一批行之有效的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科研成果,同时培养出了严谨、实事求是、努力工作、相互配合共同奋斗的良好科研作风。
对青年人的关怀
何乃民在科研工作中对青年人给予了很大的希望与关心,对于努力工作、事业心强、能与他人共同合作的青年他破格重用。如上述“汽车拖挂运输”和“特殊地区汽车使用技术”方面的研究课题,就由毕业才两三年的青年人担任课题组长和副组长。对青年研究人员他既信任、重用,又严格要求,如果发现试验仪器不好用,实验数据不准确,研究报告图、表不清晰,设计图样不标准,他会毫不留情批评他们,令其重来。60年代初北京市公共汽车的停车场有的设在人行便道台阶上,当时331路捷克的斯柯达汽车主降速齿轮损坏现象较多,为分析原因,他派一青年去量一下人行便道台阶有多高,此大学生视为小事不愿接受,后又马虎了事。他只好派另一青年去认真地完成了任务,测量了东、西、南、北主要马路便道台阶,画图进行了分析。何乃民在全室会议上对后者进行了表扬对前者进行了批评。当时在他领导下的青年科研人员,后来大部分已成为科研岗位的骨干,有的成为学科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