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华人一代歌后邓丽君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00027
本馆由[ 天堂使者]创建于2023年12月23日

重寻邓丽君

发布时间:2011-08-06 10:05:20      发布人: 黑白双煞

 

  在华语歌坛上,邓丽君是一个传奇。她的歌有一种让人忘记痛苦的甜蜜,她的笑容温柔得让人窒息。也许她出现的年代已经远去,但是当你在黑夜里重温她的音乐,那种安慰与甜美总是静静地温存在你心灵的一个角落,不经意地悄悄流出。身份证上登记为本籍河北省大名县的她,是最早获得中国大陆听众肯定的台湾女歌手。
  在台湾,邓丽君的父亲邓枢是国共内战之后随国民党部队迁徙台湾的第一代移民,邓丽君则被归类为“外省第二代”。这个称呼意味着她还不算是道地的台湾人。但是,邓丽君出生在台湾的云林县,一家七口随着父亲的部队移防,几乎住遍了全台湾各个县市。童年的邓丽君居住在台北县芦洲乡(如今已升级为芦洲市),同样是个以台湾本省人为主的农业乡,以外省人为主的“眷村”屈指可数,因此她从小会说流利的台语(闽南话)。和许多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台湾孩子一样,她也上教堂,为的是领一袋面粉回家。在两岸错综复杂的历史纠结下,邓丽君身兼台湾人和外省人两种既相关却又矛盾的身份,她到底是谁?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邓丽君,以一袭旗袍装扮红遍全日本,对日本人而言,这个歌声来自中国,她是一名来自台湾的中国人。邓丽君所拥有的多重身份也正是中国大历史发展的综合体。
  探访邓丽君的故乡,老邻居口中的邓丽君,一如屏幕上的形象,待人和气、谦虚。从小具有表演天赋的她,之所以步入歌坛,应该说是妈妈赵素桂刻意培养的成果。邓家有五个小孩,只靠父亲邓枢一份薪水过活,邓丽君辍学唱歌,在重视孩子教育的台湾社会并不寻常,一方面这是她才艺的展现,而另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这更是邓家为了改善家计不得已而为之。
  邓丽君出现的时间,正值台湾经济迅速向上爬升之际,当时的台湾民众已经有了足够的经济能力追寻心中的偶像。邓丽君出生台湾本土但又横跨地域的华人巨星特质,正好符合台湾民众期待飞扬的心情。而此刻台湾民间的创作力虽然受限于台湾当局“净化歌曲”的大框架,但是也已经积蓄了一定能量,此时的作品着重词句的优美,邓丽君的歌,不仅曲调柔美,更是字字斟酌。有的则是直接为唐诗宋词谱上新曲,可以说她的歌曲把词句的优美这一特质发挥到了极致。
  邓丽君的歌不只在七十、八十年代风靡一时,三十多年来,她的作品已经证明其持久性,以及启发性。目前当红的流行歌手王菲就不止一次表示,邓丽君的歌是她音乐之路的启蒙老师。而且,许多歌手也以能够翻唱邓丽君的老歌为荣。
  除了作品本身,更为难得的是,在贬抑艺人的传统观念下,多年来邓丽君从未受到演艺圈大染缸的沾染,她谦和待人、勤勉自持,更因为积极投入慈善活动等义演,重塑了艺人在广大民众心目中的形象。
  在两岸历史纠结中,她也拥有一席之地。邓丽君过世后,美国知名的《排行榜》(Billboard)音乐杂志详细报道了邓丽君的故事。文章形容邓丽君“使海峡两岸在七十至八十年代即做到了文化统一”。
  但其巨大的声名则在她终生从未曾踏足的大陆故土。据称,四十岁左右的大陆中坚一代,几乎都是她的歌迷,而她的歌声更是成为一代人的精神慰藉,成为大陆一代人用歌声探触世界的通行证。而每逢她的周年与去世之日,电台的唱盘中就会响起悠远的老歌,把他们拉回那个过去的时节。
  听邓丽君的歌,回顾邓丽君匆匆的一生:从十四岁辍学步入歌坛,以金嗓子改善全家人的生活,二十多年推出上百张专辑;对爱情谨慎而低调,纵使浪漫传闻不断,真正公开承认的只有郭孔丞那一段;她好强,纵使遭遇“假护照事件”的重大挫折,仍然从哪里跌倒从哪里站起,重新出发的她在国际上的成绩更耀眼,并一举穿透众多中国人的心,成就华人女歌手典范。
追寻巨星,就让我们从她的故乡开始……
  邓丽君惟一拿到毕业证书的学校——芦洲小学
  小小年纪即步入歌坛的邓丽君学历不高,金陵女中初中部肄业的她,惟一拿到的毕业证书是具有百年历史的芦洲小学的毕业证。
一进入芦洲小学这座老学校即可看见百年校庆的纪念碑,饱尝百年风霜也经历多次增建,如今的校景仅穿堂老楼还维持着邓丽君就读时的风貌,中庭的小桥,则是邓丽君童年少见与同学合影留念的地点。
  老旧的校舍中有一间老教室被当作校史室,其大半区域与邓丽君有关,陈列了大量的邓丽君的老照片、中外唱片、画册、书刊等。尽管陈列方式简陋,对于许多邓丽君迷而言,却是除了“筠园”(邓丽君安葬地)之外,最能追忆邓丽君的地方。每逢邓丽君逝世周年前后,总有世界各地媒体不辞千里来到这里拍摄这间老学校。近几年台湾对大陆人士来台逐步松绑,也可以见到有大陆人士来此悼念巨星。
  现年六十四岁的张汉权老师明年就要退休了,他是邓丽君小学三、四年级的美劳老师。对邓丽君小时候的种种,张汉权老师如数家珍。他说,邓丽君从小学一年级就经常代表班上参加运动会和歌唱表演,那个年代的小孩多半乖巧,邓丽君从小就显得很懂事,最特别的是语文能力好,口才极佳,常常被学校选派为演讲比赛代表,参加校际比赛。张汉权老师回忆,当时他常常看到邓丽君的妈妈用留声机放音乐,教女儿唱歌。差不多小学六年级时,邓妈妈就不时带着女儿出外表演。由于影响了功课,当时老师还与邓妈妈沟通,提醒她小孩子唱歌可能无法兼顾课业,希望邓丽君还是以课业为重。
  就在芦洲小学斜对面,隔着一条窄窄的马路,从小面摊旁钻进巷子里不过百余米,一栋约莫一层楼高的红色砖墙老旧建筑映入眼帘。老屋的一角,就是邓丽君的故居。由于年代已久,原有的16号门已经被封住,新住户加盖了一个约莫4平方米的小小“违章建筑”,外观上已经十分破旧的老屋。从加盖的新门踏进屋内,只有一声声惊叹,老屋顶多30平方米,里头没有什么隔间或家具,只是以木头隔成上下之别的小阁楼,这里曾经挤进过邓丽君一家七口。
  芦洲的文史工作者杨莲福花了很长的时间拼凑邓丽君的童年印象。他说,这栋老屋建在公有地上,根据考证,在“日据时代”是一个“青果合作社”,专门摆放芦洲生产的橘子。换句话说,这里原来是橘子仓库。老屋的阁楼上头,还依稀有货架拆除的痕迹。邓丽君的老邻居说,国民党来到台湾后,将橘子仓库隔成一个个小单位,分配给军眷居住,邓丽君家就是其中一户。不过这儿与台湾常见的“眷村”不同,不仅单位面积小,而且里头的住户来自各个军种,其中以防炮部队人数较多。
  六十七岁的台北县议员陈信义也是邓丽君的老邻居之一,他家只与邓家老屋隔着一排竹篱笆。比邓丽君年长十六七岁的陈信义说,邓家搬来的时候,他才当兵回来,在家旁边帮忙种菜,傍晚在菜园耕作时,常常看到邓妈妈在后院帮孩子洗澡。陈信义哈哈大笑说,“邓丽君小时候也是每天在后院洗澡,我大概是从小看她洗澡的。”陈信义认为,这可以看出邓丽君出身平民的一面。
  陈信义说,邓家生活很苦,爸爸邓枢每天都要自己做大饼,绑在自行车后头,出门沿街叫卖。邓枢的乡音很重,“讲话听不懂”,因此除了打招呼,平日很少与周围的本省邻居打交道,倒是邓妈妈赵素桂“很会公关”,经常与邻居聊天,每天下课后几乎都会看到她带邓丽君出门唱歌。陈信义印象中,邓丽君大约在小学毕业后就长时间在台北市的夜总会驻唱,在住家附近出现的时间越来越少,后来邓家搬走后,也几乎不曾看到邓丽君回来。
  耗费数年时间收集有关邓丽君文物的杨莲福综合了各方说法。尽管一般印象中,邓丽君与妈妈的感情好,但杨莲福认为,从事军职的邓父尽管严肃,也很宝贝这惟一的女儿,与女儿的感情亲密。即使连打理三餐都经常捉襟见肘的邓家,在邓丽君小学毕业后,邓父还是东拼西凑地筹钱让邓丽君进入名声响亮的私立女校——金陵女中,更可看出邓枢对女儿的疼爱。
  杨莲福说,小时候的邓丽君乖巧、懂事,功课一般,数学差,但是音乐一项自小学一年级即崭露天赋。曾与邓丽君有直接接触的故旧一致地认为小邓丽君有人缘、待人亲切。这个童年印象与她成名后的形象非常接近,显示出身平民家庭的她,形象并非商业包装的结果,也不是因为自己成为巨星而刻意塑造新形象。
  杨莲福说,邓丽君代表六十年代台湾的本土文化,她虽然是外省人,但是成长于具有台湾本土性的小镇;她并非天生丽质,在艰苦中成长,学历不高,日后却扬名于国际。“她是一个综合体”,而且直到过世多年后,“邓丽君的文化能量仍在发散”。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