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川昆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02920
本馆由[ 孝行天下 ]创建于2010年01月08日

市川昆-名著改编

发布时间:2011-02-11 16:41:36      发布人: 孝行天下
     大冈升平和三岛由纪夫二人,1950年代被公认为战后派作家的旗手。市川昆在把大冈升平《野火》搬上银幕之前,三岛由纪夫最重要的作品也被他付诸影像,而翌年,谷崎润一郎刚刚写就的名篇《键》出现在银幕之上。
  1958年的《炎上》、1959年的《键》和《野火》,这些来自1950年代日本文坛的翘楚,坚实地奠定了市川昆大师级的地位。这时的市川,已不再是昔日那个儿童片导演市川。他的导演技法愈益娴熟。日本文学到日本电影,文学与电影的交流,市川昆的名字永远值得大抒特写。沟口健二1956年病逝,当市川与沟口健二的合作者--摄影师宫川一夫确定合作关系时,他已俨然大映的顶梁柱了。
  日本自古具有耽溺美之情愫的传统。早在平安时代,为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为了形象立体地呈现物语文学的美感、把美具象化,一种图说故事的绘画形式--“绘卷物”应运而生。而在近代日本,反映日本文学美感的最佳文本,非电影莫属。
  三岛由纪夫对美充满了激越感情的小说《金阁寺》,是根据青年僧侣火烧国宝金阁的真实历史事件创作的。当人们听说市川昆要把它拍成《炎上》时,没人看好他,因为根据市川过去的实际情况,实在不能对他抱有期待。但《炎上》惊人地获得了成功。市川自从拍了这部作品以后,一跃成为日本第一流的电影艺术家。
  当然,凝聚了三岛由纪夫对美、对美的观念抱着无尽遐想和个人经验的具有独特美学构造的小说《金阁寺》,市川想具体在银幕上反映出来是不可能的--与其说为金阁本身具有的美,毋宁说是主人公倾尽身心所想像的金阁之美。况且2.35:1的黑白宽银幕摄影构图,也拙于表现室町时代金阁的日本传统建筑之美。视觉和气氛上根本无法体现相貌丑陋的主人公对金阁之美的剧烈感情。
  市川在无法如实还原原作的美,无法忠实三岛美学理念的不利条件下,致力于析解主人公火烧金阁的心理动机。通过警察审讯的回忆录的方式,实施心理学和社会性质的理性剖析。这亦是他的拿手好戏。《处刑的房间》、以至随后对《键》的处理方式,与之可谓异曲同工。诚如岩崎昶所言:“观众在看到放火以前,就已经知道是什么使他成为纵火犯。”《炎上》没有忠实《金阁寺》,却忠实了青年僧人火烧金阁的社会事件。在影片末尾,主人公自决身亡,忠实了历史原貌,而没有像三岛描写的那样--主人公点燃一根烟,就好像一个人干完一件事,常常想到抽支烟歇歇一样。心想:我要活下去!
  1959年的《键》,尽管获得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奖,但实际上并不具有太多出彩的地方。原因在于:谷崎润一郎官能至上的恶魔主义世界,市川昆消化起来太吃力了。而且又是在性观念尚未开放到一定程度的1950年代大环境下。日本电影直到经受1970年代粉红电影的洗礼,才真正做到在肉欲题材中坦然自若,才具有在银幕上呈现官能魅力的真正素质。市川昆之后,《键》被神代辰巳、木俣尧乔和池田敏春三度翻拍。而1983年,市川终于在谷崎文学中开眼,它就是《细雪》。
  以《炎上》、《键》和《野火》为起点,文学名著的影像改编从此贯穿于市川昆的创作轨迹。包括有岛崎藤村《破戒》(1962年)、夏目漱石《心》(1955年)、《我是猫》(1975年)、川端康成《古都》(1980年)、谷崎润一郎《细雪》(1983年)、三岛由纪夫《鹿鸣馆》(1986年),以及日本最古老的物语文学《竹取物语》(1987年)等等。市川在日本文学的影像化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美学风格与观念。日本文学之美,深深地浸润到市川的作品细节中。
  除纯文学外,市川昆改编大众文学的电影也很有名。并同样具有美感。他在名著改编中磨砺的艺术涵养,使他处理起大众文学游刃有余。1976年,市川受角川书店之邀,改编横沟正史的推理小说,在1970年代创造了金田一耕助系列的辉煌。这个系列共包括六部,除1996年的《八墓村》由丰川悦司主演以外,其它皆由石坂浩二主演。《犬神家族》作为该系列的嚆矢之作,时隔30年后的今天,市川再度翻拍,石坂浩二仍然扮演大侦探,不过他已经64岁了。
  当然,这种情形对市川而言并非首次。1963年,市川翻拍衣笠贞之助和伊藤大辅1935年的旧作《雪之丞变化》时,同28年前一样沿用同一个演员长谷川一夫。一个演员时隔如此之久再次演回同一个角色,这种先例只有在市川的电影中才找得到。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