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少年时代
1931年,胡金铨出生于北平,他的祖父胡景桂曾出任清朝监察院御史,而父亲胡源深早年则留学于日本京都大学,回国后在河北井阱煤矿当技师,民国时期则转行经营起了面粉厂;胡金铨的母亲擅长工笔国画,小时候胡金铨则在母亲的指导下,开始从师练习国画艺术。童年的胡金铨就已经非常喜欢戏剧艺术,尤其沉迷京剧中的武戏,少年时代的他经常偷偷溜到湖广道或广德楼去蹭两场大戏看,甚至还被家里人发觉,挨了一通板子。
少年时代的胡金铨,就读于北平汇文中学,学校的教育倾向于传统的古典文学,而自小就在父母督促中研习古文的他,自然也就对所学所识驾轻就熟。然而除了自身学业之外,胡金铨的玩心似乎也更甚一些,平日里对文史书籍、古典文学涉猎得太多,就寻机到戏园子里找找乐子,不光是与大多纨绔子弟一样谈花论鸟、揣摩昆曲、杂说两句文武场,甚至还溜到八大胡同去听外省艺人唱的河南戏、陕西梆子。而最甚者当数听书,一有机会不光要与三两好友结伴溜到湖广道去听说书艺人评夕讲古,听不过瘾就再跑到天桥滚地场去听江湖艺人“围棚子”、“撂地”。有一次,因为说书艺人口误连连,总是将汉光武帝刘秀的名号说成刘皇叔刘玄德,胡金铨就带起头来给人家哄场,结果被几个地班子里收买的流氓揪了出去挨了一通修理,不光敲诈去了身上的银圆,鼻梁、眼眶也被打得又红又肿,回到家里还没等诉苦,又让家里人狠狠地教训了一顿,可谓是倒霉倒到了家。
迷恋武侠
在到茶馆里与书友相互切磋的过程里,胡金铨得知了还珠楼主的武侠小说在民间的深远影响。事实上胡金铨的父亲就有还珠楼主神怪武侠的很多手抄本,甚至他家还与还珠楼主有着前辈的世交,胡源深自己也曾亲自拜会过这个擅写神怪的奇人,而且也多次在家里设宴款待还株,没曾想,自己的儿子居然也私下里也开始去拜会这个老怪物。
还珠楼主的性格很是古怪,一般很少开口给人讲神怪武侠故事,尤其是有小孩子时,更是不轻易造次。惟独他自己常年吸食鸦片,养就了一身“阿芙蓉”瘾,所以破例开声往往也都是犯了烟瘾,一边云山舞绕地吸烟,一边海阔天空地信口由缰。少年时代的胡金铨在家里明里不敢见还珠,也不敢轻易走进客厅公然去听他闲扯,只是偷偷站在门外听上一两句而已。后来,入了迷,就背着家人跑到还珠家里,央求还珠讲上几段。结果还珠并不搭理他,只是随声敷衍几声客套话,就打发了他。结果胡金铨回家就动了脑筋,居然想到了还珠的有吸鸦片的瘾,每次还珠被请到家里时,家里人总是给他预备上一小包作为筹礼,结果胡金铨也效仿起来,偷了家里的鸦片,带到了还珠家。 这样一来,胡金铨才真正在还珠的熏陶下开始狂热迷恋起了武侠文学,当年或许只为了一时兴趣,贪恋故事中的声色犬马,谁曾想几十年以后,他自己开始以武侠电影宗师为名、为业,以武侠文化的造诣开创中国电影的一个时代。
香港谋生
1950年,内战结束后,胡金铨只身赴港,刚开始时由于人地生疏,为了谋求生计,他自己也只能挑拣薪水低廉的兼职工作,同时为电影公司画广告招贴和给人补习英文的,其间也到过印刷厂当助理会计兼校对。在给电影公司画广告海报的过程中,他的创意与画风受到了一些电影从业者的赏识,1951年,21岁的胡金铨在蒋光超的引荐下跨进了电影的门槛,进了大片场,进入费穆主持的龙马电影公司画广告,随后转入长城电影公司美工科,在万籁鸣兄弟领导下从事电影美工,为《一板之隔》(1952)和《一家春》(1952)等影片充当任道具、绘图与设计美工职务。结果他严谨而细腻的美术天分,以及豪爽的个性得到了业内的一致认同,很多电影人都对其青睐有加,并私下里邀其讲一些鲜为人知的野史段子,以及那些在香港难得听到的神怪武侠志异。
导演生涯
1954年,人缘极好的胡金铨在一些电影人的大力推荐下,开始了他的演员之路,初次亮相是在严俊导演的《笑声泪痕》中,有个戏分不大的客串演出,其后又在大导演李翰祥的电影中频频饰演角色,以致被人戏称作“最佳男配角”。
胡金铨与李翰祥都有着北京的生活经历,也有着相同的文学爱好与欣赏意趣,既是同乡、趣味相投、又是同僚,当然就成了无话不谈的知己好友。在香港影坛已经颇有声望的李翰祥开始大力帮助胡金铨,令其在短短数年里在业内走俏,并一手提携胡金铨编导了戏曲片《玉堂春》,从此开始了他的导演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