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诚,他乡异土皆积厚养
“我从没走过临摹的路子。”卢星堂先生

志远笃行卢星堂
习惯这样谈他的从艺经验。然而,当读了他的人生经历后,便会明白,其实,这位传统功力深厚的画家,一生在用真诚的姿态拥抱着生活,拥抱着艺术,也同时拥抱着传统。
1938年10月,一个艺术生命降生在江苏常熟一个乡村的艺术之家。卢星堂先生的父亲虽为一个农民的儿子,但他识文断字钟情丹青,是名重乡里的山水画家,也是虞山画派的最后一代山水画家。家学的影响,少年的卢星堂不仅画名日盛,更立下了“画家”之志。19岁的他担一担被席便离开了家乡,开始了漫长的真诚的求艺之路。
他首先投师苏州老画家陶声甫,扎实的传统绘画功底的训练使他不久就当上了一个工艺厂的人物山水画组组长。此外,这个工艺厂还让卢星堂先生得到更为重要的收获,就是他在此有机会领略、学习到了陆俨少、唐云等一批大家的艺术精神。
技艺的精进使他有机会于上世纪60年代初成了江苏省国画院第一期学习班的学员,这使卢星堂先生有幸真正走近傅抱石、钱松喦、亚明等众多名家。
没有一个成功的艺术生命不是经历过人生的波折与考验的,这也同样在卢星堂先生身上得到印证。正当他前程刚展之际,命运却让它猛然收住了。1962年他从省画院下放到了宜兴的紫砂工艺厂,1965年,他又被调到了扬州漆器厂,扬州这一站更让卢星堂先生驻留了16年。投入缺少名家指点的工艺行业,似乎注定了要与艺术的“正途”绝缘,但他却以更为真诚的心加倍努力于他的艺术探索与创作。所幸,付出终有回报,在宜兴,卢星堂先生举办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次展览,也赢得了一位相伴一生的灵秀的妻子;在扬州,不仅扬州的文化底蕴增加了他的艺术的厚度,他的艺术生命还在扬州播了种生了根。
1981年,一直真诚锤炼艺术“翅膀”的卢星堂先生,重新回到江苏省国画院,终于开始了他“飞翔”的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