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惠玉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333652046
本馆由[ 孝行天下 ]创建于2010年08月06日

父亲

发布时间:2012-04-02 18:41:45      发布人: 女儿晓丽
 父亲是一个不计名利得失的人,建国前他就在聊城这片热土上为着民族的解放和革命事业奋斗操劳,他在职务上属于晋升不快的人,他从1956年4月就担任聊城专署副专员,到1984年9月离休时还是副专员,可他对此从来没有任何抱怨,他常说,想想那些在战争年代牺牲的战友,自己已经十分满足了,职务不管高低,只要能为群众做事这就够了。
  父亲是一个敢于承担责任的领导,1953年党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后来又取得了抗美援朝的胜利,党内上层领导的头脑有些不冷静了,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并提出了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的三面红旗,不切实际地提出几年“赶美超英”的规划,当年中央号召大炼钢铁,父亲作为范县的第一书记积极响应,亲自带队到莱芜炼钢,在莱芜的荒山野岭中风餐露宿,一住就是大半年,就在父亲带队在莱芜大炼钢铁时,一场浮夸风在全国蔓延开来,留在县里主持工作的领导惟恐落后被“拔白旗”,也跟着喊出“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口号,这种不切实际的浮夸风给当时的农业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加上天灾人祸,就出现了后来的所谓“三年自然灾害”,各地都有饿死人的事情发生,后来上级纠正“刮五风”的错误时,父亲作为县里的第一书记主动承担了领导责任,因此他受到了行政降职降级的处分,一些了解实情的同志纷纷为父亲鸣不平,觉得父亲受了冤屈,可父亲却说自己作为县里的第一书记自然应该承担责任,没什么好辩白的,更没有理由去推诿责任。
  有权时父亲对工作敢于承担责任,不推诿、不扯皮,没有权力时父亲同样如此,文革中后期父亲在地革委农林水办公室做副主任,当时为解决引黄灌溉问题,在东阿县的位山修了引黄闸和引黄干渠,因为黄河水沙多泥多,黄河水必须经过沉沙后再引水。当时有几个村子的土地被征用修建了沉沙池,由于补偿不到位,被占用土地几个村子的群众十分不满,他们多次到地区上访,别人都推的推、躲的躲了,父亲当时是作为靠边站的干部被结合进班子任副职,自然手中没有实权,可父亲没推也没躲,他把上访的群众接到办公室,耐心地给群众做工作,上访的群众见达不到目的,索性在办公室里住了下来,父亲从家里拿来被褥,送来饭菜,上访的群众终被父亲的诚心所感动。事情也得到了圆满解决。
  后来,父亲做了地区主抓农业的副书记副专员还一直惦记着这件事,那些解决了问题的农民有一年过年时,专门骑车给父亲送来了他们在黄河里打来的鲤鱼,父亲因此也与上访的群众结成了朋友。
  在父亲一生的从政经历中,他随着建国后党的历次运动起起伏伏,动荡不定,顺境时,他不骄不躁;逆境时,他不抱怨不懊悔,就算是被冤枉,错误地受处分,他也能冷静对待,就连文革他被批斗靠边站期间,他也从来没有动摇过对党忠诚的信念,他多次告诫家人,中国共产党是一个自身修正能力很强的党,党也会犯错误,但是我们的党会很快地改进自身的错误,这就是一个1937年入党的老红军战士,对党忠贞不渝的情怀!
  父亲走了,前来吊唁的人一连三天络绎不绝,邻居郝大娘在父亲的遗像前哭得泣不成声,大娘对我们说你父亲是个好人,大娘的老伴也是地区的领导,老伴去世后,她每月只有不到三百块钱的遗属抚恤金,大娘说,你父亲什么时候见了我,都会拉着我的手说,嫂子,用钱告诉我,家里有事给我说,我家里孩子多……
  父亲走了,父亲战争年代的警卫员——友芳叔在父亲的遗像前撕心裂肺地哭喊着:大哥啊,你咋就撇下我们走了啊?友芳叔从十几岁就跟着父亲出生入死,父亲对他比对我们都好,可父亲在位手中有权时,却从来没帮友芳叔在职务晋升方面说过话,后来友芳叔是凭着自己的能力和资历,当上副县级领导干部的,友芳叔对父亲也从来没有一句怨言,反而对父亲一直是敬重有加……
  父亲走了,他走得很安祥,当晚,子夜时分,我和大哥、二哥、弟弟,两个妹夫一起去殡仪馆最后为父亲送行,看到父亲就像睡着一样。当天早上的鹅毛大雪早已烟消云散,此时一轮皎洁的明月挂在没有一丝云彩的夜空中,这真的应验了母亲早上说的,父亲看到桃花雪一定会高兴的,他一辈子在聊城的这片热土上奋斗操劳,老百姓的事比他自己的事都重要,临走时老天垂顾,送他一场桃花雪,让家乡的农民今年再有个好的收成,我想,这时父亲在天上一定是看到了,所以,当晚的夜色才会这样美,月亮才会这样皎洁……
  父亲走了,虽然父亲在位时没给我们做子女的谋过一己私利,可父亲却给我们留下了无穷尽的财富——他教会了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做事,父亲,您放心地走吧,我们知道,您是爱我们的,只是您的爱是一种无言的大爱,您不善言表,也不会把爱字挂在嘴边,但是,我们知道您是一位好父亲,是引导我们终生走正路的表率,更是我们引以为豪的父亲!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