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念依然无尽——回忆父母亲 三女 贾玉英
发布时间:2013-03-21 15:58:01
发布人:
贾陆英
1966年10月1日晚,是我一生中最心痛的日子,我最敬仰、最崇拜、最尊敬,最爱的父亲离我们而去。不知有多长时间,我都不能提起父亲。至今,父亲已经去世四十五年了,这四十五年来,每时每刻都在思念着他老人家,每年的清明节,我们都会去为父母亲扫墓,以此寄托我们的哀思。每每想起父亲,都会引起我无限的思念,他的英容笑貌,他的慈祥和蔼以及他对我们一点一滴的爱都历历在目,使我永生难忘。
记得上高中时,父亲问我:“小玉,你长大了准备干什么?”当时我无语。父亲接着说:“不论干什么,都是为人民服务,我希望你们兄弟姐妹十个在工、农、商、学、兵各个岗位上都有你们的身影,而且个个都表现的优秀,像无名英雄一样,所以你们十个兄弟姐妹的名字中最后一个字都是‘英’”。父亲的一席话影响了我一生,让我一辈子在教育工作岗位上辛勤耕耘,认认真真做事,清清白白做人,这难道不是我对父亲培养教育的最好回报吗?
父亲非常慈祥,在我的记忆中,他从未责骂过我们兄弟姐妹们,更没有打过,但他对我们的要求却很严格,不准我们骂人吵架,不准我们说脏话,对长辈要尊敬。所以我们兄弟姐妹们从未吵过嘴、打过架,总是和睦相处,大的疼小的,小的尊敬大的。父亲是国家高级干部,那个年代国家给高干配有小车,当时能坐上专车那是多少人羡慕的事啊!但是父亲从不让我们兄弟姐妹们坐,也不能用公车去办私事,不允许我们搞特殊化,而是常常用自行车带上好几个孩子去玩。当时我在山大附中上学,父亲从没有去接过我,我都是坐公共汽车,有时人多,我就步行回家。正是因为父亲对我们的严格要求,使我在一生中从不张扬自己的家庭,对同学、同事、左邻右舍从不高人一等,而是一视同仁,本本份份做人。
父亲爱孩子那是在机关单位和街坊邻居中出了名的。记得我七、八岁时,年少不懂事,如果稍不如意就会使性子,耍脾气,甚至钻到桌子下面任由母亲怎么叫也不出来。每到这时,父亲总是笑眯眯地想办法哄我出来。有一次,甚至把我领到公安局办公室,又当爹,又当娘,又梳头洗漱,又给我弄好吃的,还要耐心地做我的思想工作。这些记忆使我在成长过程中个性逐渐得到改变,由任性变得随和。
虽说母亲是家庭妇女,但父亲非常尊敬母亲,关心母亲。母亲一生相夫教子操劳家务,子女又多,落下病根,父亲就想方设法找好大夫给母亲看病,抓药,有时还把母亲接到公安局自己的办公室静养调理。每当想起这些,母亲的一席话就让我终生难忘。妈妈常给我们说:“我和你爸一辈子都没有红过脸。”正是因为父母一生恩爱相处,使我们这些小辈们家家和睦相处。
父亲走了,带着诸多的不舍永远离开了我们。那一年父亲54岁、母亲52岁;奶奶近90岁;大姐32岁、二姐 30岁、大哥25岁、我21岁、陆英19岁、 中英 18岁、 国英16岁、翠英14岁、小五12岁、小六才10岁。
我们十个兄弟姐妹中,大姐、二姐成了家,孩子还小,大哥刚参加工作不久,我和陆英正在等待分配工作,剩下的5个儿女都在读书上学,需要妈妈供吃、供穿、供读书。对于一个斗大字不识、一分钱不挣的家庭妇女,这样的重担她如何承担得起啊!然而,冷酷的现实,窘迫的生活就这样无情地压在了妈妈的身上。
虽说妈妈是个家庭妇女,但是她的内心却非常强大。硬是靠着她的坚强,靠着她对爸爸的爱,靠着她勤劳、贤惠、善良的心带着我们度过了非常艰难的日子,把我们这些儿女一个个养大,使我们一个个有了工作,一个个有了幸福的家。直到1987年8月,母亲因病也永远地离开了我们。细细想起来,妈妈是多么地不容易呀!她是强忍着中年丧夫、老年丧子的悲痛,用汗水和心血把我们抚养成人的。妈妈的一生真是“宁吃万般苦支持父亲革命,甘洒一腔血抚育儿女成长”的典范。
母亲一生操持家务,是个理家能手。她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心地善良、相夫教子,一生围着锅台转。母亲灯下做针线,补衣服,缝袜子的动作,到处找萝卜樱子、晒茄子干、豆角干的样子,以及天不亮就起床打扫院子、喂鸡、收玉米、收蔬菜的勤劳劲,常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至今记忆犹新。“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民间谚语常常挂在她老人家的嘴边,她的一生没有多少新衣服,但旧衣服都要洗得干干净净,连同爸爸、奶奶、儿女们的衣服都放在枕头下面压得平平整整。破了的衣服都要及时补上补丁,有的衣服甚至是补丁摞补丁,掉了的纽扣,破了的袜子都要及时缝好。因此,我们兄弟姐妹们出门在外,总是穿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
母亲是河北人,都说河北人不讲卫生,但母亲却非常爱干净,总是把屋子打扫的干干净净。门子、地都要用水冲洗,碗、筷时常用开水烫,被褥常洗常晒,生怕不讲卫生孩子们生病。
父亲是独子,爷爷、奶奶就妈妈这一个媳妇,在姥姥、姥爷家妈妈又是独女,但妈妈从不娇生惯养,而是任劳任怨、吃苦耐劳、疼爱子女、扶持丈夫更孝敬公婆。在奶奶最后的日子里,妈妈像女儿般又是端屎倒尿,又是床前洗漱喂饭,直到奶奶93岁离世。
一生的操劳,压弯了母亲的腰,一生的辛酸往事使母亲变得更加坚强。1987年8月7日早,母亲走完了她73岁的人生。她留给我们朴实的思想情感,勤俭的生活方式,至今一直深深地影响着我们。
父母亲去世后,兄弟姐妹们坐在一起商量今后的生活,家庭会议在亲情的感召下进行的很顺利,大家商商量量,气氛十分融洽,当时的场景至今历历在目,刻骨铭心,这个良好的开端为日后我们兄弟姐妹和睦相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小弟中英做心脏支架手术时,大哥得病住院治疗时,兄弟姐妹们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都是尽自己的力量相助,直到他们出院。这些感人的场面,让在天有灵的父母看了该是多么高兴啊!
记录父母亲的一生点滴小事,一方面是在父亲百年诞辰之际对父母亲的怀念,更重要的是让我们家的后人世世代代不要忘记老一辈是如何的艰辛,如何的奋斗,如何的创业,如何的奉献,将父母亲的人格人品、他们树立的家风传承下去。这已经成为家中的无形资产,供我们享用。思念依然无尽,伴随着我们直到永远。
写于2011年12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