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贾永秀母亲齐秀兰纪念馆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334250839
本馆由[ 贾陆英 ]创建于2013年03月20日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二子 贾陆英

发布时间:2013-03-21 16:00:16      发布人: 贾陆英
在我幼小心灵的记忆中,很难见到父亲。关于父亲和家里的许多事情,多数是从妈妈那里听到的。 1947年3月27日的黄昏,我出生在河北省邢台市。邢台是1945年9月24日解放的,是全国最早解放的城市之一。1945年10月至1948年3月,父亲担任邢台市公安局局长。那时,正是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巩固新生政权、恢复和发展经济的最为复杂、困难的时期。面对艰巨而繁重的公安保卫任务,父亲废寝忘食、日以继夜地忙着。妈妈说:生我的那天,父亲得知消息后正在往家中赶的路上,加之大哥已取名海英,因此给我取名陆英。妈妈还说:爷爷见家里又添了个小子,喜出望外,专门找人给我看了生辰八字,说我属猪,生在天快要黑了、小猪吃饱要回窝的时候,有福气。 1949年4月24日,太原解放,同年9月,父亲调太原市公安局工作,10月,我们全家也来到太原。那时,我两岁七个月。 妈妈告诉我,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候,父亲在一次和敌人的战斗中,为了掩护老百姓转移,被敌人抓住了。当时,父亲一边走着,一边慢慢地把捆着手腕的绳子解开了。但是他不声不响。等到天黑的时候,利用自己对当地地形熟悉的条件,在一个转弯处突然向另一方向跑去,左转右转,躲过了敌人的追捕。妈妈特意说:要是落在日本人手里,就没命了。 我五、六岁时,有一次和街上的小伙伴们一起到东山上挖甜草根。好几个小伙伴都挖到了,我还没有。心里一着急,就顺着一个坡往后面找去,不知不觉走远了。这时才发现,小伙伴们不见了,太阳也要落山了,感到有点怕,就急忙往家跑。等到我气喘吁吁地跑回院子里时,看见父亲、母亲和一家人都围坐在院子中间的石桌旁。父亲见我回来,满脸怒气地顺手抓起一把笤帚冲我走来,我也不知道当时是怎么想的,冷不防夺过父亲手中的笤帚,一转身扔到了南墙外边。妈妈见此情形急忙说:你还不快跑!我飞快地跑进屋子里。等了一会儿,见父亲没有追来,才松了口气。父亲向来是和蔼可亲的,对我发火,这是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 妈妈说:我小时候最爱听爷爷和父亲讲故事。有段时间,父亲时常回来。吃完饭后,他就坐在炕头上,把我和弟弟们叫到跟前,给我们讲林冲雪夜上梁山、鲁智深倒拔垂杨柳、武松打虎、三打祝家庄等水浒故事。当时弟弟们还小,我却听得很入迷。水泊梁山上众多英雄的形象,从那时起就印在了我的脑海中。 妈妈还说:我小时候很爱缠父亲。有一个星期天,父亲正在和家人有说有笑,公安局来人说,木材厂着火了。父亲急忙穿好衣服就往外走,我不懂事,非要让他领上我。现在回想起来,可能是父亲对木材厂的火势情况不大了解,所以就拉着我一起上了他的车。赶到木材厂一看,只见火光冲天,浓烟滚滚。父亲说了句“你就在车上,那儿也不许去”,就急匆匆下了车,很快就不见了。不一会儿,司机叔叔回来了,他对我说:你爸爸正在指挥救火,他让我先把你送回去。那天晚上父亲回来的时候,我已经进入梦乡了。第二天妈妈告诉我,父亲回来得很晚,他在指挥救火时小腿受了伤。 妈妈没上过学,不识字。有次她对我说,公安局的人来家后,免不了要说说他们单位的事,我有时听不懂,又不好问。你从小就记事,要是功课做完了,就来听一听,他们走后再给我讲讲。有一次,我和妈妈曾经听到这样一件事:“大跃进”那年,太钢某分厂的炼钢炉出了停产事故,上级领导指示以“破坏生产、破坏大跃进”论处,父亲却坚持依法办案。这件事的具体情节当时不清楚。若干年后我退休了,在桃园二巷遇到了一位老同志,他一直端详着我,迎面走过去以后又返回来说:你是贾局长的二小子吧?我当时很诧异。老同志赶忙解释说,你们小时候,我在你父亲那里见过你,当时我在太钢某厂担任保卫处长。华北局有位大领导来山西视察,听到太钢某分厂炼钢炉停产事故后,立即表态说,这是“破坏生产、破坏大跃进”,要严肃查办。我感到压力很大,明知这是生产事故,不办吧,上级有指示;办吧,要冤枉人。于是就向贾局长汇报了。没想到贾局长的态度很明确,他说:做公安保卫工作,一定要严格依法办事。你们要先把情况搞清楚,把第一手材料搞扎实,然后报上来。待他看完我们上报的材料后说,这是一起生产事故,不能乱抓人,我要向市委领导汇报。由于他的坚持,避免了一场冤案。说到这里,老同志颇有些激动地紧紧拉住我的手说:你父亲真是个好领导,这件事对我的影响和教育太深刻了,我一辈子也忘不了。 记得是三年困难时期的一个星期天,回娘家来住的二姐得了重感冒,身上发烧发冷,十分难受的样子。第二天要上班,还得赶回太钢宿舍。这么远的路怎么回?妈妈很是着急。这时恰好父亲的公务员来家有事,妈妈就和他说了情况。他说,别着急,我回去后让车来送送吧。过了一会儿,二姐坐上父亲的车回去了。父亲知道了这件事以后非常生气,批评了妈妈,还让公安局办公室的同志把汽油费给补交了。当时我并不理解父亲为什么这样做,现在看来,五十年代的党风和社会风气之所以好,正是由于像父亲一样的大批老干部都能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公私分明、一尘不染。 父亲是个孝子。平日里工作忙,但只要回家来,总是先去爷爷、奶奶的屋里问候一番。日常照顾爷爷、奶奶的繁重任务,都落在母亲身上。一九六一年,爷爷去逝了。出殡的那一天,父亲十分悲伤,扶着灵柩泣不成声。他说:困难时期过去了,条件好些了,总想着让你老人家享点福了,你为什么就走了呀!……此情此景,感动了在场所有的人。 我在太原六中上初中、高中时,学习成绩比较好,又是班长、团支部书记,几乎每年都要拿回奖状来。父亲每次看后都十分欣慰,让我把奖状贴在墙上,并告诫我要戒骄戒躁,继续努力。墙上快要贴满了,他还是坚持要我把新奖状贴上去。高三那一年(1966年),学校党支部把我列为入党重点培养对象,因到市公安局政治部要父亲的材料,父亲知道后,回来高兴地询问了我很长时间。这一年“五四”青年节,我被评为太原市“三好学生”,父亲破例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家长座谈会(在我上中学期间,父亲工作忙,从未参加过家长会,母亲也没有去过),据我的班主任告诉我,父亲还在座谈会上讲了话。我知道,父亲所做的这一切,都是在教育、鼓励和鞭策我。我那时也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努力,绝不能辜负父亲的殷切期望。 有一天晚自习后,正下着大雨。还是妈妈提醒我上学时带上了伞。我就和平时同路的一个同学打着伞一起走。快要到家的时候,雨还下个不停,同学家还很远。我就把伞让给他,自己淋着雨跑回了家。妈妈见我浑身上下水淋淋的,就问:你的伞呢?我把情况说了,妈妈一边着急地给我找衣裳,一边埋怨说:看,淋成啥样了。这时我听到了来自里屋的父亲的声音:这是做好事嘛,应该的。无论是妈妈的着急和埋怨,还是父亲的肯定和支持,都在我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有一次,父亲在家和我们一起吃饭时,莫明其妙地说了这样一句话:你们青年人涉世不深,很难理解阶级斗争的复杂性。还有一次,家里的收音机播放着周明山 的事迹。父亲对妈妈说:什么时候咱也带上陆子回咱村去,让他也当个周明山。我当时听了并不在意,也不可能去深究父亲此话的含义是什么。 现在回想起来,父亲说这些话的时候,党内政治生活已很不正常,“文化大革命”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难道父亲此时有了归去来兮 的想法??? “勇敢对敌保江山,甘为人民孺子牛。”这是父亲的诗句,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写于2012年4月6日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