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国宝”刘起釪“名不符实”的尴尬一哭
过去6年多,刘起釪蜗居在南京市郊一家养老院十多平方米的病房中,几乎与世隔绝,生活困顿,日渐衰竭。如果不是当地一名记者发现了他,恐怕没有人会意识到:这个95岁的老人曾是中国历史学界顶尖的学者之一。(3月3日《武汉晨报》)
按理说,史学泰斗和平民百姓其实并没有人格高下的区别。所以,特地放大刘起釪“困居养老院”似乎并不理性。而刘起釪的陷入困境其实也有自身际遇的原因:如果他和家人住在一起,而不是长期孤身一人生活;如果他的女儿女婿没有突患大病;如果社科院给他的待遇不是“普通研究员”而工资也更多一点……他的晚年应该还能比较“幸福”:带带孙子,看看书,写写文章,自得其乐。
但是,刘起釪却又实在有些不同于普通平民百姓。200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官网公布的首批荣誉学部委员中,刘起釪是唯一一位先秦史研究专家,专攻中国最早一部古史《尚书》的校、释、译、论,而这早已成为“绝学”。这样一个国宝级的人物,在人生最后的一段晚景里,却深陷老病无告近乎悲惨的境地!更悲哀的是,在95岁的高龄、在内部外部条件都极其恶劣的情况下,老人还时刻不忘自己未竟的研究。用时人的“黑色幽默”来说,这真是:做人难;做老人难,做“普通研究员”老人就更难啊!
刘起釪既然实属“国宝”,“普通研究员”这一形式、行政上的划地之牢如何就突不破呢?2009年有人就曾向社科院提出给刘起釪配助手,为他整理相关资料,然而领导说:级别不够。级别,是人给定下的;够不够,也基本是人说了算。有人级别很高,然而名不符实;有人同样“名不符实”,有千里马之劳而无千里马之名,不得不拉着笨重的盐车,而扼杀本可发挥更好的才能!
那么多碌碌无为的平庸之辈饱占天下的名利,只为擅于“公关”人脉丰富正业不通世事“精通”,却不过是悠闲优雅地浪费着国家的钱财社会的资源,于世无益无补!又有多少勤勤恳恳目不窥园与世无争淡泊名利者于是果然失去了应得的“名利”!这些都一样是“名不符实”。
埋头苦干者沉沦下僚,史学泰斗“材大难为用”!我为“国宝”是“普通研究员”,为他老当益壮的学术之盼以及他配不起助手的尴尬一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