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搞骨科的,为什么要让我去”
有时候,人生的转折往往就在不经意间突然降临,对于曲绵域而言,上世纪50年代的一次“10分钟谈话”,无疑该归入此类。
1949年,曲绵域从北京大学医学院医疗系毕业后,在北京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做了一名骨科医生。1950年,他以杂技团队医的身份随团出访前苏联。回国途中,恰逢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曲绵域又随杂技团奔赴朝鲜慰问前线将士。
纷飞的战火点燃了他心中的爱国热情。回国后,曲绵域主动参加并率领手术队奔赴东北救治伤员。战地医院人手紧张,在骨科、泌尿、康复各病区都有他忙碌的身影。那段岁月,既让曲绵域在专业技能上更为熟稔,也使他对术后康复等领域有了最初的涉及。
战争结束后,曲绵域又回到了北大医院骨科,并全身心投入到骨科专科医院北京积水潭医院的筹建中。就在此时,领导找到了曲绵域:“现在正打算筹建医疗体育科,你是骨科出身,以前也搞过一点医疗体育,组织上觉得你比较适合,就调出来去搞医疗体育吧。”谈话很简单,就10分钟,但却让曲绵域整整想了两个星期:我是搞骨科的,为什么要让我去?
想不通也好,想开了也罢,从那时起,曲绵域的人生便与我国运动医学的发展紧紧交织在一起。
1955年9月,卫生部委托北京医学院举办全国医师督导和医疗体育高级师资进修班,北京医学院由第一附属医院调出曲绵域、高云秋、浦均宗等大夫,成立北京医学院医师督导、医疗体育教研组及医疗体育科,曲绵域任主任。
1959年1月,中国第一个运动医学研究所在北京医学院宣告成立,曲绵域任所长,从此他一干就是38年。
1997年卸下行政职务的曲绵域仍然没有离开这个为之奉献一生的“家”,至今他仍然每天早上8点来到所里,每周出两次门诊。能和病人在一起,被他视为最大的享受。
“这或许就是我们那个年代的人共有的特点,一切服从组织安排。既然给我安排这项工作,我就得把它干好。”回首往事,曲老的话语平静而淡定。
半个世纪过去了,一项接一项的国内外大奖,为当初那个“10分钟谈话”做了最精彩的注脚,也标记出他精彩人生中的每一次漂亮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