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医学要发展,必须要下队”
虽然我国在1955年便仿效苏联建立了医师督导、医疗体育教研组及医疗体育科,但究竟该如何往前发展,当时并不太清楚。1958年,曲绵域到莫斯科列席了Ⅻ届国际运动医学会大会,在这次大会上,他第一次得知他所从事的这个新专业在国际上叫“运动医学”。
回国后,曲绵域受命组建了我国第一个运动医学研究所。“文革”期间,研究所被迫关闭。1970年7月,周总理指示说,“运动医学不能取消,只能加强不能减弱,要在运动实践中发挥作用”,研究所因此得以恢复。
经过40多年的发展,这个成立之初只有10张床位的研究所已成为设有运动创伤、运动营养、医务监督和运动康复4个专业,集医疗、教学、科研及下队为运动员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运动医学研究所。袁伟民、蔡振华、张蓉芳、李玲蔚、邓亚萍、姚明、李楠、李小双、郭晶晶、赵宏博、陈中、冼东妹等大量的优秀运动员、奥运冠军曾在这里摆脱了病痛,重新走上赛场争金夺银。
如今,北医三院的运动医学大楼已经破土动工,包括曲绵域教授在内的所里10名医生被国家体育总局聘任为备战2008年北京奥运会国家队医疗专家。在未来的岁月中,他们将肩负起更庄严的责任和使命。
“运动医学要发展,关键在于下队,只有下队,运动医学才有生命力。”回顾运动医学研究所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曲绵域深有感触。
“下队”是曲绵域常挂在嘴边的两个字,也是他经常要做的事。研究所每周五为下队工作日,一般是上午在场地看有伤的运动员训练,下午在医务室治疗,并和教练员、运动员一起研究伤后训练计划。每天下班后,从北医三院骑上一个多小时的自行车到城南的运动员训练基地看看,已经成为曲绵域生活的一部分。在他的言传身教下,40年来,运动医学研究所一直保持着下队服务的传统,也受到了国家体委领导、教练员、运动员的广泛欢迎和赞誉。
“下队”是运动医学医生特殊的临床诊疗方式。运动医学的诊疗对象与普通的骨科患者有所不同,患者主要是运动创伤,是“练”出来的。运动员既有急性损伤,也有小外伤积累而导致的伤病,而治疗的主要目的则是“能出成绩”。“一个世界冠军身上平均有3处伤,难就难在又要治又要练,有伤也得比赛,还得拿金牌!”下队,能够让医生及时捕捉病情苗头、调整治疗和训练方案,帮助运动员以更好的身体状态早日重返赛场。
2002年,著名女子跆拳道运动员陈中在训练时发生后交叉韧带断裂,同时还有二分膑骨及膑骨软骨病及外侧半月板损伤。常人发生这种损伤,手术治疗是首选,但陈中一个月后就要参加国际大赛,曲绵域一边通过保守治疗稳定病情,一边和教练协商,调整训练方案,最终让陈中重新站在了赛场上。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陈中又拿到了一枚宝贵的金牌。
事实上,运动医学的存在和发展是与我国历年的世界冠军、奥运冠军的名字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李宁、邓亚萍、张怡宁……他们的病情轻重、是否能继续坚持训练?训练中需要减少哪些动作?如何治疗?常常也都需要曲绵域最后把关。或许著名排球运动员郎平的一句话能够代表广大运动员的心声:“我们扣下的每一个球,都有医生们的一份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