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秦国名将白起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432910330
本馆由[ 孝行天下 ]创建于2015年12月27日

白起凭战功封武安君

发布时间:2015-12-27 10:20:15      发布人: 孝行天下
白起,陕西噤县人,秦昭王时的名将,凭战功封武安君。
    白起的先祖是秦武公的嗣子公子白。武公死后,公子白未能继立,武公的同母弟德公将君位从公子白手中夺走。武公居住的故地在秦国都城雍(今陕西凤翔)附近的平阳(今陕西歧山、噤县一带),德公把平阳封给了公子白。公子白死后,他的后人就以白为氏。白起的父亲希望白起长大以后能够像吴起一样,成为一名优秀的军人,就给他的儿子起名为起。
    白起少年时就沉默寡言,阴忍果断。他常常在歧山附近观察地形,模拟排兵布阵,对兵书战策十分痴迷。乡人都认为白起日后一定会成为一名出色的将领。
    白起十五岁从军,因作战勇敢屡立战功,渐渐地引起了秦国的权臣穰侯魏冉的注意。在与白起的几次交谈后,魏冉发现白起很有指挥才能,便把他调到自己的身边,对他着意培养。白起十分感激魏冉的知遇之恩。
    秦昭王九年(公元前298年),齐、韩、魏三国联合进攻秦国,兵至函谷关。秦国向其盟国赵国求救,赵主父表面答应,但迟迟不肯出兵。秦国派出了一批又一批的使者向赵国求救,每一次,赵国都答应救秦,但就是不见赵军来援。秦国在坚持了两年后,终于还是在秦昭王十一年(公元前296年)被韩、魏联军攻破了函谷关。在这次大战中,秦军的精锐部队被消灭不少。
    由于北方强大的赵国虎视眈眈,秦国在被攻破函谷关后,为了避免赵国趁其战败之际与齐、韩、魏联合进攻的灭顶之灾,被迫向齐、韩、魏求和,以便能尽快结束这场战争,不给赵国可乘之机。秦国在向韩、魏割让了大片土地后,韩、魏联军才退兵。
    秦昭王十二年(公元前295年),赵国发生政变,赵主父在政变中死去。赵国内乱后,秦国北部边境的压力暂时减轻了。
    秦昭王十三年(公元前294年),秦国开始向东面的韩、魏反攻。魏冉起用白起为将,攻取了韩国的新城(今河南省伊川县)。凭此战功,白起从左庶长升到了左更。
    秦昭王十四年(公元前293年),韩、魏联军在伊阙(今河南省洛阳市龙门)集结,意图收复秦军占领的宜阳、新城等地,解除秦军对韩、魏西部和南部的威胁。秦军也将伊阙附近的部队集结,与之对峙。
    秦昭王打算任命与自己相善的向寿为将。向寿是宣太后的外甥,与昭王从小一起长大,是当时秦国的一位名将。穰侯魏冉认为向寿虽然声名不小,但却不是韩国名将暴鸢和魏国名将公孙喜的对手。
    魏冉举荐白起为将。当时白起还只是一位青年将领,虽然在拔取新城一役中展露头角,但要与当时名振华夏的暴鸢和公孙喜对阵,大多数人并不看好。秦昭王起初不愿改变初衷,但在母亲宣太后的劝说下,最终还是同意白起代向寿为将。
    这个时候,秦国的边境形势很紧张。西面的少数民族政权义渠在赵国的支持下,不断侵入秦国陇东地区。赵国内乱结束后,赵惠文王和相国奉阳君李兑认为秦始终是赵国的劲敌,便对秦采取压迫政策。宣太后、秦昭王和魏冉不得不把秦军主力部队中的大部分调到秦国的西部和北部边境来防御强大的赵国。对于韩、魏联军对秦国东部国土和秦国通往中原的咽喉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东北。因关在谷中,故名函谷关)的压迫,秦国无法调出大批精锐部队应战。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