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战神”白起:征战数十年斩六国百万大军
这支韩、魏联军均为本国的主力部队,有攻破函谷关打败秦军、在垂沙大破楚军的辉煌战绩,十分强劲,秦军诸将主张采取守势是很实际的对策。但白起担心,如果两军对峙日久,曾被这支韩、魏联军重创的秦军士气会日益低落,形势越来越不利于秦军。秦国根本无法在短时间内解除强赵的威胁,秦国也就无法从北部和西部边境调集大军来支援东线的秦军,要想解决韩、魏联军只能靠东线秦军自己。
为了扭转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避免由于秦军的怯战而引来其他国家的攻击,魏冉决定先解决迫在眉睫的韩、魏攻势,命令白起迅速击败韩、魏这两个东部强敌。
在伊阙对峙中,韩、魏联军与秦军发生过几次小型战斗,大规模的战役还没有发生。在这几场小型战斗中,白起亲自指挥,取得了全胜,虽然没有消灭大量的敌军,但却在气势上占了上风,秦军的士气也上来了,将领们对白起也更加信任了。
白起注意到,虽然韩军是由韩国的名将暴鸢率领,魏军是由魏国的名将公孙喜率领,但是两军却没有设立统一的指挥官。暴鸢和公孙喜都是当时大名鼎鼎的统帅,谁都不甘居下。韩、魏两国的国君也没有指定这次联合作战由谁统一指挥。两军都希望能够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利益,都希望对方能先向秦军进攻,自己收渔人之利。而且通过几次试探性的进攻,他们发现这支秦军人数虽然不多但战斗力很强,谁也不愿率先与秦军发生恶战损伤实力。不白起认为韩、魏联军实际上是韩、魏两军。由于两军互相观望,这就给了白起各个击破的机会。
白起卑词假意与进入韩境作战的魏军言好,希望魏军能够保持中立,表示秦军要与人数较少的韩军决战,在取得胜利后,与魏平分战利品。公孙喜表面同意,但暗中打算在秦和韩打得两败俱伤时,一举消灭两军。白起又向韩将暴鸢下战书,表示魏军已同意保持中立,秦愿与韩择日决战,以挑拨韩、魏关系。暴鸢与公孙喜通报了这一情况,发现公孙喜有坐山观虎斗之意,心里十分恼怒。暴鸢本来与公孙喜就明争暗斗,如此一来,对公孙喜更加怨恨了,韩、魏联军貌合神离的面纱越来越薄了。白起把营寨全部扎在韩军一面,摆出要与韩军决一死战的架势。韩军也全力备战。
在一个暴雨之夜,白起率领秦军大部绕到魏军营寨的侧翼向魏军发起了猛烈攻击。白起把进攻的秦军分成三支,从三个方向进攻魏军,迫使魏军向韩军营寨方向败退。魏军对这突如其来的偷袭没有准备,仓促之间形不成强有力的抵抗,在秦军的猛烈攻击下被击溃,涌向韩军阵地,希望得到韩军的支援。在秦军向魏军进攻时,由于雨下得很大,韩军只能隐约听见魏军方向的厮杀声。鉴于情况不明,又正值暴雨天气,暴鸢未敢贸然出兵助战,以避免被秦军乘乱从正面攻入。
很快,魏军就向韩军阵地涌来,韩军无法阻止溃败友军的涌入,追击魏军的秦军随即与韩军发生激战。原来留在与韩军正面对峙的秦军营寨中的秦军也全部出击,杀向韩军。韩军先有败退友军涌入的冲击,随后又遭到秦军的两面钳击,在暴鸢还没有弄清楚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时,韩、魏两军就已经被秦军打败了。秦军对败退的韩、魏联军穷追不舍,不给其丝毫喘息之机。但暴鸢和公孙喜也不愧是一时的名将,在溃败中还是组织了几次有力的反击。在韩、魏对秦军的几次反击中,白起都是身先士卒,率领秦军血战,击败韩、魏联军的反扑,将韩、魏联军赶向偃师方向。
伊阙在伊河与洛河之间,伊河和洛河是两条同为东北、西南流向的河流,由于天降暴雨,伊河与洛河水面宽广,水流湍急,韩军和魏军无法渡河撤退。伊河与洛河在偃师一带两河合流,秦军猛追韩、魏联军进入两河合流处,韩、魏联军无路可逃,被秦军大量歼灭,跳入河水的士兵几乎全被河水冲走淹死,只有暴鸢在几个水性极好的士兵的掩护下才得以渡河逃险。
伊阙之战,秦军斩杀韩、魏联军二十四万,俘虏了大量的韩、魏军人,活捉了魏国的名将公孙喜,并且趁势攻取了五座城池。由于天降暴雨,伊洛两河骤然加宽,水流变急,成了天然的围场,使得秦军才有全歼韩、魏联军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