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杏不凋春永在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450957407
本馆由[ 老顽童]创建于2024年01月31日

回忆我最最亲爱的妈妈(四)蒂嘎

发布时间:2013-03-22 22:13:52      发布人: 派拉

风云淡定九十七年

(回忆我最最亲爱的妈妈四)

 

 回到家中的妈妈仍然闲不住,投身入翻译工作中,浑厚的中英文功底,使她在不长时间里那段时里,翻译出了《蓝色的十字架》、《阿红》、《帕拉尼奇医生的女儿》,文章干翻译出,没来得及交给出版社,就被喜欢上网的儿子投放论坛上,受到广大网上文学爱好者的踊跃点击,点击率成直线上升。

 这样“清净”日子妈妈没过上几天,不知哪里窜来几个慕名的学生,硬要妈妈帮助补习,初中、高中的,文化程度参差不齐,所授课程自然就不一样,妈妈花的时间和投入的精力就更多、更多。热衷教学工作的妈妈,课堂内外都是一样,认真细致的教授辅导自己的学生,如同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了别人。在妈妈的精心辅导下,所有经过她辅导过的学生,英语水平都有普遍提高,中考、高考时,由于英语成绩突出抢了高分,为平稳升学创造了条件,就读于自己所理想的高中、大学。

 晚上辅导学生的同时,白天妈妈就去“武汉老年大学”学习,给自己不断充电。好心的邻居劝她,这把年纪了在家享几天清福算了,再说你这高的学问,上那老年大学干嘛?你知道我妈妈怎样回答的吗?她说:“在飞跃发展的今天日新月异,如不继续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那就会落伍,会被时代所淘汰……”。

 她在老年大学先后学习诗词、摄影、电脑、声乐等课程,还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投稿、演唱、外出摄影采风等活动。妈妈勤奋好学孜孜不倦的精神,赢得学校同学们的钦佩和老师们的好评。一次学校要来外宾,这外事任务急需一名翻译,校领导听说妈妈是位英语教师,就极力推荐妈妈出来做翻译。

 妈妈用自己所掌握的“洋玩意”,圆满完那次外事任务。就连所接待的国际友人,个个竖起大拇指连声称赞,夸妈妈口齿伶俐,翻译的好;还称赞她英语说得真棒,!为此,妈妈再次受聘操起旧业,耄耋直面的妈妈重登三尺讲台,开始新形式的教学生涯。。武汉晨报、楚天都市等地方报纸,纷纷刊登转载她的事迹。

既当学生又当老师的妈妈,她不顾年事已高,拖着病魔缠身的身躯,成天拼命的学习和工作,不管是寒冬酷暑,还是风雪交加,妈妈一如既往,按时到校从不迟到。别看妈妈已过九十三岁,可依然是个大忙人。如不提前与她预约,一般在白天很难见到她。

一辈子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的妈妈,更多关心和惦记的是贫困山区的那些孩子们,她常抽空去黄陂探望孩子们,除给孩子带些笔、墨、纸张和生活必需品外,还每月从微薄工资中,抽出一部分捐给那些孩子。妈妈慈善之举,一做就是几十年,直到驾鹤西去。

当妈妈得知,范仲淹第三十代子孙范止安先生,创办的“景范教育基金会”,在内地建立了29所希望小学。妈妈提这些娃娃高兴之余,同时希望将北京的那栋老宅-“莱园”,建成“景范教育基金会中心”。为希望小学派上用场,同时也能留下这座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老宅;这是其父范熙壬毕生的夙愿。

那几年妈妈不顾年迈多病,常往返于北京和武汉之间,拜访多方部门和相关领导,极力想办法促成“景范教育中心”的建成。人算不如天算,只因为北京城市整体规划,有了新的要求,妈妈这夙愿一直未能实现。

妈妈是个极其单纯、上进心强、努力要求进步的人。她一生听党的话,按领导的要求去做,心甘情愿充当革命的老黄牛。五八年大办钢铁期间,妈妈除没日没夜的在校教学、炼钢外,当听到居委会要求大家捐出家中铁制品,拿去炼铁、炼钢,妈妈回家后二话没说,将锅碗瓢盆铁制品一清,和那一人多高家传的景泰蓝花瓶,一并交给居委会,拿去炼了铁、炼乐钢。

我记得那年,妈妈来宜昌来小住,一天早上她认真对我说道:“昨晚我做了个好怪的梦,梦到见到毛主席了,他老人家对我说道:‘明天车到武汉,你回不回去……’我非常担心,赶紧叮嘱道:‘毛主席呀!这话可不能随便说呀!这关系着您的安危,这可是国家大事哟!’……”。

2011年冬天,妈妈因肺部感染住进院,在重症监护室内,全身上下插满了管子,活脱脱像个机器人,可妈妈仍然用唯一没打针,能活动的手拿书看,或握笔写诗。我知道她是在和时间赛跑,在和病魔作斗争。因为妈妈的愿望远远还没完成,要做的事真的是太多、太多。可惜的老天爷给自己的时间有限,确实来日不多了。

俗话说人老先老退,这是自然规律,谁也抗拒不了的。妈妈出院后,身体大不如以前了,走步了几步就气喘吁吁。外出必须得坐轮椅。但她始终忘记不了“武汉老年大学”的老师、同学和那些忘年之交的朋友们。更割舍不下的,是那钟爱的教育事业,也搁置不下,那魂牵梦绕的三尺讲台。

自参加学校诗社活动后,她满腔热情投身其中。诗社出版的那些刊物,不管有没有她写的诗,她读一一细心品读,其中好的诗句让她为之兴奋,为之倾心。

为了上诗词社和同学们交流,妈妈克服常人想象不到的困难,她要阿姨推着她,搀扶着三步一停五步一歇地,爬上学校的楼梯,凭那股火一般热情、钢铁般的毅力到诗社,与老师同学们相聚。实在无法行走,就叫儿子将自己写的诗放到网上,让热心的好社长(王桂芳老师)查阅,看能否放进《晚晴诗词选》和其它刊物中,也算完成老师所布置的作业。

最后日子里,妈妈看得最多的是照片和《晚晴诗词选》,她逐字逐句品味推敲,慢慢吟唱,累了,躺一会在看,在她脸上不时显示出,欣慰、满足和开心的表情。(待续)

同学们前来探望妈妈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