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杏不凋春永在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450957407
本馆由[ 老顽童]创建于2024年01月31日

关于汉阳柏泉张氏之一

发布时间:2014-01-26 21:41:22      发布人: 懷清齋後人

                          关于汉阳柏泉张氏 之一

     汉阳县柏泉乡,又名丰乐里,共和国时期划入武汉市东西湖,改名东西湖柏泉农场,此文取当年称呼。柏泉,相传大禹曾在大别山种了一棵大柏树,它的根一直延伸到这里,因而得名。

    柏泉张氏,原籍江西南昌郡,元末明初之际,祖上一个名叫张伏二的人,由江西迁徙到湖北麻城,又从麻城迁到汉阳柏泉,从此定居下来。江西迁湖北,很多人会联想到屠夫张献忠大肆屠杀川人.造成清初的[湖广填四川,江西填湖广]之举,但伏二公由江西迁往柏泉要早整整一个朝代,可能是元末朱元璋在江西大战张士诚陈友谅的影响吧。有意思的是,伏二公定居汉阳和晴川栽培那棵银杏树,差不多同时。
    伏二公大约是个贫苦的农民,他以后好几代也差不多,听父亲说,好些时比贫农还穷,没有地,只好当雇农打渔。直到第八代科举成功,才改变了家族的命运。从明初伏二公定居柏泉到清初第八代中举,经历几乎明朝整整一代两百六七十年,其间张氏只传了七代,平均一代间隔近四十年,为什么这样长?雇农渔民没地没屋,长年娶不起媳妇。也因为如此,迁来柏泉的七代张家,除最早的伏二公外,没有人在历史上留下印记。


    第八代有四个还是六个兄弟,他们的父亲粗通文化,亲自在家教子读书。其中有两个儿子:如榜和小他十岁的弟弟张三异苦志读书,分别在顺治三年和五年乡试中举,开始了柏泉张氏[学而优则仕]的进程。
    我们的家谱始于三异公,我们是他的后代。

    三异公,字鲁如,号禹木,生于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卒于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享年八十三岁。顺治五年(1648年)以头名成绩考中湖北举人,当时已三十九岁,这也是因为家贫读书不易吧。顺治六年中乙丑科进士,同年出任陕西延平县令。任上发生水灾蝗灾,三异公祖上贫寒,深知百姓疾苦,率民祈雨,夜露驱蝗,又平价卖粮,捐资赈灾,救活了不少老百姓。为此延平县民为他立了生祠,这是难能可贵的!以后转任河南南阳府丞,曾率众四更出发,深入贼巢,捕获为害当地多年的响马,并且只办首恶,胁从均放回家务农,这些事深得百性爱戴。因酷爱历史,在任上还重修了东汉张仲景的医圣祠,今日南阳[医圣祠]张仲景墓碑,即为三异公所书所立。再改迁福建邵武府丞,因政绩卓著,邵武百姓也在当地长虹桥建祠纪念他。
    时称三异公[负气节,敢言敢为,而居心坦易]。他办事能力极强,在南阳和邵武,所有历年陈案,在他手中都可立断立决,还平反了不少冤假错案,有[片言折狱]之誉。
   以后升任浙江宁波知府,也是政绩卓著。但他无心仕进,离任回乡,专心著述。

    三异公才华横溢,下笔千言,不打草稿。生平著作颇多,有:[来青园文集],[痴龙文集],[诗家全体],[雪史],[雪史续]等等。康熙二十七年躲避战乱,年近八十还写了[江夏记事]。
   三异公最重要的著作是增补并注解了明朝奇才杨慎(升庵)的[廿一史弹词]。这是一部文学化的历史名著,但只写到元末,三异公进行了校定,作了注解,并增写了[明史]部分。因此,这部书又称[杨慎张三异合著---廿二史弹词]。三异公的三个儿子,以后还有部分孙子和曾孙,都先后参加了这项工作。 

    三异公十分注意对后辈的教育培养。他三十七岁开始得子,三个儿子伯琮,仲璜,叔珽,都是长在官宦之家,从小读书,也都在外做官,长子更是二十岁就中举。孙辈十几人,五人中举,为官的就更多了。他常告诫儿子们:“汝辈第守祖父母‘清白忠厚,不爱钱,做好官’之训,尤以活人为念。” 还有:“宜缄默,毋自矜侈,宜省刑,毋多事以扰民……惟谦惟和,以宽以恕。”等等。所以他的儿孙们很多都能恪尽职守,勤政爱民,廉洁奉公。
    三异公之时,柏泉张氏宗族已达千余户,晚年他致力宗族和地方的公益:修建祭祠,购置祭田,捐资建桥,周济乡邻。三异公有胞侄十七人,他给每人良田三十亩,以让他们专心读书。
  
    三异公长子张伯琮,字璧九,号鹤湄,生于顺治三年(1646年),卒于雍正十年(1731),享年八十五岁。自幼聪慧,无书不读,康熙五年(1666年)乡试中举,年仅二十岁。经考试授中书舍人,初补江西建昌同知(知府的副职),改任云南临安同知。在云南深受上司器重,留省城
协助案件审理,办理得当。云贵总督委派他剿抚鲁魁山贼,他胆略仁爱超越乃父,[不以兵力,身入贼巢,推诚置腹,众遂归化]。 
     任满,提拔为福州知府,因守父丧未就任。后起补江西抚州知府,在抚州他:[绝馈送,革陋
弊,劝农桑,周补助,六邑士民向风]。以两次政绩考核“卓异”,转任陕西榆林道,任上他:
[捐俸垦荒,彝汉伙耕如一家,苦寒边塞,遂作阳春]。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升任河南按察使,为政清廉严明,清理积案,使监狱为之一空。不久,就地转任河南布政使。任上宜阳知县张育徽横征暴敛,苛虐百姓,激起亢珽亢珩兄弟等在神垢寨聚众起义。伯琮[谈笑间,遴能员,擒巨魁,豁胁从],和父亲一样,只办首犯,胁从均放回家,最大限度使老百姓免于伤害,结果[四境帖然]。后再升任河南巡抚,任上督促官吏勤政为民,并根据河南政情民情,著有《豫省奏议》。
     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告老还乡,从事著述。曾增补明廖尚贤的古书集[尚友录],他的儿子坦让继续这工作,又对[尚友录作了参校。
    伯琮工书法,习佛理,峨眉山摩崖石壁上“佛都”二字,字径十尺,即为所书。江西石巩寺的[石巩]二字和江西崇阳古镇的[玉泉井]等,亦为所书。  

     伯琮公有七个儿子。其中坦让、天谟、坦谔三兄弟,在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同榜中举。坦让初任江西庐陵(吉安)知府;再任浙江金华知府,康熙六十一年在金华修建[丽水书院](现在的金华一中};最后任山西汾州知府。天谟任奉新知县;坦谔英年早逝,中举后未仕。另有三个儿子:天训、坦议、坦谏,都以明经(贡生)起家,天训任广西象州知州,坦议任陕西榆绥兵备道,坦谏任陕西汉中府同知。

     爸爸和我讲过伯琮公的两件事:
     一是:柏泉张氏排辈的[坦任承先榘,行仁启世昌,传家循德礼,华国意贤良],是伯琮公定下来的。不过我好像在哪里看到,后十字[传家循德礼,华国意贤良],是以后重修家谱(多半是行简公)时,因为某种原因改的,不是伯琮公定的原字。
     二是:爸爸过世前一年半左右,告诉我他多年来一直珍藏伯琮公的手迹,写有战乱经历等等,要我保存。当时我怕惊动两老,一直没办,到妈妈过世后才清理出来,是张氏的[家训]。所云战乱经历,可能是爸爸年老误记。

  
    三异公次子张仲璜,字半玉,号别麓,生卒年待考。他[生而颖悟嗜学,过目辄记;弱冠旁搜博览,下笔惊人],老前辈熊伯龙、吴正治很看重他,曾说“吾辈当让此人出一头地。”可是,他在考场上并不顺利,在家邦父亲编校[廿一史弹词]。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以监生资格出任广西梧州司马。当时父亲年过八十,他不忍远离,
想辞官不就,父命之下,他留下妻子侍奉父亲,自己单车赴任。
   当时广西很乱,仲璜一到梧州,就表现出自己的能力,他为政简肃慈爱,对老百姓体贴抚育,几个月就取得成效。粤西山中有积匪,屡捕不获,总督委任仲璜办理。他已和老百姓关系搞得很好,秘密查得匪首骨干名字和匪窟所在等,然后亲自带兵,裹着粮食,深入险阻,直捣匪巢,抓捕五十余人,很快平息了盗风,总督惊以为神。又一事,他在桂林时,听说会广粮储告匮,各营士兵哗然。仲璜马上赶回梧州,调发储备的[常平米]支给诸郡,安定了军心,事后设法购补,仓储无缺。又一次,大蓉山匪徒蠢动,准备下山劫掠。仲璜事先警觉,飞檄蓉藤、岑溪各要害,设伏守险,计擒匪首,余众解散。   

    仲璜在广西两年,因为能力强,曾两次代理梧州知府,一次代理苍梧知府。总督论功行赏,打算提拔他出任横州知府,仲璜却因父亲去世,力辞不就。离开梧州时,士民[遮道泣送,追随至百里外,哭拜不忍去],并立碑建祠,请祀名宦。
   仲璜生性至孝,回家后因为自己未能给父亲送终,十分悲痛,以至[哀毁骨立],健康受到极
大损害,服丧期满也不能复任。
   在家乡,他继续以著书为事,特别尽心于父亲的《廿一史弹词注》,搜罗考订,三易其稿。
可惜其他的诗文未刻印,而[流传于外者,人多珍之]。亲故有婚丧不能办者,仲璜尽量给予,不要偿还。享年七十余,赠通议大夫。乾隆十一年(1746年),崇祀乡贤祠。


    仲璜公有五个儿子。坦含,任罗田教谕;坦宏,庠生,早卒;坦麟,康熙五十年(1711年)举人,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江苏江西两任巡抚;坦聪,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副榜,任云南路南知州;坦熊,和哥哥坦麟同为康熙五十年(1711年)举人,任云南按察使司。
 

    三异公幼子张叔珽,字方客,号鹄严,别号樗翁,生于康熙五年(1666年),其时父亲已五十七岁。叔珽也是生性颖悟,县试第一名考中秀才,但和二哥一样,以后科举考试不太顺利。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由明经任江南徽州同知。履任时正值太守退休,他兼管府署事务,工作游刃有余。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代理东流县令,任上清除历年累积欠税,又申请免除芦税,当地百姓感恩戴德。因政绩优异,依例提拔为知府,但张叔珽厌倦仕途,称病辞官回乡。
    回乡后,叔珽以公益事业,著书和教育后代为乐。雍正元年(1723年),他自筹巨资,在家乡修
复被水冲毁的东流港桥和石潭泾(即径河)桥,工程浩大,历时一年半,至雍正三年冬完工。他
[生平见善必为,宗族里党颇蒙其惠],办义学、修道路、热心宗族事务。柏泉张氏通祠,也
是他集资修建的。
    叔珽公卒于雍正十三年(1734年),享年七十岁,有诗文集《厀啸集》行于世。  

    据说我们这一支出于叔珽公。叔珽公坟墓遗址位于柏泉降龙庙南首、郭湾之后,西距柏泉办事处驻地丰李湾1 .5 公里。原墓罗堑、石门、石席、石香炉、花瓶等俱全,墓前还有祭地,但今日均已废。
   值得一提的是张叔珽的妻子。

    元配江兰,字蕙,又字淑贞,汉阳柏泉人,生于康熙六年(1667年) ,是一个才貌双全的女子。
她曾写诗鼓励丈夫努力读书;又为鼓励丈夫去外省任官,口占《梦江南》三阕,以坚其心。这三
首词载于《全清词》:
         君今去,君去莫踌躇。抱德怀才甘牖下,种花莳竹等樵渔。孤负满腔书。
         君今去,君去莫思量。亲老正须谋禄养,家贫宁忍累糟糠。何用苦悲伤。
         君今去,君去莫迟延。万里长征须努力,白头事业总由天。亟早快加鞭。
    她在自己的诗文集《厂(读an)楼集》简短的序略中写道:[厂,蕙所居也。古今才士文人,往
往坎坷不遇,才为造物忌也。语云:士不幸而有才,女不幸而有貌。蕙之貌既不幸矣,又加不幸之才,吾未知所终竟也。] 果然,她在孩子坦快只有十岁时过世,年仅二十九岁。
   江兰离世七年后,他的丈夫叔珽将她所写的词编为[倚云楼词],刊行于世。

   张叔珽的侧室徐如蕙,汉阳柏泉人,生卒年不详,也是一个才女,著有《厂云楼诗抄》。

   张叔珽的儿子坦快,字居易。[少秉奇姿],但是科举不顺,后来以明经资格任光禄寺署正,管理皇家祭天大典乐舞事宜。柏泉张氏子孙各地任官,都是政务官,只有坦快是礼仪官,无实权但需很高的修养,也许一个才子父亲和两个才子母亲的坦快才能胜任吧。
   坦快一直任此职,最后终老北京。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