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杏不凋春永在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450957407
本馆由[ 老顽童]创建于2024年01月31日

回味无穷的老报纸(图)蒂尕

发布时间:2014-02-04 23:49:28      发布人: 派拉

      打开elsie-28163邮箱,再次看到武汉晨报记者,当年发来即将见报;标题为“64年同舟共济到达幸福彼岸”的文章。 这是一篇采访记述文,它描述了父母的精神世界和现实生活,还浓墨重彩记述了认识的过程。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秉性,使他们关心的总是他人。对对事业、理想无尽的追求,注重精神生活,简朴的生活的,父母生前所做的一切,激励着儿女和熟悉他俩的人奋发向上。

       耄耋之年的父母依然上网查资料、聊天或弹琴,他们热爱生活,废寝忘食的工作作风,时常涌现在眼前。看到这篇文章,激励起那天采访时的情景,记者所问,父母诙谐的语言,更是记忆犹新历历在目。
通篇文章再现梦中见到的情景,亲切、温馨的回忆温暖着儿女的心。往事如烟挥之不去。现将这篇文章,全文抄下来刊登如下,便于挑李满天下的学生,和亲朋好友对父母的缅怀和祭奠。
64年同舟共济到达幸福彼岸
九旬老人很时尚

       这对年已九旬的老人和年轻人一样,写诗唱歌读新闻,看碟听CD玩电脑,在视频上和远在日本的孙女聊天神侃,样样游刃有余。
两位老人的英文都极好,退休后两人曾一起翻译1988年版的《悲惨世界》,在老年大学里,范亚维把《东方之珠》、《今夜无眠》等一些中文歌翻译成英语,又把一些英文歌译成中文,教一群爹爹婆婆们唱得热火朝天。
亲情留下她赴美的脚步

      笵亚维老人自小出生京城,其父17岁中举,留学日本,回国又在大学任教。因为家境良好,家里的15个子女均受到良好教育。范亚维是家中老二,八岁学习英文,钢琴弹得棒,排球也打得好。
     1931年“九一八”后,大学停课,范父失去工作,举家迁往老家湖北武汉。1937年,范亚维被父亲送往浙江叔叔处,并准备在暑假期间前往美国留学。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其父启程前往重庆某大学任教前夕,不幸因病猝逝。在上海任教的范亚维闻讯只身回黄陂老家奔丧,因为考虑到马上要去美国,范亚维回乡时连行李都没带。
     没想到,这一回乡,因为看到亲人们眼睛里的留恋,范亚维再不忍离去,从此留在武汉任教。

2000字情书赢来幸福家庭
      1940年,25岁的范亚维在武汉认识了大自己四岁的教书先生张世模。
连衣裙,高跟鞋,披肩卷发,让人一看就知道是见过大世面的女子。张世模第一次在同学家见到范亚维,便暗暗惊异于她与众不同的气质。
        为了追求范亚维,他请她的全家人看电影,范亚维却调皮地从后门溜掉了。张世模心里落寞不已。
一天,张世模去学校找范亚维,看到她在给学生们讲英语语法。后来张世模对范亚维说:“语法主谓宾看似简单,其实很难。”她不服。张世模说:“那你举个例说明一下!”期待着她会说个“I LOVE YOU”,没想到她狡黠一笑,脱口而出:“I SEE YOU”!
      犹豫再三,张世模鼓起勇气,给范亚维写了封情真意切的情书,那封长达两千多字的情书,打动了亚维。
      “他很有文采,感情也真。我有私心,很想以后能有人帮我写写父亲的一生。还有,我母亲负担太重,他答应帮我一起抚养弟妹。”
        年轻时的范亚维向往浪漫五彩生活,总希望自己的未来是在有烛光有西餐的洋房子里,是血浓于水的亲情和张世模这份有承诺的爱情,让她从此甘愿落地为尘。
       1941年春天,这对有情人共结连理。
他们曾经有过最幸福的十五年。
        会一口流利英语的妻子,做家务照样是能手,她可以麻利到三天织三件毛衣。新式媳妇和旧式婆婆同屋檐住了七年,婆媳俩从没红过脸。范亚维只有一个秘方,那就是“依着她”。
       儿子媳妇都是老师,孩子的名字却是由奶奶给起的。昌字派,老大老二一个叫年,一个叫德。老三出世的时候,奶奶不在了,叫辞。辞行的辞,下面两个小的比较随意。
      婚姻的快乐是有限的,要学会自得其乐。一个小书柜而已,做父母的为了增加孩子的读书积极性,结合两个孩子的名字,写了个“年德图书馆”的小横幅,贴在书柜上。
      他们还举办过家庭音乐会。为了尽量做到正规化,他们还专门为这场音乐会做了节目单,一个孩子一张。那时他们有五个孩子。节目单上有老大的钢琴独奏,老二小提琴独奏,轮到老三还太小,干脆和姐姐一起“四手联奏”,两个小的自然是观众,坐在观众席……。
暴风骤雨下的艰难前行
       婚姻这条船慢慢前行,有歌声,有笑声,然而,暴风骤雨突然袭来。
      1957年,张世模被打成右派,被开除公职,并被送往鄂西劳教。
      男人走了,留下女人和五个孩子。最小的孩子年仅五岁。
     范亚维的工作担子很重,她当时要教七个班的英语,每个班有七十个学生。在外面做男人的事业,回家做孩子们的母亲。她把自己训练成铁人。
买什么都得站队,站了好几个小时,好不容易轮到自己了,后面的人挤成了团,卖菜的人吓得挑起担子就跑。范亚维在后面追,你不能跑,求你卖点菜给我们吧。终究是没撵上,独自空手回去了。
      生活上的苦是其次,精神上的苦更压得范亚维透不过气来。左邻右舍嫌她家是右派,走路都绕弯子走,有的还往她家里扔煤球。
远方的那个人,她不能去看,表面要划清界线。她把吃的用的包裹,先寄给外地的亲戚,再托亲戚转寄给丈夫。
       极端的累,让有时在晚上给学生们批改作业的范亚维,突然从木凳上倒下去了---她坐着睡着了。
后来学校改学俄语,范亚维被选派到华师进修俄语。虽然心理生理都在承受着极大的压力,但范亚维却以数一数二的成绩毕业,学校在近百学生里选两个人留校工作,范亚维是其中一位。但她拒绝了。留她的大学离家太远,为了照顾孩子,只有选择汉口的中学。
       范亚维劈柴生火,小煤炉浓烟滚滚,像无止尽的黑暗的日子。她咳嗽不已,孩子问,妈妈,你怎么哭了?范亚维边擦眼泪边笑,“妈妈哪是哭,是被烟呛的!”
生活是苦的,包子是甜的
       1961年,劳教四年的张世模终于扶正释放回家。夫妻相见之时,连泪都没有了,只有相对无言。
从那时开始,在妻子朋友的帮助下,张世模去某中学任代课英语老师。
       文化大革命期间,家里再次被抄。张世模不敢回家,下班后躲在同事家里。那天是妻子五十岁生日,在回家的路上,张世模买了两个糖包子,作为妻子的生日礼物。那时他们的五个孩子,有的上大学去了,有的下乡去了。两人坐在空荡荡的家里,一人拿着一个糖包子默默地吃。
好在,生活是苦的,但包子是甜的。最苦最难的时候,他们从没想到逃避和离开。
       张世模说他和妻子两人的爱恋是在结婚前十五年,那时有心顾及到爱。后来,生活淡化了他们为人夫为人妇的身份,强化了他们为人父为人母的职责。
从那时一直到1979年,张世模的右派帽子才彻底被摘。他开始拼命工作,直到1984年,72岁的他才放下教鞭。
       64年过去了,生活是一幅画卷,每个阶段都有跌宕起伏。现在,孩子们都长大成人了,他们也有了自己的孩子和孙子。“他们不再需要我付出了。余下的日子,我要为我自己活了。”想展翅高飞的心,范亚维直到现在还有。年轻时为别人活,年老的残阳,她想留给自己。
       退休后,范亚维更忙,她先后被江汉大学等多所大学聘用为大学英语老师,80岁时,她还在给老年大学的学生们教英语。
      老江汉大学校长张薇之给范亚维提词:“人生原是无形的水,因为陡峭的阻隔,因为险峻的逼迫,奋斗得才如此壮观。”
这句话,是不是也可以用于他们牵手64年的婚姻呢?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