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杏不凋春永在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450957407
本馆由[ 老顽童]创建于2024年01月31日

张三异故事连载—禹木公和他的《廿一史弹词注》蒂尕

发布时间:2014-11-17 17:38:15      发布人: 派拉

        自满清入关以来,汉人对满人的反抗,并没因满清军队的屠城而平息(大同、朔州、浑源、扬州等诸多城市惨遭涂炭,被屠杀汉人一亿多),反满斗争如星星之火连绵不断。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武昌发生一起较大的兵营哗变,其力度震撼大清王朝。 那次兵营哗变,为首的姓夏名逢龙,竟陵(今湖北天门)人。夏原本是一名军中的盛京游牧副尉,此人喜欢仗义疏财,好打抱不平,与官兵们情同手足,人均喊他大哥。起因是朝廷对军队裁员,武昌工字营裁减的最多,在册士兵们担心被裁后生活没着落,加上军营旁寺庙中的大元和尚,长期对士兵进行说教,倍增反清情绪。官兵们推举夏逢龙为首领,约定举白旗为号。 到了康熙二十五年五月二十日这天,夏逢龙突然带领众官兵,杀掉满人防守尉苏完瓜尔佳,高举白色旗帜拉杆哗变(起义)。夏军(以下将哗变军士简称为夏军)在炮营猛烈炮火的支援下,很快拿下武昌阅马场的府衙,万念俱灰的布政使叶映榴,值得抹脖自尽以报皇恩。其他文武官员纷纷仓皇逃命。夏军即日占领了整个武昌城。夏逢龙自封总统兵马大元帅,四处招兵买马,队伍一下子发展到数万人。 夏军士兵一律剪去脑后的辫子,以示抗清除满人的决心。不久夏逢龙又改封为“永王”,封大元和尚为军师。夏军分兵攻打附近府县,先后占领汉阳、应城、德安(今湖北安陆)等地。清廷令武陵(今湖南常德)提督徐洽都率兵前来镇压。七月,清兵与夏军大战于应城,随即战火蔓延至丰乐里,水路联军在西湖进行了一场恶战。夏军逐步退守江夏芙蓉山、牛头山、凤凰山。夏军调集战船跨长江进行反扑,横扫西湖区周边地域,以解江夏之围。 这次兵变,打乱了丰乐里巨龙岗一代百姓平静的生活,为了躲避战火,老乡们纷纷躲避他乡,禹木公也举家迁移黄陂北乡。康熙二十七年(1688)夏天,年近80岁的禹木公,在北乡两年的动荡生活中,仍完成《江城纪事》一集。《廿一史弹词注》早日问世,是禹木公梦寐以求的愿望。只叹因战乱深陷北乡,身边所带的书又极其有限,禹木公虽才华横溢,下笔千言神形兼备之本领,能与刘子壮 1、熊伯龙 2 媲美,俗话说,巧媳妇难做无米之炊,在没资料可查的情况下,《廿一史弹词注》的工作,也只好放一放。 禹木公(讳三异)3 的众多著作中,数《廿一史弹词注》投入的时间最长,倾注的心血最多。《廿一史弹词注》难就难在这个“注”字的注解上。《廿一史弹词注》从远古史时期的盘古开天劈地、三皇五帝、伏义氏、女娲氏、柏皇氏、朱襄氏、有熊氏等一系列神话人物说起,一直说到元末。经禹木公所注,清晰介绍了各个历史时期,浅显讲述了当中所发生的事情。 《廿一史弹词注》原系明杨慎谪戌云南所作(罚往云南),该弹词原名曰《历代史略十段锦词话》,传世后易名为《廿一史弹词注》。原《历代史略十段锦词话》取材于正史,用浅显近似文言文的口语,以说唱的形式书写而成,扬慎被后人誉为“后世弹词”之祖。 第一段总说 “西江月” “天上鸟飞兔走,人间古往今来。沉吟屈指数英才,多少是非成败。富贵歌楼舞榭,凄凉废冢高台。万般回首化尘埃,只有青山不改”。扬慎用这样的诗句引人入胜,浅显易懂抓住人心。 《廿一史弹词注》中“明纪弹词序”禹木公所写到:“弹词以三万余言。檃括廿一史,光禄之才,岂后人所可及哉!乃犹有遗漏,俟王子季延补苴之…….。 ” 禹木公在《廿一史弹词住》中,严格遵照扬慎的原文原意进行注解,在某人、某事、何时等具体事宜上,参照《史记》《汉书》等历史文献记载,逐一加注进行解释,同时保留《历代史略十段锦词话》通俗的说唱风格。用人们习惯的口语,讲述浩瀚的人类发展史。 别麓公讳仲璜在《廿一史弹词注》“弹词註凡例” 中所述:一.注依正史,务期阐发词义,不至含糊。其史句文义间有深晦难解,及名号今古不同,事实典故正史本文未经缕析者,又必于圈外再加补注,总期无义不悉,展卷了然。 二.词内间有前朝事实误入后代,及引用有戾正史者,由纵笔疾书,采用偶讹。今不便将某事改归某代,仍于本词注明此事原委,止云按史如何云云,而于注末驳正曰疑误。一帝王谥法及后妃公主名字足稽者,附详注后。字有难识者,并为音释,以免讹错。 三.引用古人名号,有称名称字称号、或称别号,及所居县名与书院名并称;其封爵谥号一人而数易其称,颇为难记。古今声施不朽者,皆于注后标明字某、号某、某处人、某爵、某谥,以为博古之一助。但里居一仍各朝旧日地名,不敢易旧从新,恐引用反疑悖古。 从上述禹木公的“明纪弹词序”和仲璜公“弹词註凡例”能清楚看到,禹木公父子俩严谨细腻的著书风格。 翻开禹木公的《廿一史弹词注》,所撰写的注解,占去了书中大量的篇幅。在众多加注的解释之中,最让人头痛费力的是,远古时期近似神话的历史故事,要想注解清楚,阐明彼此之间发生的关系,仅靠一部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那是远远不够的。 按照《史记》《汉书》等书中的记载,与杨慎《历代史略十段锦词话》内容上存在偏颇,尤其是远古时期那段,更有模凌两可似像非像之嫌,要想将其时间、人物、封号、情节一一说准,就得查阅大量的数据,要想杜绝孤证难立,其工作量就更大了。禹木公父子在茫茫书海中翻阅,不管正史、演义、口口相传的民间故事,均要他一一像过筛子般地进行梳理,去伪存真,最终达到满意的效果。 在第一篇:盘古生,一出世。初分天地。天皇氏,定干支。阴阳始判。地皇氏,明气候。序列三辰。人皇氏,相山川。君臣定位。有巢氏,辩人兽。物类区分。燧人氏,治熟食。鑚燧取火。女娲氏,補苍天。复位昆仑。仅这7句 70个字的弹词,三异公就花了大量的时间和大量的篇幅,才能清晰阐明上述事情的缘由。 轩辕氏,制舟车。板泉三战,这句中,板泉三战在史料中,一般说帝姓公孙,国于有熊,生于轩辕之邱,因名轩辕。轩辕修德振兵,以与榆冈战于板泉之野。三战后得志……。《列子》里说:“帅熊、罴、貙、貔、貅、虎为先躯,熊、罴、貙、貔、貅、虎为旗帜。”很明显轩辕是以可是,熊、罴、貙、貔、貅、虎为命名成部队的番号,并将头徽印在旗帜上,高高飘扬在各自队前,带领队伍冲锋陷阵。《史记五帝本纪》中说:“轩辕乃修德振兵,教熊、罴、貙、貔、貅、虎,以战板泉之野,三战得志。”这教熊、罴、貙、貔、貅、虎,这个教就是我们所说的驯化,也就是说,轩辕驯化这些怪兽,帮他打仗,三战得以胜利。《史记五帝本纪》和《列子》对这一段的记述,明显成在撰书者认识上的差异 为此,禹木公和儿子仲璜没少跑路,仅到府城就去了好几趟。丰乐里一带,虽然有诸多读书人,各自家中所藏的书毕竟有限,只有武昌贡院的资料较为齐全。 别麓公讳仲璜,到底年轻眼快,他最先在武昌贡院翻阅到《山海经大荒北经》中的记载:“蚩尤作兵伐黄帝,皇帝乃令应龙攻击翼州之野,”《帝王世云》说轩辕部落总在山岗,故曰轩辕之邱。《扩地志》记载:“黄帝部落人群生活在穷桑,后扩展鲁中泰安等地。”《史记五帝本纪》中说:“轩辕乃修德振兵,教熊、罴、貙、貔、貅、虎,以战板泉之野,三战得志。”《列子》里说:“帅熊、罴、貙、貔、貅、虎为先躯,熊、罴、貙、貔、貅、虎为旗帜。”仲璜在《史记》中找到确切证据,打仗的是人决不是驯化的动物或神兽。如是在《廿一史弹词注》中注解道:“按史称,轩辕与榆冈板泉三战,当时蚩尤攻榆冈于空桑,轩辕征师以诛蚩尤,若又与榆冈战,此”乃三战也。“天下诸侯供奉轩辕为天子,以代神农氏,因其有上德之瑞,故曰黄帝。” 武昌贡院历史悠久,早在宋朝初年就开始设县学,明洪武年间建为贡院。《湖北通志》记载:“清顺治年间,新学府落成,湖广巡抚林天擎,所撰写《武昌府学重修记》中感叹道:“余思惟楚有材,自昔艳羡……”。近一百年后‘惟楚有才’四字,书写成匾额,悬挂于“武昌贡院”牌楼上,可惜毁于清末的太平天国运动。咸丰八年重建贡院牌楼,曾国藩书写‘惟楚有才’四字重新挂上,1958年牌楼因大风被吹倒,现‘惟楚有才’四个字被刻在‘武昌实验学校’的大门上。”。 禹木公父子到武昌去一趟,确实很不容易,别看区区几十里路,那隔山隔水交通不便,乘舟转车的,一趟就得花上整整一天时间。遇上贡院先生外出、办事,找不到人,父子俩还得在住旅馆等候。 在写作《廿一史弹词注》的工作中,还有一段小小的插曲,丰乐里家的房屋矮小密集,自然采光不会很好,禹木公常年在昏暗煤油灯下辛勤耕耘。他顾不上年迈及老眼昏花,成天把自己埋进书山中,每一论据均要逐一核对,细心查找。一年四季,寒冬腊月、盛夏酷暑均不列外。有时为了查找一个论证,还得花上几天时间四处借阅。 学海无涯苦作舟、稿山有路勤为径,就这样几十年如一日,他孜孜不倦地伏案工作,硬是一笔一划将杨慎的《历代史略十段锦词话》注解和《明史弹词》初稿写完。就是这本杨慎的《历代史略十段锦词话》的注解工作,损伤了他那强壮的体魄。为这本《廿一史弹词注》他不知熬过多少个漫长的黑夜,又迎来一个又一个黎明。孝顺的二儿子别麓公(讳仲璜)看父亲到废寝忘食日已消瘦,决定牺牲自己的仕途,辞官回家帮助年迈的父亲,完成写作的夙愿。就在朝廷准备擢升他之际,他毅然辞去广西梧州府丞的职务回到故里,专心帮助父亲著书。 自别麓公回家后,禹木公那小小的灯芯光下,就呈现出父子二人伏案而作的身影。时而禹木公口述,儿子别麓公奋笔疾书,时而父子二人各自翻阅查找数据,时而将各自找出的资料,拿出来相互揣摩推敲,引经据典上看谁更确切恰当。有时父子还为一个含糊不清的观点产生分歧,各自不得不寻找新的证据。他俩常为一个疑点奔波,积累一段时间的困惑去府城。 禹木公常用孔子的话勉励自己道:“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故,他对工作那是精益求精,在著书述典上,更是去伪求真、尽善尽美。 禹木公的老大伯琮,老三叔珽,孙儿坦麟、坦熊虽然身居高位,只要回到老里,都纷纷前往老人住所帮忙,哪怕是抄抄写写,帮忙校对文稿,总之,都会抽出时间来为《廿一史弹词注》尽一份心,出一把力。 《廿一史弹词注》是禹木公和儿、孙三代人,共同辛勤耕耘的结晶。在编写《廿一史弹词注》的几十年里,禹木公没睡一个囫囵觉,没吃一顿安稳饭,常为想起一个注解,或者一个用法不当的字、一个词,放下手中的碗筷,或从睡梦中惊醒,一爬起来就奋笔疾书,生怕时间长了忘却。他常为注解上的用词、认证上的偏颇而矛盾和纠结,常为之所困惑。直到找出有力的论证,自己感到满意为止。 就这样三代人为之操劳十几年,参阅大量书籍,核对无数取回的证据,终于准确无误的完成了,但由于手头拮据,无法筹款印刷出刊。这《廿一史弹词注》是在禹木公逝世后十个九年,即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在别麓公努力之下,才得以出刊问世。 1.刘子壮(1609-1652),字克猷,号稚川,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县)人,明崇祯三 年(1630年)举于乡,寒窗苦读近二十年,于清顺治六年(1649年)参加殿试,中一甲一名进士,状元及 第,大魁天下,授国史馆修撰。 2. 熊伯龙(1616—1669),字汉侯,号塞斋,别号钟陵,汉阳(今湖北省武汉市 出生在武汉市蔡甸区奓山街红焰村燕子咀。。顺治五年由拔贡举顺天乡试,名列第一。顺治六年中一甲二名进士,历任国史院编修、侍读、国子监祭酒、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等职。有《无何集》、《熊学士诗文集》。 3.张三异(1609-1691),字鲁如,号禹木,湖北省汉阳县丰乐里(今东西湖区柏泉农场)人。清顺治戊子年(1648),乡试名列榜首,己丑年(1649)进士。张三异家教严整,十分注意对后辈的教育培养。三个儿子伯琮、仲璜、叔珽都为官在外,他时常告诫他们:“汝辈第守祖父母‘清白忠厚,不爱钱,做好官’之训,尤以活人为念。”“宜缄默,毋自矜侈,宜省刑,毋多事以扰民……惟谦惟和,以宽以恕。”三个儿子均能恪尽职守,政绩显著。

禹木公倾注大量心血的《廿一史弹词注》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
  • 注: 1.刘子壮(1609-1652),字克猷,号稚川,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县)人,明崇祯三年(1630年)举于乡,寒窗苦读近二十年,于清顺治六年(1649年)参加殿试,中一甲一名进士,状元及 第,大魁天下,授国史馆修撰。 2.熊伯龙(1616—1669),字汉侯,号塞斋,别号钟陵,汉阳(今湖北省武汉市出生在武汉市蔡甸区奓山街红焰村燕子咀。。顺治五年由拔贡举顺天乡试,名列第一。顺治六年中一甲二名进士,历任国史院编修、侍读、国子监祭酒、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等职。有《无何集》、《熊学士诗文集》。 3.张三异(1609-1691),字鲁如,号禹木,湖北省汉阳县丰乐里(今东西湖区柏泉农场)人。清顺治戊子年(1648),乡试名列榜首,己丑年(1649)进士。张三异家教严整,十分注意对后辈的教育培养。三个儿子伯琮、仲璜、叔珽都为官在外,他时常告诫他们:“汝辈第守祖父母‘清白忠厚,不爱钱,做好官’之训,尤以活人为念。”“宜缄默,毋自矜侈,宜省刑,毋多事以扰民……惟谦惟和,以宽以恕。”三个儿子均能恪尽职守,政绩显著。


    写信时间:2014/12/13 21:58:32
  • 4.张仲璜,顺治丙戊十二月三十日(1646年)生;康熙乙未四月(1715年)卒。字半玉,号别麓,湖北省汉阳县丰乐里(今东西湖区柏泉农场)人。三异次子。


    写信时间:2014/12/13 21:5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