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三异故事连载-勤政廉明的张坦麟(图)蒂尕
康熙五十年(1711年)秋,丰乐里迎来了又一大喜事,西湖张氏,张仲璜家的老三坦麟和老四坦熊同榜中举。这是顺治六年西湖张氏张三异中进士后,西湖张氏迎来的又一特大喜讯。一般来讲,一个地区上有人中举,那可是扬名立万的大事,况且同胞兄弟同榜中举,不光是双喜临门,而且还是天下难得的罕事。
听外婆说,外公19岁与曾外公一道金榜题名,即黄陂道士店的范熙壬,和其父范轼父子同榜中举,当年这一盛事,让将整个黄陂地区蓬荜生辉人脸生光。范轼系范仲淹的31世孙。光绪二十三年(1897)与儿子范熙壬在秋闱中同科中举,获光绪皇帝御赐“父子同榜”匾额与鎏金长联。范轼是光绪二十四年(1898)戊戌进士,授兵部主事,官至抚州知府。皇帝御笔所赐金匾《父子同榜》,更是让周边四邻引以为豪,羡慕不已。人们奔走相告,欢天喜地如同过节一样。
今翻开张氏家谱一看,好家伙!从顺治三年张如榜中举开始,金榜题名连连不断,其形式如同芝麻开花节节高。拿句现代说法讲:“西湖张氏家族读书人中,基本学历,就是当年名噪一时的举人”。
自康熙五十年(1711年)坦麟、坦熊同榜中举起,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坦让、天谟、天谔(张伯琮的儿子)三兄弟同榜,雍正十年(1720年)任莘、任业(仲璜孙坦含儿)兄弟同榜。这样人才辈出的情景决非偶然,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坦麟坦熊给张氏家族的这个头带得好!
康熙五十年(1711年)张坦麟初任户部主事,那年度朝廷综合考核,他的考核成绩为:“精勤”二字,即:勤政廉明精明能干。为此,赵恭毅、张清恪大司农很器重他,力举推荐他任通州仓监督1
雍正元年(1723)朝廷将张坦麟升迁至鸿胪寺卿。雍正三年(1725)授两淮盐运使。雍正五年(1727)晋升江苏布政使。一向勤政廉明的张坦麟在江苏任布政使时,政绩卓著,受到雍正皇帝青睐。但,在日常处理事物的观点和方式方法上,与顶头上司陈时夏(巡抚)政见不合,皇上的嘉奖,无形加重陈时夏心中的积怨,加上,性格刚毅敦厚,嫉恶如仇的他,最恨谄媚奸佞小人,只认按章办事这个死理,哪怕得罪人在所不计。眼看江苏官员卿卿我我丢掉原则,金钱观、人情观日趋严重,官场上的腐败行为他痛心疾首。他常一针见血向陈时夏指出问题所在,无形中又触摸到陈的痛处。
江苏官场上的腐败日趋恶化,严重影响到江山社稷,万般无奈之下,张坦麟只得写折子上奏。适逢雍正皇帝抓吏治的当口,身边的师爷好心劝他道:“老爷,万万使不得,您现在与陈老爷政见不和,他常给您小鞋穿,您将这里的情况反映上去,得罪的不仅仅是陈老爷了,那可是涉及到几百号官员的大事,这样一来,您如何还能在江苏呆得住哟!”,张坦麟和颜道:“你们的好心我领会啦,身为朝廷命官,就要对国家,对社稷负责,眼见江苏官场上的腐败现象,让我如座针毡寝食难安,要是不将此事上告皇上力挽狂澜,更是如鲠在喉生不如死!我个人安危是小,社稷安危为大......。”
即日他奋笔疾书,在《奏陈各属吏治情形折》的奏折中,他这样写道:
“江苏的六十六个部署,各类官员共计几百人,上面派出的耳目虽然无所不在,但各部署隐瞒,欺上瞒下的事情依然不少。等到察觉就应该按照大清条律治罪,若一味宽容迁就,这次对官场的整治就会付之东流。臣如实将江苏官场现状上奏向我皇陈述,江苏布政使张坦麟雍正五年十月初十日”。
雍正皇上在张坦麟奏折上朱笔御批:“江苏官场腐败不堪,布政使张坦麟上书奏陈述,朕要大加褒奖,因公获罪于人又有何妨乎!至于怎样处理属员,朕的意见是:有点才气而且尚可造就好的,所犯的又是小错误,就应当批评教育,从宽处理;如果屡教不改,情节尤为严重,再严加惩处无妨。爱卿坦麟,要秉公办事,精神可嘉,今后要再接再厉,切不可骄傲自满放纵自己。”
雍正六年(1728)正月朝廷将张坦麟调山东,当张坦麟准备前往山东赴任时,不出师爷所言,顶头上司陈巡抚找麻烦真的来了。新上任布政使赵向奎向陈时夏谄媚道:“如此这般、那般……”,两人一怕集合。由赵向奎出面给张坦麟下烂药。赵向奎捏造出张坦麟任职期内,财务账目不清坏账一堆,同时还编造出行贿受贿的伪证,并明目张胆地利用这些伪证,勒索张坦麟要挟巨额钱财。他公然扬言:“张坦麟如果拿不出巨额银两,就让他身败名裂,卷起铺盖滚回家,白受十年寒窗苦……”。他们利用这些卑贱的手段,,以阻止张坦麟到山东赴任。
清世宗(雍正皇帝)对张坦麟的人品深信不已,明察秋毫得知道详情后龙颜大怒,立即下旨传召,将江苏巡抚陈时夏贬到山东任布政使,反提升张坦麟到山东任巡抚,让张坦麟来领导陈时夏的工作。秉公办事宽厚待人的张坦麟,历来以社稷为重,从不计较个人恩怨,据说和陈时夏在工作上合作的愉快,在任的那段时期内,山东的社会、经济、治安等方面都有较大起色,受到朝廷上下的一致好评。
张坦麟在山东任职七个月后,雍正将其调到自己身边随时侍用,将他补任为内阁大学士,但由于山东巡抚无合适人选,张坦麟只有留山东抓日常工作。直到八月份江西巡抚出现空缺,不得不调张坦麟前往江西赴任。第二年雍正七年(1729)闰七月应召回京,十一月奉命往南河,会同河道总督孙毓恂协办高堰工程。
清代治河最艰巨的地段是,就淮阴至扬州的那段运河,历史上俗称南河。治理大运河的关键,在于要害部位的淮阴县码头镇,黄河、淮河、大运河,三河交汇处的清口。清口就是江淮、黄淮之间水上通航的主要节点和枢纽。邗沟开凿之后,更成为吴国北上争霸的水上咽喉。清口是淮河出洪泽湖的河口,即古泗水之口,古称泗口,淮河水清,故称清口。
高堰大堤是洪泽湖东岸的防洪大堤,又名石工堆,在今淮阴、洪泽两县境内。此堤始建于东汉建安五年(200年),淮阴太守陈登在防洪大堤北段,武家墩到西顺河一带筑捍淮堰三十里,以后称为高堰。康熙帝第一次南巡视察河工以后,曾对靳辅说:“高家堰地势高于高邮、宝应诸水数倍,前人在此筑石堤障水,实为淮扬屏障,且使洪泽湖与淮水并力敌黄,冲刷淤沙,关系最重……须岁岁防护,不可轻视。”雍正八年(1730年)“发户部帑银一百万两,将堤工险要之所及单薄之处俱加石工”,令坚固高厚,以为久远计。
根据张坦麟在高家堰时所上奏折,朝廷这才追加银两,以加固高堰堤防达到一劳永逸之功效。朝廷命河道总督高晋对高堰大堤加宽加固一万七千余丈。大堤是土堤石墙。迎水一面用石条砌成石墙,高度随地势而高低,每块条石长约1米,宽0.5米,厚0.4米。一般用条石15层,低者13层,高者达18层。最上一层为纵向并砌,以下为横向错缝平砌,用糯汁浇粘,有些部位加以铁锔。大堤顶宽约十丈,堤上有仁、义、礼、智、信五处减水坝以泄水。
监官王国用”等字样。
海塘是人工修筑的挡潮堤坝,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重要人工屏障。海塘的历史至今已有两千多年,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两省。从长江口以南,至甬江口以北,约六百公里的一段,这可是历史上修治防御的重点;其中以钱塘江口北岸一带的海塘工程最为险要。高大的石砌海塘,蜿蜒于几百公里长的海岸上,简直蔚为壮观。
据说汉代有一个名叫华信的地方官,想在今天的杭州东面修筑一条堤防,以防海水潮夕内灌。于是他到处宣扬,谁要是能挑一石土到海边,就给钱一千文。这在当时可是个大价钱!于是,附近的百姓闻讯后,纷纷挑土而至。谁知华信的悬赏只是个计策,等到挑土的人大量涌来的时候,他却忽然停止收购。结果,人们一气之下纷纷把泥土就地倒下就走了。华信就是利用这些土料,组织百姓建成了防海大塘。
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浙江巡抚朱轼择最危险,而地基较好的海宁老盐仓海岸,创筑鱼鳞大石塘五百丈。由于大石塘坚固耐久,故广泛被人用之于潮水顶撞危险地段。据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统计,当时已修筑的鱼鳞大石塘长度约八十七里,并采用千字文顺序编号,立石碑于塘顶,以明确里程和地段,便于维修和管理。筑有鱼鳞石塘地段,是观看钱塘江涌潮壮观的主要景点。
就在张坦麟抓海塘工程时,在具体施工方案上,海塘修筑会总理大臣程元章,与副都统隆升意见上有分歧,他们不接受张坦麟行之有效的建议,并且各自为阵一意孤行,致使塘工屡建屡溃,雍正皇帝大为生气,经上书房讨论,拟将张坦麟降一级调用。世宗旨意:从宽免其调用,仍令其督修海塘工程。乾隆元年(1736)程元章、隆升被解职,以大学士稽曾筠总理海塘工程,仍留张坦麟襄办。按照张坦麟拟定的施工方案,经过近一年的艰苦卓越的努力,海塘工程这才得以圆满完工。完工那天海塘四周的居民欢天喜地奔走相告,诉说张襄办的功绩。
退职后,张坦麟在汉阳县蔡甸镇租房居住,足迹不入府城。身为布衣的张坦麟,在家与两三个旧友诗酒唱酬,再也不过问政事。退居林下二十余年,自甘淡泊。济人之急,乐人之善,见利不苟,与世无欺。纂族谱,捐祭田。悠闲自得二十余年而卒。他生平著作很多《奏陈江省钱漕刑名积弊疏》(节选)、《廿一史弹词注》跋、《楚峰公传》、《刘公晴麓传》等,但因为官清廉,无力刊行,现存者仅为传抄下来的散帙。
高家堰分布图
注: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