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三异故事连载-我的胖叔叔(蒂尕)
要知道,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买什么东西都要票。那时候的购物票均系粮店所发,购粮薄在生活中尤为重要。什么粮票、油票、肉票、布票、煤票、火柴票、豆制品票等一大堆,得由一个专门位置保管。用途最广要数那豆制品票了;好多东西要凭豆制品票卖。不时粮店中,会张贴出一张小小的“安民告示”,通知大家某月某日起,用几号豆制品票买烟、几号豆制品票买茶叶……。难怪“知识青年下放歌”中,这样唱道:“某年某月某一日,粮店里下了户口!因为这是党的政策,老子不能扯由头,老子本来是不想走,只得乖乖地走,来到农村后,老子天天扛锄头……。”可见当年粮店,在人们心中所居的位置。
逢年过节,商业部门会拿出少量紧缺物质“繁荣”市场,满足市民们的需要。最常见的是烟酒。那年头,街头上往往会出现,一群人突然涌向某副食品商店,很快就排起长龙,盲目跟风的人们一涌而至,经查问,方知排队购某品牌的香烟。当年计划供应,烟瘾大的民们,每月两包烟那是不够抽的,拿钱又没处买,只有顺道拾烟屁股头了哟!当年流传这样一句话:“一个烟屁股,顶上老鸡母”,拾烟屁股头那可是司空见惯的事。烟民们不分贵贱,身上揣着一个小盒子,将烟头装起来,留着接龙抽(就是将烟屁股头,接在新烟上一块抽)。自然也有人,习惯性地随手一丢,那时丢的人少,拾的人多。人们将烟头赞起来,积少成多卷成喇叭筒抽。条件稍好点的,拿出小型卷烟机(两根筷子拉着布帘那种),和烟纸,可怜,一般人用很薄的白纸。在家里拆开烟屁股头取出烟丝,再加工成“新”香烟。当年能买到计划外物质的人,就是有本事的人,不管是你熬夜排队还是有门道钻路子,均值的炫耀让人羡慕。
像汉口中山大道上的南阳大楼烟铺(六渡桥附近),车站路的卓娅副食品店、钟家村副食品店、司门口副食品店、青山副食等商家,是烟民们熟知的几个优惠点。烟民们的嗅觉可灵验了,四处猎取这方面消息。这种少量不要票的香烟,属于限购商品,一次只能购买两包,售完为止。当年民风正投机取巧的人不多,基本上一老一实的跟班排队。想要多买几包,就得多排几次队。自然也要看运气,搞不好,赔了时间一场空,就像麻雀掉进粗糠里一样。所以说叔叔和堂兄是幸运的,能够如数买回所需要的。趁着节日的喜庆,拿着紧俏的香烟,能说不高兴、不兴奋吗。
叔叔是一个大高个子,玉树临风,就连老了腰板也挺得很直。他性格非常开朗,语言模仿能力很强,会说一口扬州、宁波、上海话,而且还非常标准。叔叔会讲故事,爱说笑话,隔壁左右的小孩都喜欢缠着他。叔叔与世无争的秉性,给人一种嘻嘻哈哈和事佬的感觉。就是凭借这秉性,使他平安渡过历年来残酷的政治运动,竟连疯狂的“文化大革命”,他在单位也安然无恙平安渡过。叔叔会保养,而且保养得很好,身材魁梧壮实,高大的个子让人生畏。也不知怎地,我们习惯叫他胖叔叔。叔叔品尝过较多美味佳肴,是位很不错的美食家。他对各道菜的做法也能道出一二三,就连满汉全席也能如数家珍般地道出。
一九六一年湖北物质供应稍有好转,位于汉口鄱阳街上的“邦可”开始有高级点心卖,那可是武汉三镇自三年灾荒以来,开放的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哟!所谓的高级点心,就是人们常吃的那种喜饼,只不过做得大点,说具体点,有菜碗那大罢了。叔叔买上一个,特地跑到我家,将这好消息告诉爸爸。在那饿殍呈现的灾荒年代里,这可是拿钱买不到的稀罕物。没过两天叔叔又跑来告诉爸爸说,“邦可”二楼开业了,八十元一人的自助餐,可以放开肚皮吃。要去赶早,晚了就没位置了。我记得,叔叔在描述那八十元的自助餐每道菜时,将他说故事的口才,展现得淋漓尽致,道道说得活灵活现绘声绘色,让肚中缺食的我,听得垂涎欲滴,恨不得马上跑去猛吃一餐。叔叔道:“你交钱上楼坐下后,很快就给你送上一杯热牛奶,那纯正牛奶香味扑鼻,勾搭你食欲大开”。其实,在那吃不饱挨饿的岁月里,人们胃口普遍好得很,饿馋了的人,连那带毛的活猪,也要生硬地啃得下几口,填填饥肠辘辘的肠胃。“所上的头一道菜,那是加上厚猪油的甜羹,类似如当今八宝粥,端上来一股诱人的香甜,蹭蹭顺着热气往外窜,用汤匙轻轻舀上一口沁人肺腑。第二道就是烧牛排,大块大块油腻腻的牛排红得漂亮喜人、那冷四道、热四道、罗宋汤,做工到位就更不用说了。总之,任你敞开肚皮猛吃,狂吃,无任你怎么吃,就是吃不完。
叔叔不光是美食家,对衣着也考究,不管何时遇见他,总是穿得时髦得体,所穿衣服做工讲究,出至汉口名家裁缝之手,故浑身上下那是一尘不染。据婶婶说叔叔很爱干净,每晚必须洗澡洗头,否则难于入睡。
有次叔叔上我家来玩,无意间看到我在翻阅《少女的心》,那是一本手抄本,叔叔严肃地对我说,这类书学生不要去看它。说着给我讲述了一个至今没忘的故事:
故事中说的是一位老学究,有一天因事赶夜路,走着走着,遇到已故好友,秉性耿直刚强的他没丝毫害怕,上前问道:“朋友,你在这里干嘛?”那位已故好友说道:“我现在是阴间的衙役,要到前面的南村摄勾人,正好与你同路,所以等你结伴而行”。于是两人就一起赶路,走着走着来到一间破屋前,这位亡友指着破屋道:“这里是位有学问人的家”,老学究不解问道:“你怎么知道?”亡友告诉他说:“白天,人被心中的俗念,和那些蝇营狗苟之事所裹挟,灵性被压抑无法显露,只有当人熟睡时,心无杂念元神明澈,他所读过的书就会字字闪耀着,从他身躯皮肤的间隙中释放出来。景象瑰丽飘渺像锦绣一样绚烂。学问像郑玄、孔颖达、张仲璜,文章像屈原、宋玉、班固、司马迁、张三异那样有学问的人,所发出的光芒直冲云霄,能与月亮星星争辉。不如他们的光芒也有几丈高,最次的也能像一盏小小的油灯,发出微弱的光芒照亮门窗。不过,这种光芒你们是看不见的,只有鬼神才能看到。这间破屋上的光芒七八尺。所以我才知道这是文人的家。”老学究问:“我读了一辈子的书,睡着时光芒有多高?”亡友欲言又止沉吟了半天才说道:“昨天路过你私塾,你正在午睡,看到你胸中一部高头讲章、五六百墨卷、七八十篇经文、三四十篇策略,字字都化成黑烟,笼罩在屋顶上。那些学生朗朗读书,好像在迷雾遮住一样。确实看不到一点光芒。”亡友说完扬长而去。
当时一知半解的我,没完全明白,叔叔所讲故事的真实意义,只知道他是要我要读好书。记得叔叔当时还强调:“读书和交朋友一样,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看好书,就是在和作者心灵上的交流,向你渲染他的理念和思想,传播他掌握的知识,不管你记不记得所看内容,都会潜移默化影响着你的生活,让你终生受益......。”
现在回忆起来,叔叔用心良苦,拿浅显易懂的故事开导我。其故事告诉人们,读书要读好书,切莫学老学究那样,看些迂腐、浅陋、浮夸花无用的书,华而不实只会浪费时间,没用的。故事含义很深很透。真乃,”三日不读圣贤之书,面目可憎“,苦口良药也。
往事如烟,叔叔现已作古,离开我们多年,但,那熟知的往事,像电影一样,一幕幕时常浮现在眼前,好多事清晰而又亲切,如同昨天发生的一样。俗话说,年老思旧,也许每个人都一样。但,不是每个人会用文字记录下来,这就是区别。
注:叔叔,禹木公(讳三异)第十世孙、季郁公(讳仁芬)的孙子、讳启瑲(若柏)儿子。堂兄昌津。
叔叔讳世楷晚年摄于东湖
和堂兄昌津摄于海口《五公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