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三异故事连载-情深似海(蒂尕)
“我喜欢荷花,因为她高傲廉洁,不被外部环境所改变;钦佩她出于污泥而不染的品质。虽然她从污泥中长出来的,但未受丝毫影响,仍然长得青纯亮丽,还有格外的缕缕清香。这就说明一个人那,要有自己独立的个性,随它世道如何变,社会如何动荡,我的人格总是高尚的,不受外界所侵扰”。
世英叔稍作停顿接着说道:“我想,柏泉的古井和月塘,这样一个好的景致,何不将其修建成一个,有景致又有文化底蕴的新景点,这样不光传承中华文化,还能深入人心发扬光大。我是说像陶渊明、司马迁、屈原等文化名人,他们都是一些具有独立人格、具有自己风格的人,他们身上那种高尚的品质,先人后己的作风,是值得每个中国人学习和借鉴的。为此,我有个建议,在月塘和古井旁修上一条柏油马路,便于游客行走,并且以名人署上路名,最好把上述文人的雕像竖在池塘旁边,这样一来,越唐古井不光是一个风景区,而且还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新景点,其意义要比现在大得多,也特别深远。我早在书上就写下这个想法,不知你们看到没有?”。肖书记重复着先前说的话:“看到了,我在下面还用红笔画上记号”。稍作停顿世英叔继续说道:“我们家乡的父母官,如果能在家乡,树立起这样一个武汉市独特的景区,让它带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那就真的是就太好了……”。
世英叔上面那段语重心长的谈话,是世英叔与家乡父母官的一段谈话,时间是去年十一月底。那次一块上京的有,柏泉农场肖书记、黄场长、封部长、胡局长、熊老师等领导,还有成老师和我。书记和场长,当场对世英叔提出的愿望表态道:“我们回去就作手办理这方面工作,请老人家放心……”。
今年元月十一日,我再次回柏泉,看到月塘古井正在进行翻修,而且工作已在紧张有序的进行,不要说世英叔,就连那天寻找三异公墓地的我们,看到古井月塘的翻修场面,均感到非常欣慰,一股暖流涌上心头。自然,我已将喜讯向世英叔作了汇报,让他老人家也高兴高兴。
说起去年十一月间,上北京探望世英叔,其中,还有一段小小插曲。那是在和柏泉文史办的熊老师接触中,了解到,柏泉方面准备将张三异家族,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向上级申报,将我和传忠,作为非物质文化传人。他们希望我们把手中现有,先祖的文史资料,和家族中口口相传的往事提供一下。在和抓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块,的成君忆老师接触中,得知城老师来东西湖时间不长,可对这一带的文史、地貌、域名来由,如数家珍了如指掌,他在更正勘误码头潭域名的同时,还作手创办“东西湖”杂志,随着“东西湖”的出版,结束了该区没纯文学刊物的历史。
去年十月中旬,柏泉街办事处负责文物的熊仁强老师,为申办张三异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事,专程和成老师一道,在汉口与我和传忠再次见面。作为张三异的第十九代、二十代世孙,深感荣欣和骄傲,我们欣慰拿出家中珍藏的《廿一史弹词注》、《痴龙文选》、《厀啸诗集》、《徽州府丞张公年谱》、《怀清斋主未是草》等禹木公、叔珽公、季郁公所著的书籍、照片、和收藏的字画。还向两位详细介绍,张氏家族中,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交谈中,自然谈到张氏家族的祖训,这也是几百年来,整个家族兴旺不衰之根本。其祖训是:“尊师重教,讲孝悌”;乐于施善、勇于助人”。从历史文献中能看到,严谨家风让张氏家族,奋发向上,后人及子孙均很努力,并在各个不同的领域发挥着影响。历史中对柏泉地区的影响很大,特别是在文化教育领域上,从张如榜、张三异等昆季六人开始,那是人人有新著,代代有传人。先祖们所著书籍,数量之大、涉及问题之深、范围之宽的现象绝无仅有。
“东西湖地方古籍集成编纂委员会”,所撰写的《柏泉西湖张三异家族》一文中所提到:“张三异家族中出而为仕者,大多能持正惠民,其事迹载于当地州府县志中,这是在外地的影响,姑且不论。对于本地区的贡献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稳定发展。作为豪门巨族,自身的稳定发展与地方的稳定发展相辅相成,何况家族中热衷于地方公益事业、积善崇德者大有人在,因而更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稳定发展。七世直浩、士彦,八世三异,前文已有叙述。九世仲璜“每岁底潜以银米给其疏远之贫乏者,至苦节贞操则更加笃挚……至于捐金以倡修邑学、岁欠而出粟赈饥更其常矣。”叔珽于雍正二年(1724年)自筹鉅资,重修境内两座大桥——东流港桥、石潭泾桥。东流港桥长50丈,宽1丈,高1丈;石潭泾桥长98丈,宽1丈2尺,高1丈5尺。1920年的《夏口县志》尚有记载,乡民受惠时间近200年。这是东西湖交通史上的盛事。十世佐瑞“喜施济。遇饥年,不以米谷腾贵自肥,罄仓箱给贫乏。”十四世榘纯捐学田五十石八斗。十五世行简每遇地方行政有不合实际民情的举措,总是据理力争,不计个人得失,务使官方知道民心不可违。光绪十五年(1889年)冬,十五世行简、行度在西湖中各修筑“救命墩”一座,以救助夏秋水涨船舶翻覆溺水之人。
其二,创造了丰富的精神文化财富。文人蓊郁是张三异家族的最大特点,他们为后代留下了丰富的精神文化财富。仅就著述类而言,从张三异开始,代有传人,涉及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医学等十分广泛的领域”。
成老师在创办《东西湖》杂志中,美中不足之处,就是缺乏大师级的名人为杂志题字,成老师首先想到的是北京大学哲学系的张世英教授。张教授作为一名从柏泉走出来的学者,在国内乃至国际上均赫赫有名,如果能找到他为家乡的文学刊物题字,那,真的是再合适不过了。精干的成君忆老师,马上想到我们之间的这层关系,直言不讳要我出面介绍,他想请世英叔为《东西湖》杂志题字。我将这一愿望告诉世英叔儿子张晓岚,在晓岚的帮助下,世英叔欣然接受,欢迎我们前往。
原本约好十一月初赴京,哪知刚巧遇上北京召开APEC,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发起的会议,只得将行期往后顺延。在北京开会期间,熊老师觉得作为私人拜访大师不妥,毕竟张教授是柏泉出去的,在国内乃至世界哲学界,都是举足轻重的人物,其影响力不可小视。拜访张教授的事,对柏泉来说,是一件大事,不可马虎,应该向办事处领导通个气。
当领导们得知后,非常赞同成老师的这一想法,而且借此机会也想一同前往,去拜访一下仰慕已久的张教授。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进一步挖掘,宣扬东西湖的文化底蕴,除了上门探望老人外,还专程带上新文媒体来做一个专访,这样一来既配合了当前的形势,又能突出柏泉地区的内在实质,同时还能告慰家乡的父老乡亲,让乡亲们看看他们时常惦念着的张世英教授。看看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张教授,如今的生活工作实况。
领导们和新闻媒体的准备,直到十一月底才就绪,并将行程定下来。我们是十一月二十七日飞抵北京。一下飞机北京的天气好极了,风和日丽蓝天白云,北京的朋友风趣说道:“你们运气真好,孝行好运气呀!你们一来就遇到北京入冬以来最好的日子......。”说真的,在北京那两天,天气非常地好,阳光、蓝天白云与你同行,和九九艳阳天一样。离开北京那天风云突变,厚重,黄色雾霾,压得我们这群,从未见过这阵势的人感到恐惧,直到飞机飞过黄河,临近湖北地区,此现象才有所好转。
世英叔的眼力真好,莫看我们第一次相见,确在人群中,一眼将我认出了来,还自信地说道:“这个人不用介绍了,我认识,他是世模哥的儿子。”说完上前拉住我的手,热情对我说道:“你爸爸文章写得好极了,我爸爸常跟我说:‘你要向世模哥学习,他文章写得好,你看世模哥一天学堂门也没进过,完全在家跟私塾先生习的,但,那年考试,一考就被武汉大学录取。’你妈妈范亚维那年来,送给我她翻译的书。不是说你和昌年一块来的吗?”我回答道:“原来说好和哥哥昌德一块来的,由于日程的变故,他有事来不了,以后他会找时间,来探望叔叔的”。当中,昌年还从上海给叔叔挂去电话,互相问候和述旧,亲情深似海,交谈氛围其乐融融。
第二期《东西湖》的杂志封面上,世英叔所题的字醒目印在上面。那端正劲美气势雄厚的“东西湖”三个字,字里行间不难看出,世英叔那丰厚的书法功底,颜体多宝塔丰润朴茂、浑厚宽博的风格。能够写出这样一手好字,那是叔叔自小得到家父石渠爷爷真传,自然也和自幼努力分不开。要知道,几十年来忙于工作,一直没有摸过毛笔的叔叔,在三年前才再次拿笔重抄旧业哟!杂志上还刊登出,世英叔和蔼可亲的一组照片。从这组照片上看到,这位1921年出生于武汉第一书香门第,天体合一整体性哲学的传人、中国黑格尔哲学鼻祖、希望的哲学创始人、著名的哲学家,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教授,虽然年近期颐仍然精神抖擞,他那矍铄的举止,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气概,均给广大读者留下深刻新的印象,那真是:
人逢喜事精神爽,驱散雾霾见太阳。
天人合一遂人愿,蓬生麻中好时光。
期颐老人奋发强,妙笔生花出文章。
引经据典传四海,观点新颖美名扬。
将妈妈翻译的黄鹤楼碑廊诗注汉英双语送给叔叔
与家乡父母官、叔叔、成老师合影(后面站着场长、书记、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