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三异年谱 蒂尕字汉阳
张三异年谱
张明祥撰
概
张三异,字鲁如,号禹木,别号痴龙,湖北汉阳县丰乐里柏泉(今属湖北省武汉市东西湖区柏泉办事处)人。生于明万历三十七年(一六零九年)六月十五日辰时,卒于清康熙三十年(一六九一年)六月初三日戌时,享年八十三岁。
科举出仕,所至皆有善政。清顺治五年(一六四八年)以经魁中举,次年联捷进士。顺治七年(一六五零年)任陕西延安府延长县知县,勅授文林郎;顺治十一年(一六五四年)升授河南南阳府同知;康熙元年(一六六二年)补授福建邵武府同知,诰授奉政大夫;康熙七年(一六六八年)升授浙江绍兴府知府,诰授中宪大夫。辛卯、甲午、癸卯、丙午四次分考,己酉浙江监视二房。两举卓异,纪录加二级,不论俸满即升。康熙五十一年(一七一二年),奉旨崇祀乡贤祠;康熙四十六年(一七零七年)入祀陕西延长县、康熙五十年(一七一一年)入祀河南南阳府、康熙五十三年(一七一四年)入祀浙江绍兴府等各名宦祠;福建邵武府人立祠于长虹桥以祀。
孝养父母。洗腆养志,无微不周。又每岁捐谷千余石,为母亲赈贫乏以延寿,计捐赈三十年。张三异有胞妹三,所适皆名门巨族,每见辄道父母往事必流涕。友爱兄弟。二兄、四弟早逝,大兄寿九十一,五、六弟亦将近八旬,张三异与之晨夕必聚,饮食与俱,同气之洽,形骸不隔,里人有“同乳四皓”之目。
和睦家族。有胞侄十七人,张三异皆视犹亲子,或为延名师以教读,或为择名楣以媾婚。每侄各给予腴田三十余亩以佐膏火。解衣授食,岁以为常。诸侄中明经入仕籍者二人,无时不以祖训为劝勉。列黉序者十一人,每月必集而躬课之,义方之训,不容丝毫懈怠。胞侄孙五十四人,重孙三十九人。年稍长,入泮者教之,无歧视。齠稚者,每见必含饴怜爱不为倦。同宗且同居一乡者千余户,于读者教之,耕者助之,女则代为之嫁,男则代为之婿,体恤周详,惟恐有一户不得其所。加意修葺祠堂,置办祭田,考定世次,创修宗谱。
博济乡里。里中之饥寒必恤,危困必扶,无在不然,随时即应。捐数百金建石潭泾、东流港诸桥梁以利涉,刊《太上感应篇》及诸经梵以施教化。赋性耿介,不阿人。有过必忠告之,甚则面斥之,不少容;有善则赞扬之,不去诸口。纵处和乐嬉游之地而容止端方,动必以礼,望见者无不肃然敬畏之。
著书立说。刊刻行世者有《子丑新稿》、《痴龙吟》、《痴龙文集》、《文辞合刻》、《四书疏义》、《书经翼注纂》、《雪史》、《雪史续编》、《明纪弹词》、《感应注释》、《丹溪心法附余》,主编《绍兴府志》,又与临安陈大士选编《历科程墨》、《五经文鉴》。去世后,其后人汇刻其诗文集《来青园全集》。
明万历三十七年己酉,公元一六零九年
张三异一岁。六月十五日辰时出生,排行第三。(帝王年号、干支、公历并用纪年,计岁方式从旧,日月均用农历,下同)
家世简况:
先世为湖北麻城望族,因元末红巾军之乱,伏二自麻城迁黄陂分火山,复迁汉阳县丰乐里柏泉,遂定居焉。是为一世祖。二世文炽;三世裕;四世思江、思淮;(思江略)思淮传五世是羽、翰、羽朱、翲、翀、翩;(是羽、翰、翲、翀、翩略)羽朱传六世鹏翼、鹤翼、凤翼。
凤翼即张三异祖父。凤翼力学隐居,端谨友让,接物无欺,乐善不倦,深得邻里尊重。晚年得子西铭和士彦,训督惟勤,均在学龄进入诸生行列。西铭才而不寿,且无子嗣。士彦娶涂氏,涂氏生张三异兄弟六人、姊妹三人。诸孙济济,张凤翼引以为荣,曾指着张三异兄弟对士彦说:“诸孙卓荦不凡,吾家积善累世,报在是乎?”
张三异的父亲士彦生于明万历八年庚辰,公元一五八零年。他强记博闻,曾负笈追随在全国具有影响的学者、汉川人张甑山学习,十四岁进入县学,贡生。长兄西铭去世后,以父母年迈,而绝意仕进。他教子有方,师范凛然,曾自豪地说:“有贤子孙不坠书香,足快生平矣!”
张三异兄弟六人。长兄如榜,生活于一六零零年至一六九零年,为清顺治三年(一六四六年)举人,选授福建普宁知县;次兄如楚,生活于一六零三至一六五七年;弟如谛,生活于一六一二至一六四三年;弟三锡,生活与一六一七至一六九八年,郡庠生;弟如玉,生活于一六二五至一七零零年。
明万历三十八庚戌至四十一年癸丑,公元一六一零至一六一三年
张三异二岁至五岁,刚学会说话,就喜欢诵读诗歌。
明万历四十二年甲寅,公元一六一四年
张三异六岁(一说七岁),入学读书,一目十行,特别擅长属对。姑父刘应贤(文林郎,正七品文官),见其不凡,测试其对应能力。张三异回答十分敏捷。刘应贤惊喜地对张士彦说:“是吾佳婿也!”拔下髻上簪子交给张士彦说:“百岁之姻,即此为定。”
明万历四十五年丁巳,公元一六一七年
张三异九岁。嗜学若渴。
二月十三日,祖父张凤翼去世,享年74岁。
明万历四十六年戊午,公元一六一八年
张三异十岁。已能文。
明万历四十七年己未,公元一六一九年
张三异十一岁,已有文名。
明万历四十八年庚申至天启六年丙寅,公元一六二零至一六二六年
张三异十二至十八岁。与长兄如榜追随名师到凤台等处求学受业,有得而归。又与表弟刘九来及汉上名彦互相劘切。应试即以第一的成绩,被督学水公选入县学,并当面评点为“两榜”才。
明天启七年丁卯,公元一六二七年
张三异十九岁(一说十七岁),与表妹(姑母之女)、刘九来之姊结婚。刘氏后无生育。
明崇祯二年己巳,公元一六二九年前后
张三异二十一岁左右。
明末,乡里新增走马役,每轮差,需费数百金,族内人家多难支应。张士彦不忍家族其他成员为此倾家荡产,总是独自缴付,家业逐渐中落。为弥补开支,张三异设教于王、蔡诸大家。逾年,从学者日众,束脩累数百,全部上交给父亲,不私留一毫。
明崇祯十四年辛巳前后,公元一六四一年前后
张三异三十三岁左右,娶侧室周氏。
明崇祯十六年癸未,公元一六四三年
张三异三十五岁。
十二月,张三异侧室周氏生长子伯琮。伯琮后官至河南按察使司。
清顺治三年丙戌,公元一六四六年
张三异三十八岁。
秋,张三异参加乡试,因在病中,几乎不能打开试卷,结果落第,而胞兄张如榜、族弟张汇升及舅弟刘九来同时中举。
十月,张三异父亲张士彦去世,寿六十七。临终前,将张三异兄弟召到跟前说:“汝等能继先志、光门闾,吾无忧。第君恩、祖德报答止在方寸间。我祖宗惟以清白忠厚传家,居官尤以活人为念,日后得志毋忘也。同胞六人戒子孙勿相戾。亲族烟火近千余户,高曾及曾元皆惇睦一体,鳞次而居,从不令有离散,世世罔替焉可也。祖墓不远,丧葬称家有无,附冢速厝我足矣。” 办完父亲的丧事,张三异仍处于哀伤之中不能自拔,一年多的时间,竟瘦削骨立,还染上血症。
十二月,张三异妻周氏生次子仲璜。仲璜后官至广西梧州府同知。
自是年起,张三异每年捐谷千余石,为母亲赈贫乏以延寿,直至母亲去世,共三十年。
清顺治四年丁亥,公元一六四七年
张三异三十九岁。
除夕,母亲涂氏办好酒菜对张三异说:“翁殡未封九原,属望殷矣。忧抑成疾,无以显亲,非孝也。”妻刘氏与张三异誓约:“孀姑在堂,甘旨不供,妾之罪也;来秋棘闱,不发奋以峥嵘头角,君之责焉。举酒酹地,不如誓者无相见。”张三异说:“当如誓。”
清顺治五年戊子,公元一六四八年
张三异四十岁。
正月初一,张三异进入专供读书的房间,房门反锁,房内不设床褥。风雨鸡鸣,专心苦读,咿唔不辍。刚满一个月,血症复发。母亲涂氏在窗前见状,怜惜落泪,意欲打开门锁,张三异跪请得止。数月中涕吐所及,四壁皆赤,而乡试中举的决心毫不动摇。
秋,张三异参加乡试,成绩优秀。本为第一名,因考官互让,被列入五魁之一。
清顺治六年己丑,公元一六四九年
张三异四十一岁。
春,张三异赴京考试,与舅弟刘九来同中进士。京城一些达官贵人耳闻张三异名声,没有不乐意与他交往的,都以文友相期许。张三异因惦念择地安葬父亲灵柩的事而回家,等待朝廷选用。
当时陕西、甘肃一带刚刚平定,清庭十分关注,因而特别从新进士中选择有才望者十三人,点名出任地方要职,任命张三异为陕西延长县令。
清顺治七年庚寅,公元一六五零年。
张三异四十二岁。
四月,张三异将家眷留在家乡,只身赴延长任。在延长任期达五年之久。
初到延长境内,野无行路,村无庐舍,县城无城,地尽荒芜,历年赋税积欠无法征收。询问前任县令的状况,得知都遭遇不测之祸,张三异的随从忧郁惶恐,请求张三异弃官而去。张三异说:“朝廷畀我以百里之任,劳来抚字,正在斯地,始见经济。”于是,自矢“视事宁简勿烦,宁宽毋急,宁损己以益人,罔拂百姓而从我欲”。招徕逃亡之民,安抚归家之众。张贴告示:此前积欠的赋税永不追缴。同时令侍从火速回汉阳老家卖田卖房、辗转借贷,筹资代为清缴往年积欠。从此,逃亡的百姓从四面八方赶回家乡,四野不再有荒芜的土地。朝廷监察官访知此情,奏闻皇上。皇帝有旨:“某急公好义,代民赔粮,着记录之。”
是年,遭遇旱灾,七个月未下雨,诸苗悉萎,无草不枯,归聚的百姓又将四散。张三异留之不得,于是应当地士民之请,在城隍庙残垣中设坛祈雨。焚香诵经,瞻礼维虔,仅四昼夜,霖雨沾足。不久,蝗蝻入境,张三异用特牲告庙,蝗蝻一个晚上全部飞遁。当年秋天,收成颇丰。
城隍庙居城西南,始建于唐,至明嘉靖庚申遭灾重建,明末兵寇交讧,城垣瓦解,庙遂破败。
是年,张三异在延长娶侧室、甘肃平凉府灵台县王氏。从此,王氏一直跟随张三异宦迹。王氏后生一女。先是,张三异赴延长任时,因母亲年事已高,不可远随,只能留在家乡,由刘氏照顾。刘氏对张三异说:“勤劳王事数千里外,中馈不可无人。周妹以两儿年幼,亦不能从,须选聘贤能以相代,庶治外治内一如家居时也。”
顺治八年辛卯,公元一六五一年
张三异四十三岁。
秋,张三异临时调入省城任乡试考官。所选考生,八人中举,都是一时名士,上级长官和同级僚属都称赞他慧眼识珠。
是年,张三异刊行《训俗俚言》二十二条,遍示乡井,引导百姓积极向善。
有一段时间,军队四集关中,需要大量粮草,征调命令接连不断,各县难以招架。张三异联给接济,报到报支,源源不缺,各宪争羡服之。
顺治九年壬辰,公元一六五二年。
张三异四十四岁。
自五月起,延长县再度遇旱灾,眼睁睁看着密云从上空飘过而不见雨滴。旱情比顺治七年还严重。张三异如前两年一样,虔诚祈祷五日,遂以甘霖应。
七月,张三异捐俸为倡,筹集资金在祈雨的地方开工修庙、塑像,改城隍庙为关圣祠。
是年,清世祖(顺治皇帝)直接照搬朱元璋的“圣谕六言”(孝顺父母,恭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 颁行八旗及各省,令五城各设公所,每月朔望举行乡约,宣讲圣谕。张三异编纂《圣谕详说》,逐条诠释,“字句不厌鄙俚,报应不拘古今”。每月初一、十五日,拣有齿德者,立为约长,精详宣讲。
冬,经上级考核,定张三异为“卓异”,其考语写道:“胸藏二酉(指富有学识。),才堪八面。招徕而群鸿来集,敷政则四野生春。变产赔粮,转输给饷。既催科抚字之兼施,更兴学明伦之有效。仁心实政,难以枚举。此一官者,所当卓异,以风励有位者也。”此时,上级官员认为张三异即将晋升台垣(都察院、六科的并称,为监官、谏官机构)官职。
顺治十年癸巳,公元一六五三年
张三异四十五岁。
八月,延长城隍庙竣工,约计费三百余金。张三异撰写《重修延长县城隍庙碑文》以纪其事。
在延长期间,张三异巧判悔婚案,使书生郑赋奇与民女宋宋这对有情人终成眷属。此事成为人们喜闻乐道的佳话,流传很广。
顺治十一年甲午,公元一六五四年
张三异四十六岁。
春,张三异升任河南南阳府同知。得到这个消息,上级官员纷纷为张三异鸣不平,认为大材小用。张三异却说:“宛与楚接壤,今得藉以迎养,吾愿遂矣。” 张三异卸任离开延长县的这一天,当地士民伤心护送,扶车而哭,数十里路不断人。
张三异到南阳上任后,将母亲涂氏接到署中供养,妻刘氏跟随侍候,留周氏在家乡主持家政。没过几个月,母亲为使张三异专心公务,以署中“不得饲养鸡、豚,且废织纫”而回到故乡。此后张三异调任福建邵武、浙江绍兴,无论如何恳求,母亲涂氏坚持长居故里。
八月,张三异侧室王氏生女。
秋季,张三异被调到省城任乡试考官,所选考生,八人中举,其中一人名列榜首,另外登上副榜的还有六人。巡抚一边鼓掌一边说:“法家名眼,果不虚矣。”不一会儿,又笑着对张三异说:“既知文章,当更试以政事。”此时,南阳知府病故,巡抚当面委任他代理知府。张三异竭力推辞,不肯答应。
刚回到南阳,南汝光兵备道被召赴京,监察官员也缺任,代理南阳知府、兼护南汝光兵备道、代理南阳推官的官书一个接一个送到,瞬息间张三异接到三方官印。刑事、钱粮、赋税、会计等等公文纷至沓来,堆满书案。张三异从不用刑名、钱谷幕僚,一切工作,都是亲自动手处理,游刃有余。巡抚暗中派人观察,凡张三异兴办、沿革的事项,案件的审理,事无巨细,每日都要详细报告。三个月之后,对于张三异处理公务果决明敏、公务之外淡泊宁静的情况了解得一清二楚。巡抚对河南行政、司法长官说:张三异“真能吏,尤良吏也,他日当不愧一代名臣。”同时上疏向皇帝举荐。
名将靖逆侯张勇督师北旋,路经南阳。张三异上书请求张勇的军队在离城三十里外驻营,张勇果真按他的要求去做。张三异出城迎谒,靖逆侯厉声说道:“蒙太守钧票,某谨饬士马毋入城,但所需夫草具否?”张三异答道:“已支给矣。”靖逆侯又道:“尚有需用某某物若干数,烦即应毋误,误则不克前。”张三异辩解道:“有檄而误,是慢军需也。所需各物无难猝办,今但无将军之檄,民将谓守太多事。然将军为天子安民者,昨闻大师将欲入城,妇子奔窜。某体将军意,传谕阖城,谓将军爱百姓,已有示驻城外。欢声震地,今持香顶礼者遍四野。倘以需用之物骚动闾阎,民将谓将军非爱百姓者也,是将以不入城之故难太守以扰我民,损名孰甚焉?”听完此话,靖逆侯一跃而起,握住张三异的手说:“某闻公名久。昨见来文,知公爱民切,今幸识面,故作此难语以试。公真英雄也。”说罢,携手再拜。落座后,谈起各自的家世,清叙谱牒。按字派算,竟是平辈兄弟。靖逆侯又拜,把张三异当作兄弟。回到驻地,靖逆侯告诫士卒:“此吾伯母所居里也。”将张三异所提供的粮草全部退回,然后单人匹马到张三异母亲的住所请安。
清顺治十二年乙未,公元一六五五年
张三异四十七岁。
秋,张三异兼理南阳府推官,首先苏理了南阳府所辖十三个县的十件重大积案件。案件一到,立即审讯,口问手录,当堂写出判词,随从记录的官吏常常跟不上他的工作节奏。一天,总督将一件十余年未决的盗案押令张三异马上审讯定案。张三异一经审讯,就知道是错案,马上为之平反。总督激动地说:“刑官尽若此,何至羁禁无辜动至数十年?”随后传令河南各府将数十件大案全部押解到南阳府。张三异通过审理,一边宣判,一边释放误押的囚犯,前前后后平反冤假错案、拯救无辜,不下数百人。朝廷钦差到河南巡察刑案,上级长官总是要张三异陪同。凡大狱疑案,没有不经张三异剖决的,因此有“片言折狱”之名。河南总督和朝廷巡察官员都向上推荐张三异。
当时河南名人彭禹峰将张三异所撰写的审判辞汇编为《雪史》一书,并在序言中说:“是书也,活人者也。广之宇内,以活豫者活天下,唐虞三代之治也。”随后刊印发行。
彭禹峰:名而述,字子籛,号禹峰,河南南阳邓州人,生活于一六零五年至一六六五年。明崇祯十三年(一六四零年)进士,授阳曲县令。清顺治初年,任两湖提学佥事,守永州道,后为贵州巡抚。永州失守后,被罢官,归故里,饮酒赋诗,抒怀咏志。后得王铎推荐,初补衡州兵备道,任副使,升任贵州按察使、广西右布政使。后被举荐云南左布政使,辞谢不就,归乡专事著述。代表著作有《读史亭集》,其他有《南游文集》、《新史新志》等。
是年,张三异公余与同寅王亦安在府署东部的城墙边发现一座山刹,碑横碣仆,残破不堪。经考证,知道是医圣张仲景祠,唏嘘不已。于是捐俸倡修,落成之后,又撰写了《募建张医圣祠序》勒于石上。后来《南阳府志·艺文志》收录了该文。
是年考核,张三异再次被定为“卓异”。这一时期,张三异受到的赏识和重用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清顺治十三年丙戌,公元一六五六年
张三异四十八岁。
南汝光兵备道楼某到达南阳,辖区拐河一带强盗聚集,占山为王。楼某十分担心,向张三异问计。张三异说:“是宜剿抚兼施也。某请为前锋,擒巨魁以靖余党。”楼某大喜,被张三异的谋略和勇气所鼓舞,依计而行。张三异为前锋,楼某殿后,两人约定秘密会师的时间。张三异带领数十人昼夜兼行,先期赶到裕州,稍事休息,突然在夜晚四鼓衔枚直奔贼人驻地。这天夜晚,贼众打家劫舍、掠掳妇女后,回山寨酒醉熟睡。张三异身先士卒,砍栅破寨,冲锋陷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首先将贼首庾从受拿下。这时,群贼醒悟,刀羽箭交加。张三异左臂中了一箭,但毫不退让,继续战斗。天色渐亮,楼某带领的人马赶到,两面夹击,尽歼余党。从起兵到胜利会师,前后仅二十二天。张三异给那些胁从的人一条生路,全部让他们回乡务农。楼某向总督报告了张三异的功劳。总督专门上疏向皇帝报功,其中写有“以白面书生而践戎马之场,戮力剿抚,智勇兼备”等词句。皇帝下旨:“优叙。”
南阳府所辖的唐县有一个名叫谢万程的书生,家境贫寒,卖妻葬父,由此引起一场官司。张三异判明后,捐出俸金二十二两,让夫妻团聚。对此,先是豫中人士争相传诵,而后,国内名公卿闻知其事,用序、纪、歌、赞、传奇等不同体裁予以记录,使此事与陕西延长郑赋奇与宋宋的事一样并传不朽。《清史稿》中也详细记载了此事。
清顺治十四年丁酉,公元一六五七年
张三异四十九岁。
是年,陕西查出钱粮款项有误差,涉及官员一百零四人,经吏部商议决定,一百零四人全部削职。延长县仅差六两四钱白银,微不足道,但张三异未能幸免。离开南阳之日,当地民众如失考妣,拉住张三异所乘之车哭泣、挽留。他们请求道:“请大人稍稍等几天,我们到省城向总督、更到京城向皇帝请求,一定能留住大人。”无论怎么鼓励安慰他们,他们就是攀车不舍,张三异只得答应留下,等民众散去,快速驱车上路回乡。
回乡后,张三异说:“吾碌碌宦海,心血欲枯。今得投闲以尽子职,是天怜我也。”不到几个月时间,陕西钱粮款项核查清楚,张三异很快得到免于处分的圣旨。
自是年起,张三异侍奉母亲约五年,深得母亲欢心,好像回到孩提时代,没有一点出山为官的想法。
清顺治十五年戊戌,公元一六五八年
张三异五十岁。赋闲在家。
张三异侧室王氏生女。
清顺治十六年己亥,公元一六五九年
张三异五十一岁。赋闲在家。
清顺治十七年庚子,公元一六六零年
张三异五十二岁。
张三异在汉阳蔡甸西南十里的崔家铺寻找到一块风水好的坟地,迁葬父亲的灵柩。
清顺治十八年辛丑,公元一六六一年
张三异五十一岁。赋闲在家。
清康熙元年壬寅,公元一六六二年
张三异五十四岁。
春,张三异接到补任福建邵武府丞的命令,呜咽着推辞,不肯就任。母亲坚决不同意。张三异只得请将母亲接到官署奉养,母亲曰:“鄱阳阻深,杉关险阻,吾不乐往。儿第‘做好官,不爱钱’,仍体‘活人’父训,则事君即事亲也。”于是,张三异仓促赴任。
起初,拜见主要长官,被问到履历。张三异说:“自南阳补任。”长官们惊奇地说:“非河南所称‘片言折狱’者乎?”于是,百万军需、各大案都一个接一个地汇集起来交由张三异办理、审讯。
八月,张三异负责光泽县土地清丈。
清康熙二年癸卯,公元一六六三年
张三异五十五岁。
邵武府东部大江中有一座桥,横跨大江,长数百丈,旧名长桥,又名虹桥,它是进入福建的主要通道。但是该桥损毁了很久,无人修复。直到前任原公经营修复,仅完成十分之一工程便离任。张三异到任后,毅然倡议重修,并带头捐赀。总共筹资万余金,兴工修筑,前后五年方竣工,统称长虹桥。该桥采用房桥形式,建房一百四十间,除了交通的作用之外,还可以遮蔽日晒雨淋,无论是远方的客人还是附近的居民都能受益。张三异有《重建邵武府长虹桥碑记》及《长虹桥》诗记其事。张三异离任后,当地民众倚山附桥建了一座祠堂,用以怀念张三异。后经甲寅之变(康熙十三年福建耿精忠起兵反清),福建一带发生重大动乱,战火纷飞,所过之处,房舍津梁,化为灰烬,独有长虹桥完好无损。
是年,因福建总督、巡抚对张三异的了解和信任,命他兼署福州司李。履职七个月期间,张三异对于案件的审理、判决与代理河南南阳司李时一样,挽救了无数生命。那些平反冤假错案并得到上级批准、救助的案例,全部汇集在《雪史续编》一书中。当时,府衙中发生两只母猫互相哺乳猫仔的奇事,看见的人都说:“此祥刑之应也,和气感召故致斯征。”于是学士大夫者为此创作了《义猫传》,接下来用诗歌纪事者又不计其数。张三异为此撰写了《义猫序》。
张三异任福建武场乡试分考官,所选考生,十五人中举,盛极一时。
是年秋,张三异再次奉命清丈土地,巡视西郊,顺便登狮子崖禅院。应住持僧要求撰写了《狮子崖正觉禅师行实碑记》。
是年,张三异赴京朝拜皇帝。
是年,张三异撰《募修通泰桥题辞》,以助修昭武南郊的通泰桥。
清康熙三年甲辰,公元一六六四年前后
张三异五十六岁左右。
张三异娶庶房福建侯官县(侯官县隶属福州府)林氏,即罗田县知县林肩庵之妹。
清康熙四年乙巳,公元一六六五年
张三异五十七岁。
秋,张三异任福建文科乡试分场考官,所选考生,七人中举,其知人识才的声誉与他在陕西、河南时一样。
朝廷制定新条例考核各级官员,以贤否列等第。对张三异的考核结果是:居一等、列上考。
是年,张三异进京,得到清圣祖玄烨(康熙皇帝)接见。在京城期间,拜访了孝感籍同乡、户部侍郎严正矩,他们之间的交往从此开始。
清康熙五年丙午,公元一六六六年
张三异五十八岁。
五月,庶室林氏在邵武府官邸生下张三异的第三个儿子张叔珽。张叔珽后官至徽州府同知。
是年,张三异长子张伯琮参加湖北乡试中举。
清康熙六年丁未,一六六七年
张三异五十九岁。
春,张三异长子张伯琮赴京考试,绕道福建邵武府省亲,目睹了父亲治绩:“见如市在门,如水在心。凡子已鬻者赎之,妻已离者合之,学宫已圯者修之,胜迹已颓者,垣墉而丹雘之,迁海之流民过者,授衣授室以安辑之。”不禁喟然叹息:“郡佐闲曹若此,当在鄜延、宛南时,不知何如恫瘝,何如设施!”
十二月初八日,张三异庶房、三子张叔珽生母林氏去世,年仅二十二岁。张三异托付侧室王氏抚养张叔珽。
是年冬,狮子崖禅院遭火灾,筹资重建,张三异为之撰写了《重建狮子崖序》。
是年,邵武名胜古迹八角楼重修竣工,张三异为之作《重建八角楼序》。
清康熙七年戊申,公元一六六八年
张三异六十岁。
春,张三异俸禄增加到二千石,升任浙江绍兴府知府。但因故遮留在邵武,数月不能出,直到尚书赵君邻带领部属至邵武,才令张三异离开邵武而赴绍兴府任。赵君邻曾对曹秋岳说:“让其为长吏者,盖历官之廉。”
赵君邻:名廷臣,字君邻,汉军镶黄旗人。顺治二年,以贡生为知县,后又出任湖南兵备道,官至闽浙总督,加兵部尚书、太子少保。康熙八年卒于任,谥号清献。
春,张三异旧友方孝标至邵武,适遇邵武府知府汪及众僚为张三异饯行,遂撰《送张禹木之官绍兴序》。在邵武期间,方孝标还为张三异新书《雪史续集》、《痴龙文集》作序。其《送张禹木之官绍兴序》全文如下:
余与汉阳张子禹木之同座主也,在己丑之春,而其交实在戊子之冬。是时公车载道,四方群至者千数,而张子若独以余为殊焉者。余亦殊张子,以为盖公辅器,非仅郡邑材也。后余读书中秘,张子筮令鄜延,虽相去三千余里,而张子治延之政,时彻于京师。一时股肱大臣皆虚台谏以俟其入。会以新令佐郡南阳,而南阳之政亦如延。一时股肱大臣又欲付以藩臬之任,交游咸望之。而乃以微故解组,久之得白,意迁官矣。而仍以丞佐樵,不知治樵者与南阳何如也。
今年春,余过樵,入境方百里,见樵之民耕于野,渔于川,熙熙然乐已。或悄然忧,问之,曰:“樵,固文献地,而苦兵燹久,得皋城汪公来守,又得张公为之佐,始若更生,有子弟田畴之乐。然则吾樵民之乐,二公赐也。今张公已擢守绍兴,将舍吾樵民去,是以忧也。”入城,见樵之士大夫歌于衢,哦于塾者,其言亦如民。及见汪子与一时同官诸君子,其言又皆如民与士大夫。余于是嘉张子曰:“美哉,子何以得此于樵川哉?”张子曰:“子毋美吾樵川之既往,当勖吾以绍兴之方来。”余曰:“以子之才,历试无不可。当无不可,何勖诸?”张子曰:“吾佐樵六年,有为之倡者,获无过。今之绍兴,当自为矣。吾闻丞易而守难。吾历试虽难犹易,而绍兴尤难。”
余曰:“守绍兴虽难,曾何难子哉?余闻子为丞,尝挕守矣,且挕司道六篆矣。为丞而以守之力充之,丞无隳政。为守而以丞之心御之,则守无亢行也。绍兴当山海之吭,天子宿重兵其地,皇华之臣与輶轩之士络绎无虚日,固繁矣。其士之豪者类挟刀笔走天下,而愚者供赋敛之不暇,固敝矣。征调烦多,帑藏空匮,固俭矣。然敝孰如延乎,繁孰如南阳乎,俭孰如樵乎?子能以起延者起其敝,以剸南阳者剸其烦,以安樵者安其俭。余将见绍兴之易而不见绍兴之难矣。天子与股肱大臣皆素知子,政成,必有拔而致之大任者。倘余异日过绍兴之野,见其民与士大夫与同官之不忍子之拔大任而去者亦如今日,而余不益得矜知友之明于二十余年前之公车上哉?”张子曰:“美友而以勖终,古谊也。敢不佩诸?”汪子与诸君子咸曰:“是可以为张公饯矣。”遂书而送之云。
夏五月,樵川县令张风英汇集张三异在邵武府期间之文章若干篇编印成书。
夏,邵武府署东别业有一株石榴当年又实八子,张三异有诗记之,以示对府学科考的良好祝愿。诗云:“冰署相看岁七周,年年红雪绽枝头。曙光远漾华如滴,晚照斜侵锦欲浮。白马曾经先荐瑞,晶房忽尔又成秋。人间祯应无多见,谁识仙缘已二筹。
十月,张三异长孙张天训(张伯琮长子)出生。后张天训为贡生,官至广西象州、横州知州。娶顺治辛丑进士、翰林院侍读、咸宁郑之谌女)。
清康熙八年己酉,公元一六六九年
张三异六十一岁。
秋,浙江举行乡试,总督刘兆麒、巡抚范承谟破例委任张三异为二房监试官。以知府任监试之职在当时是绝无仅有,可见刘、范对张三异的信任。
刘兆麒,字瑞图,顺天府宝坻县人。康熙九年,任浙江总督。康熙十三年三藩乱起,授直隶援剿提督。次年改江南崇明水师提督。
范承谟,字觐公,奉天人。进士出身,康熙七年任浙江巡抚。康熙十年(一六七一年),因疾请辞,不许。康熙十一年十月,被提拔为福建总督,请辞不许。十二年病情稍有好转,即赴福建任。三藩之乱中以身殉职。被追赠兵部尚书、太子少保,谥忠贞。承谟工书法、诗文。有《范忠贞公文集》行世。
清康熙九年庚戌,一六七零年
张三异六十二岁。
五月,文坛名流曹秋岳暂留杭州,得学士方孝标所撰《纪闻》一篇,记张三异在陕西延长县令任内事,大为感动,拟古乐府作《宋宋当焦仲卿妻》,孙孝则为之作序。其时,词坛高手袁箨庵亦游杭州禹穴,受曹秋岳鼓动,就宋宋事谱写了《合浦珠》传奇。
曹秋岳:名溶,字洁躬,号秋岳,浙江秀水人。晚年筑室于范蠡湖,自号锄菜翁。明崇祯十年进士,官监察御史。入清,官至户部侍郎,出爲广东布政使。几经沉浮后,三征不起。少时即有诗名,及长,风格日进,气体自然,意匠深稳,与龚鼎孳齐名,时称“龚曹”。亦工词。主诗坛四十年,士人归之,如水赴壑。著《崇祯五十宰相传》、《静惕堂诗集》、《学海类编》、《续献徵录》等。
方孝标,初名玄成,号楼冈,顺治六年(一六四九年)进士,曾任左中允、弘文院编修、侍读学士。十四年(一六五七年)以南闱科场案被流徙至塞外,十八年赎归后留淮、扬五年。康熙九年(一六七零年)游滇黔。十二年归后写成《滇黔纪闻》。
孙孝则:江苏高邮人,佛门居士。
袁箨庵:名于令,字令昭,号箨庵,江南吴县人,明末为生员。入清官至荆州太守,十余年未有升迁。因触怒监司免官。年逾七十,尚勉为少年态。晚年,寓居会稽。工曲,有杂剧、传奇、通俗小说传世。
张三异孙张坦含(张仲璜长子)出生。后张坦含为贡生,官至罗田教谕。娶崇祯辛未进士、工部侍郎、孝感程正揆之女。
清康熙十年辛亥,公元一六七一年
张三异六十三岁。
夏,张三异在簿书案牍之暇,得天翁《晰疑集》,为之题词。
绍兴人文荟萃,张三异如鱼得水。他经常到府学授课,当面批阅生童习作。凡经他指导的生员,都先后取得成就,登科及第者接踵而至。他抽出时间与当地贤士大夫交往,或是咨询地方治理之策,探讨学术疑难问题,或是诗文唱酬,书画往来,或是登临当地名胜,啸傲于千岩万壑间,吟咏诙谐,无所不畅,人称"文雅太守”。但是于公于私,泾渭分明,因而亲之者蔼如春日,望之者凛若冰霜。
秋,张三异召集荐绅士庶,商讨修志事宜,并命绍兴所辖诸暨、会稽、山阴、嵊县、上虞、新昌、萧山、余姚等县都着手修纂县志,同时着手编修《绍兴府志》。张三异亲自撰写志文《虞河朱公祠记》。
张三异任绍兴知府四年多,对待平民百姓宽厚,要求府县僚属严格,无弊不剔,有害必除。对于有关地方安定发展的事,一定要向上方陈述利害,辩明可否,哪怕是触怒上官也不顾忌;对于一些混淆是非、破坏公正的事,一定要破除情面,追究原委,哪怕是招致地方豪强怨恨也不后退,果毅担当,一行其是。劝农崇俭,赋税得到清理;发伏摘奸,罪犯得到惩治。当时浙江一带民间存在一些恶习,如纠缠诉讼、借命图赖、典妻鬻子、潮银乱真等,张三异制定规矩,明令禁止,有违反者,严惩不贷。数年间民风大正,庭无奸猾,市无游女。因此,在绍兴知府任内,张三异受到“加二级”的奖赏,奉有“不论俸满即升”之旨。
张三异令三子张叔珽出就外傅。张叔珽聪颖异常,张三异对其寄予厚望。
清康熙十一年壬子,公元一六七二年
张三异六十四岁。
张三异督令开掘绍兴三江闸外引河,开三江闸外引河人工疏浚之先例。因上年涨沙,该河道淤滞。
张三异主持编修的《绍兴府志》竣工。夏至日,为之撰写序言。该志为清际绍兴府首修府志。此后,康熙二十二年(一六八三年)王之宾重修府志时,悉仍张三异主修本体例、卷次,甚至在内容上都很少更动。
是年,正当吏部推选列名学使之际,当地豪右者某唯恐张三异即将升迁,乃将张三异奉命临县督征公粮之事诬蔑为“下县私征”,在京城大肆造谣。先是,张三异到绍兴前,豪右者某葬王姓祖茔地,结讼三年。张三异初蒞任,该豪右害怕张三异追究,暗中与某同乡许赂张三异五千金。张三异笑曰:“禹木上有君亲,下有子孙,顾肯昧理丧心而惟利是贪耶?”乃亲踏其坟山,见有宋状元王佐墓之碑,证据确凿,真相大白。张三异曰:“盗葬他人祖冢为不法,况先贤墓乎?”乃限令该豪右迁葬,恢复原貌。后修《绍兴府志》,又在志文“王状元墓”下载入断迁修复一节。该豪右衔怨遂深,不断寻找张三异短处,历四年而无隙可乘。面对造谣中伤,张三异坦然曰:“吾方寸中有天,何足介意。”
是年,张三异侧室王氏女及笄(女子十五岁),招明崇祯元年进士、太仆寺卿李若愚之孙李昌禊为婿于家。
清康熙十二年癸丑,公元一六七三年
张三异六十五岁。
孟春,张三异应邻村巨龙岗副榜刘念澴之请,为其父作传,题为《承德郎刘公朝阙传》。
是年,浙江巡抚范承谟升任福建总督,新任巡抚出田逢吉自燕北,为谣言所惑,停张三异之职。绍兴人士匍匐号呼,向一些主管官员诉说事实真相,街道上人群聚集,愤愤不平。更有人在府城为张三异塑像,修建义爱祠。巡抚田逢吉亲眼目睹这些状况,又遍访舆论,后悔不已。每与僚属谈及此事,必引咎曰:“吾出邸时误听谤言以至此也。”随后,张三异的冤屈得到昭雪。
田逢吉,字凝只,山西省泽州府高平县人,顺治十二年进士,康熙十年,任日经筵讲官户部左侍郎。康熙十一年,任浙江巡抚,加兵部侍郎衔。
冬,张三异被免去绍兴知府职务后,旅寓杭州西湖,胸襟洒落,全无怨尤之意,常遨游于灵隐、天竺间,娱情山水,寄意吟哦。
清康熙十三年甲寅,公元一六七四年
张三异六十六岁。
五月,张三异在杭州西泠客舍撰《<廿一史弹词注>题辞》。张三异素爱明代杨慎《廿一史弹词》,视之为读史津梁,日手弹词一编,咏歌不辍。又以该弹词缺明代部分,因综合明代二祖十四宗三百年事,撮要敷陈,续著《明纪弹词》。其时,次子张仲璜随侍身边,张三异吩咐张仲璜说:“杨先生放废滇南,时其胸中抑郁,一往忠君爱国之心,无可寄,寄之歌词。一弹再鼓,隐寓夫劝惩来世、扶正人心之旨。予并续明词,俾无缺漏。惟是词意檃括,恐读者按词忘事,其于劝惩之旨,终觉展卷茫然。汝其综此两书,详注而急梓之,以公同好,可耳。”张仲璜奉命,历寒暑而注几成。次年回乡后,又数易其稿,请其父订正。后因张仲璜忙于琐务,在张三异去世前未能付印。
张三异被诬陷的事平反后。福建总督了解张三异昔日在福建任职时的政绩,打算特疏重新委以重任。张三异答曰:“吾母年九十二矣,今幸离陷井,归侍吾母余年,吾愿足矣,尚复涉宦海狂澜耶?”于是,急匆匆雇船踏上归途。
清康熙十四年乙卯,公元一六七五年
张三异六十七岁。
正月初八,张三异母亲涂氏去世。张三异归舟泊唐栖时惊闻讣告,哀号触地、堕水,痛不欲生,次子张仲璜掖抱不得,好不容易扶起,又呕血不止。火速赶回家乡,料理丧事,守候在庐墓前悲号。此后服丧达六年之久。
冬,张三异有诗《往白云山作》云:“凛冽风霜扑面寒,流离烽火隔征鞍。鞭箠载得愁如许,满目烟雨拭泪看。”其国事家愁不能释怀。
清康熙十五年丙辰,公元一六七六年
张三异六十八岁。
九月十七日,张三异妻周氏卒,寿六十。
是年,张三异亲家、饶南九道副使、江西按察使江念鞠卒于任,张三异赴浔阳悼念。同时参与悼念的有李卓人、瞿谷文、金子云等。张三异有诗为记。
是年,张三异长子张伯琮被授内阁中书、候补主事。
清康熙十六年丁巳,公元一六七七年
张三异六十九岁。
是年,张三异令其三子张叔珽师从高文宗读书。张叔珽归,张三异对王氏说:“此子今有寸进,皆尔力也。”其时,张叔珽十二岁。
张三异诗文名闻海内,时人往往将他与同属湖北的同科状元刘子壮、榜眼熊伯龙相提并论。去职还乡后,一天则喜欢同青少年时期的朋友以及地方名宿聚会,弄月嘲风,谈今论古,娓娓竟日;晚上则沉湎于书画。
清康熙十七年戊午,公元一六七八年
张三异七十岁。
张三异孙张坦麟(张仲璜三子)出生。张坦麟后为康熙辛卯举人,官至江苏、山东布政使司署江苏、江西巡抚,授内阁学士,任仓场总督兼户部侍郎。娶顺治己亥进士桐城知县孝感胡必显女。
清康熙十八年己未,公元一六七九年
张三异七十一岁。
张三异之孙张坦含与工部侍郎孝感严正矩外孙女定亲;孙张坦宏(张仲璜次子,庠生)与严正矩孙女定亲。
清康熙十九年庚申,公元一六八零年
张三异七十二岁。
张三异有《次毛子霞<七十今朝是>十首》。毛子霞名会建,字子霞,别名客仙,江苏武进人,生于明万历三十九年(一六一一年),明末清初名士,曾任乐昌令。清顺治初年避战乱流寓岭海,后由黔入鄂,侨居江夏。因喜好晴川、黄鹤之名胜,晚年定居汉阳晴川。工文善诗,尤精书法。张三异常与之诗酒唱和。
是年闰中秋,张三异与毗陵(今江苏省常州市)人蒋玉函、孝感明经高鸯(字处厚)、沔阳游士凤(云子)、华容严首升(平子)、武进毛会建(子霞)等九位老人会于黄鹤楼。在此前后,九老以类似于诗社的形式频繁活动,产生较大影响。张三异有诗云:“玉镜悬空塔影凉,恰逢德曜聚江湘。人争仙子衣冠古,酒并辛家薜荔香。大雅唱酬追汉晋,耆英笑傲迈齐梁。今朝且尽团圞乐,竟夜方知老益狂。”
清康熙二十年辛酉,公元一六八一年
张三异七十三岁。
六月,张三异长子张伯琮被改授江西建昌府同知,张三异妻刘氏随任就养。十月,张伯琮临时代理吉安府知府。
是年,张三异有诗《次方伯徐子星同年韵》、《复次方伯徐子星同年》。徐子星:名惺,字子星,顺治进士。康熙十二年以参政分守武昌道,康熙十九年分巡下江防兵备道,二十年(一六八一年)任湖北布政使。晚年去职后,徐在黄鹄山(今名蛇山)高观山之阳构小园,时时招诸名流饮酒赋诗。康熙壬戌(一六八二年)秋,稍加展扩,增置亭台竹树,移居其间,名曰“东山小隐”。东山小隐与张三异在大别山(今称龟山)之麓修筑的来青园隔江相望。张、徐二人“迭相往来,互为主客。坐必饮,饮必吟,吟罢必出其未见之题咏以称快叫绝。于时兴酣耳热,睡龙惊起,锦袍夺碎,两人方夸老子之兴不浅。而少嗣君方客世兄(指张三异三子张叔珽)者,继以掌丝纶之手腕,往往出制胜之偏裨,敲金奏雅,鼓吹其间……”(徐惺《来青园诗集》序)
清康熙二十一年壬戌,公元一六八二年
张三异七十四岁。
张三异三子张叔珽迎娶江兰,即顺治戊戌进士、江西饶九道、汉阳江殷道次女。时张叔珽十七岁。新婚三日后,即受其父张三异及其养母王氏命,就外傅读书。
九月,张三异长子张伯琮代理南丰县事,张三异妻刘氏整装归柏泉。临行对张伯琮说:“汝清慎,不愧父风,吾心慰矣。”
清康熙二十二年癸亥,公元一六八三年
张三异七十五岁。
五月,张三异孙张坦让(张伯琮次子)出生。张坦让后为康熙五十二年(一七一三年)举人,官至汾州府知府。娶刑部广西司郎中监利易言翼女。
十一月张三异孙张坦议(张伯琮三子)出生。张坦议后为太学生,官至陕西甘州知府,甘山兵备道。娶顺治戊戌进士顺天府尹陈肇昌女。
是年,张三异与妻刘氏将往日所置之产平分给三个儿子,各立门户。时三子张叔珽年未及壮,张三异谓之曰:“婚后当另立门户,尔母谓新妇能持家政,吾亦欲小试尔能。”
是年,张三异孙张坦骢(张仲璜四子)出生。张坦骢后为康熙五十九年(一七二零年)副榜,官至和州直隶州知州。娶顺治辛丑进士翰林院侍读咸宁郑之谌六女。
清康熙二十三年甲子,公元一六八四年
张三异七十六岁。
张三异令三子张叔珽与女婿李昌禊一起在别山书屋读书。
二月,张三异与旧友胡在恪、陈光龙欢聚郎官湖。张三异诗云:“到门不以凤为题,意气干霄李郭齐。宛洛人分音久隔,罗浮花发手重携。谈心惟爱东风软,拌醉相忘夕照低。只此团圞香社在,无庸买棹过前溪。”
胡在恪,字念蒿,江陵人,顺治乙未进士,官至江西驿盐道,署按察使。
陈光龙,字羲臣,湖北黄陂县人,顺治十六年进士。任南阳推官时,勘问刑狱,为狱中定死罪者七人平冤。改任广西平乐知县时,正值吴三桂叛乱,叛将孙延龄率兵逼平乐。他坚守孤城四十多天,怀印奔梧州请援兵。不久,被任为梧州府同知,叛乱平息后辞官归里。卒年七十九。著有《贞可斋集》。
四月,张三异长子张伯琮代理金溪县事。
七月五日,张三异妻刘氏去世,寿七十四。其先,次子张仲璜将父母迎养于柏泉山庄。刘氏去世后,张三异移居汉阳府城东(张三异在汉阳府城东部有私家庭院来青园。位于大别山(今称龟山)麓,南临大江,左有观音阁,右为汉阳府署),侧室王氏仍留居柏泉山庄。但不数日,张三异必返柏泉山庄,杯酒清言,盘桓半日即去。间有闲时,亦与儿媳江兰谈论诗词文章。
是年,张三异孙张坦熊(张仲璜五子)出生。张坦熊后为康熙辛卯举人,官至云南按察使。娶顺治乙未进士礼部尚书王泽弘之孙女。
清康熙二十四年乙丑,公元一六八五年
张三异七十七岁。
是年,张三异三子张叔珽长女出生,后适咸宁进士、翰林院侍读郑之谌三子、国学生郑都。
是年,张三异孙张天谟(张伯琮四子)出生。张天谟后为康熙癸巳举人,官至奉新知县。娶山西怀仁知县、阴本骘之女。
因张三异妻刘氏去世,自是年起,长子张伯琮回籍守制三年
清康熙二十五年丙寅,公元一六八六年
张三异七十八岁。
是年,张三异长子张伯琮居家守制。
清康熙二十六年丁卯,公元一六八七年
张三异七十九岁。
是年,张三异孙张坦快(张叔珽长子)出生。张坦快后为岁贡生,官光禄寺署正。娶康熙壬戌进士、内阁中书、孙皋女。
是年,张三异长子张伯琮居家守制。
是年前后,张三异遇当朝大学士张英之子张廷玉,时张廷玉年仅十六岁左右。张三异有诗《赠张子廷玉》:“丰度如君美,方今未易伦。快聆燕国训,喜见凤毛新。次第珂声骤,纵横书气振。储才需制锦,缥缈正离尘。”
清康熙二十七年戊辰,公元一六八八年
张三异八十岁。
五月,湖广督抚议罢兵裁饷,消息传出,标兵群情激愤。五月二十二日,标兵夏逢龙,在武昌聚众起事,自称总统兵马大元帅。巡抚柯永升投井死,布政使叶映榴自刎身亡,总兵许盛中箭败逃。夏逢龙率兵接连攻占嘉鱼、咸宁、武昌、蒲圻、汉阳诸县。六月初三日,康熙帝派兵征讨。七月初二日,夏逢龙部在应城一带被清军重创,退往德安。七月十五日又大败。十八日,清军收复汉阳,夏逢龙逃至黄州府。二十日,夏部黄州总兵献城降清,夏逢龙被擒,磔斩军前。
其间,张三异由其第三子张叔珽侍奉,先由汉阳府城退避柏泉故里,张叔珽有诗《梅坞行》记其事。转避孝感雨山,张叔珽令妻江兰留雨山侍奉养母王氏,自己则侍奉张三异再转避南河等地。虽在乱离中,张三异仍携带书稿、书画数卷以随。在避难地,见到急忙从京城赶回的长子张伯琮。张三异谓之曰:“小丑即殄灭矣,汝匍匐归来,岂以我老为虑耶?”避难期间,张三异沿途吟哦感慨,著有《江城纪事》一集,有诗《避地南河》、《避地南河立秋日坐月分韵》、《避地南河过团山甚险,忽风恬,迅过,喜而作此》、《奉旨合剿志喜》、《还里,值蔡沟水涸胶舟,夜半湖涨,牵舟坦行,口占记之》、《挽叶忠烈公》等。
雨山:光绪《孝感县志》记载:“雨山:九嵕山之尽也,俗传祷之雨降。是山如尖牛,望之翠色逾于诸山。尽于磨陂。”
南河:以“南河”为名者甚多,由张三异诗意观之,似在湖北襄阳。其南源于神农架阳日湾的粉清河,北源于武当山的马拦河,流经保康县珠藏洞汇流南河,由东庄峪入谷城县境,经县城至格垒嘴入汉江。
张叔珽诗《梅坞行》时裁兵背义,予避地柏泉故里:“梅坞别去十余秋,梅树轮囷老更幽。五月阴风冷毛发,令人黯淡添新愁。忆昔吴濞作祟时,予来奔窜兹栖迟。逐队儿童兢折取,凭栏犹忆髻如椎。讵识尘鞅多蹇步,重来又为妖雾聚。突出围城间道行,奉亲杖屦此间住。亲年八十鬓蓬松,书签药裹老云踪。江干炮火轰如雷,堕我几行清泪红。君不见,白云黄鹤簇蜂螘,倒卷珠帘杀气紫。又不见,急管繁弦歌舞地,烟硝鬼啸无行李……”
战乱平息回家,张三异马上催促张伯琮、张仲璜并辔赴京候选。张伯琮、张仲璜哽咽着请求留住家中侍养老人。张三异厉色道:“吾虽老犹健,且善饭,年八十尚未杖,汝辈何忧?珽儿攻举子业即扃关,吾以孙坦广引侍膝下娱吾老,孙即子也,承欢岂患无人乎?速各佐一郡以慰吾望,何恋恋为也?”临行,张三异告诫他们:“移孝作忠,汝辈闻之已熟。第守祖父母清白忠厚、不爱钱、做好官之训,尤以活人为念。宜缄默,毋自矜侈。宜省刑,毋多事以扰民。见才则必遭忌,无过者即为功。惟谦惟和,以宽以恕。此则尔父所拳拳者耳。间关道远,不必时遣价以靡资斧,常通信慰我可矣。”
是年,任湖北巡抚不久的杨素蕴,登门拜访张三异。顺治八年,杨素蕴与张三异同为陕西乡试考官,相处融洽。
张三异第三子张叔珽在《寿大中丞杨退庵先生序》中记叙:“(公)……移节湖北,伊时楚乱甫戢,酷旱已久,公至霖雨随车。人咸谓祸乱之作所以开我公也。迨岁除,反侧余类犹不自安,讹言蜂起,人人股慄。公令民间张灯,元夕弛禁金吾(金吾:借指动用武官的治安巡查。本义为京城掌管治安的武官),以示开诚。而远近居民欢声震地,始得安堵如故。于是廉以率属,慎以箴官,宽厚仁恕,以轸恤残黎。不数月而楚以大治……公昔鸿渐(鸿渐:谓鸿鹄飞翔从低到高,循序渐进。)秦闱,时家大人适忝闱员,与公款惬,匪朝伊夕。今者景星莅楚,念旧缠绵,不以家大人老废疏礼,而枉驾来临,德音时布,厶得讬身广厦,时候门墙焉……”
杨素蕴:字筠湄,一字退庵,陕西宜君人。顺治九年(一六五二年)进士。授御史,亢直敢言,以疏劾吴三桂,坐降调,拂衣归,闭门不出者十年,后再起。康熙二十七年任湖北巡抚。康熙二十八年,刚满六十岁,因中暑病逝于任上。杨素蕴体察民情,解除民苦,有“杨青天”之誉。著有《见山楼诗文集》、《抚皖治略》、《抚楚治略》、《谷城水运纪略》、《西台奏议》、《京兆奏议》等,均四库总目,并传于世。
十月,张伯琮、张仲璜联辔赴京,张三异赋诗二首记其事,其一:“锋车北上喜晴乾,驴背无须怯晓寒。遥望前村深浅色,好将枫叶代花看。”其二:“远离膝下出河间,极目双含泪若潺。心逐儿行联辔远,阴晴无梦不燕山。”
是年,张三异由汉阳城退居柏泉,有《柏泉山房怀旧》:“退住柏泉里,方知行路难。秋风吹短鬓,旧雨湿长竿。有客非陈寔,无僧似懒残。十年离别梦,对此泪成丹。”
清康熙二十八年己巳,公元一六八九年。
张三异八十一岁。
正月,张三异长子张伯琮调任云南临安府同知。
三月,张三异赋诗遥寄其长子张伯琮。诗云:“何事偏宜酒,衔杯忆远天。幽思千万缕,离梦短长牵。风不吹忧去,花翻与爱缠。何如倒瓮醉,坦腹北窗眠。”又云:“何事偏宜山,嵯峨入望间。堂开人迹远,帘卷海云间。独坐情难遣,拈题泪更潸。同人偕杖履,指点看晴岚。”
秋,张三异次子张仲璜被选授广西梧州府同知。
秋日,张三异赋诗遥寄其次子张仲璜。诗云“自儿之出矣,缓步向阶前。拭泪迷花眼,摊书懒校研。荒城衔夕照,废井护残烟。赖有知心者,偕予上钓船。”又云“自儿之出矣,遥向洞庭滨。碧岫连红树,晴沙接绿蘋。乡书须早达,民瘼应时陈。尽职儿曹事,居官肯厌贫。”
是年除夕,张三异侧室、张叔珽的养母王氏谓张叔珽曰:“吾抚尔已长成,且得媳若此,又见尔生女生子,余他日亦可见尔生母于泉下矣,倘得以科名继父武,余心更快。”
清康熙二十九年庚午,公元一六九零年
张三异八十二岁。
正月初一,张叔珽叩贺父亲张三异,告诉他除夕母亲对自己说的一席话,请求外出读书。张三异喜曰:“母命当遵。若谓承欢无人,尔母有媳,吾有诸孙,无忧也。”人日(正月初七),张叔珽遂赴九峰山读书。
是年,张叔珽参加乡试,再次名落孙山,感到无言以对皓首双亲。不料张三异平时督责甚严,此时反而和颜悦色说:“是有命焉。近日进取多途,皆可乘时利见,何必呫呫科第哉。”其实这只是宽慰张叔珽的话,背地里,每于暇时,辄展阅张叔珽闱中七艺,掩卷太息,忽忽如有所失。王氏暗中告诫张叔珽:以后不要再与父亲讨论文章,恐触其忧。
康熙三十年辛未,公元一六九一年
张三异八十三岁。
王氏感觉到张三异身体每况愈下,私下谓张叔珽曰:“堂上大人须发渐衰,汝亲承提命来,一切已刊未刊诸书,皆诒谋书田也,尔当什袭之。”张叔珽闻言,暗自震惊,感到后怕,十分关切父亲的身体状况,每天早晚,必登堂请安。
六月二日,张三异呕血的旧病偶发,轻微咳嗽一二声便无大碍了。
六月三日晨,张叔珽请安,张三异谓之曰:“吾年八十有三,不为不寿,婚嫁都毕,目睹五代孙。琮、璜两儿守郡、佐郡不坠家声。尔虽未登仕籍,然文章政事亦足以继吾志,吾可以入无何有之乡矣。”说罢,捧起昔日编辑《莲花感应》等书籍,一一检视,又将自己所著的诗文杂集收入书套,摆上书架,打开自己收藏的一二卷最珍贵的书画,略一展玩。然后登山,闲坐来青书室中。眺黄鹄、晴川楼阁,望汉水、长江烟波,四顾落落,飘然有乘云驭鹤之致。将近中午,命仆人罾取塘鱼,与宾朋杂坐,笑谈忘倦。傍晚,叫人打水沐浴,洗毕起身穿好衣服,就像事先知道而安排好的一样。戌时,侍从以及儿辈还未省悟过来,张三异已端坐瞑目而逝,没有留下一句处理后事的话。
清光绪二十年《张氏三修宗谱》记载:张三异安葬于柏泉景德寺南首白虎山山下。墓前有祭地,祭地坡下为月塘,塘内有柏泉古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