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杏不凋春永在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450957407
本馆由[ 老顽童]创建于2024年01月31日

“使君怀抱海天宽”-季郁公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1-04-21 11:39:57      发布人: 派拉

“使君怀抱海天宽”-季郁公的故事

上世纪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作为汉阳柏泉三甲张氏家族族长的四老爷季郁公,辞官回汉后,除打理自己原本的生意外,社会公益事业和家乡族里事务,几乎占据了他的所有时间。自修缮位于老屋湾《张氏通祠》以来,一种湖区地域有限,阻碍了家族兴旺和发展。此紧迫感缠绕心头挥之不去。六百年来,从伏二公举族迁移至此,虽开枝散叶,但距人丁兴旺,似乎存在微妙的距离,是家族祠堂地处偏僻湖区,有碍慎终追远礼仪的施展,还是生存环境上的差异?总之,萌生家族外迁的想法,先得将《张氏通祠》搬迁到汉口双墩去,那里土壤肥沃地广人稀,前景不可估量。

禅心侠骨兼济天下的季郁公,如同在金沙、安丰时一样,特意将自己在双墩所购置的千亩土地中,挑选最好的二百亩旱地,作为家族祠堂用地。哪知,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皇权更迭时代变迁,不稳时局战事不断,外加生意上的突变,迁移之事,看来在短期内难于施展,眼看自己年事已高,在有生之年只怕难以实现,只有将这一夙愿留给儿孙……在临终时,他特将二百亩旱地划出来,登记注册时明文规定:由三个儿子(三房)共管,希望子孙后人帮忙实现自己一生的夙愿。下面着重讲讲川汉铁路和块土地的来龙去脉:

清朝末年张季郁(讳仁芬)应林绪生(妹妹的孙子)邀请,开始在汉口双墩购置土地,以便照顾生活拮据的林绪生。1904年1月,四川总督锡良奏准设立“官办川汉铁路公司”,开始筹划横贯四川东西连接湖北的川汉铁路,长女张焕文的夫婿邬**的叔父,是詹天佑的(翻译)秘书,在其建议,投资川汉铁路汉口段前途很大。张季郁先后在双墩购置几十块,共计一千多亩(大部分是荒湖之地)等时机开发。1917年,川汉铁路由美国设计北上行襄樊,取代詹天佑原定西行荆沙方案,投资希望再度落空。随着战乱、经济萧条、破产,双墩一千亩多的土地闲闲置至五十年代。

 川汉铁路是清末提出兴建的一条重要铁路线路。线路东起湖北广水(后改汉口埠),经宜昌府、夔州府(今奉节)、重庆府,西至四川成都府。连接湖北、四川两省,是贯通长江中上游地区的重要东西向铁路动脉。川汉铁路的建设历经了清末、民国、共和国三个时期,不过由于各种因素干扰,南京国民政府正式出台铁路“五年建设近期计划”,计划五年内在全国建成四大铁路网及其联络干线中,唯有今鄂川渝境内原“川汉铁路”线路段至今没能建成。川汉铁路也是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一条铁路。清末,该铁路引起了“四川保路运动②”,进而引发了“辛亥革命”,被称为因“一条铁路搞倒了一个王朝的工程”。

现从武汉档案馆,民国十九年(1930年)测量,二十二年(1933年)绘制“汉口市第三区第十四图地籍图”(地图附后)中显示,张季郁所购土地:22、38、39、40、41、42、44、66、72、114、157、201等十二快共计:156029汉方(1亩=66汉方)。(双墩所购置土地,涉及当年测量绘制第十三图、和邻近图纸。)按照五十年代初的土地改革,城市赎买、农村没收归公的政策,该土地就归赎买之列。奇怪的是,该土既没没收,又没有进行赎买,完全糊里糊涂地被人拿走了。当时“城乡联络处”在没办任何手续情况下,事后也没有任何政府机关留下片纸只字,七十年来泥牛入海杳无音信。是没收了?(即使不符合当时政策)也该给一个条子之类的裁定!是征收用了?那要给一定的经济补偿!自愿放弃?(哪怕被逼)也要履行一个手续!如承认我的合法权利,哪怕一小部分,也该有登记和发证!

本世纪初,家父世模公(张范民)给 中国国土资源部调查处理办一信,申请追索该土地的知情权。不久国土资源部责成相关部门回复;回复中有这样一段话:“土改时期的问题原则上不予考虑,如土地上有二、三十年代建筑 或明显的建筑标记提供,便于确定方位......”(该回复在善植处)。上面图籍,是武汉档案馆所收藏:汉口市第三区第十四图中张季郁所购买的土地。(图中有姓名和面积大小)

 辛亥年(1911年)季郁公从安丰归来,这时已临近辛亥革命。在两淮盐场管理过十几万人、搞过各种工农业建设的他,如王熙和诗中所说:“使君怀抱海天宽”。张季郁的胸襟眼界与任官前不一样了,回到家乡,他不再局限于守着几家商铺,而立即参加汉阳首富万揮伯主持的汉阳商会。万昭度(名揮伯)是光绪年武举,任过安徽候补道、汉口淮盐公所总管、湖北铁路协会副会长,和张家是世交。辛亥革命时,清军和革命军在汉阳发生激战。革命军光复汉阳后,万昭度和张季郁出面组织商团,维持汉阳社会秩序,补充了警力的不足,可说是民国时期最早的国民警政。商团还向革命军捐粮三千石。十月三十日清军猛攻汉口,革命军政府紧急招募兵力支援,在汉阳依靠的是万昭度、张季郁组织的商团。此外,万昭度、李柴云、张季郁、韦应南、刘歆生、刘子敬、宋炜臣等三十二人联名发起《国民劝捐书》,当天捐款十一万五千大洋。他开有药店,又参与了成立红十字会。这些在《汉阳区志》、《武昌起义首创国民警政》均有记载。

 1912年二月满清朝廷宣布退位,中国结束几千年的帝制、迎来了新的曙光。汉口在武汉三镇中,本来发展得最晚,但在租界的影响下成为经济的龙头。聪慧的柏泉人刘歆生,依靠国际资本,1901年在汉口成立填土公司,用推土机和轻轨,将江汉路至华清街洼地填平,1905年刘又收购湖淌地二万余亩。这时,汉口江汉路到华清街一带已经建设得颇具规模了。晚清时期,武汉地区的洋务运动主要集中在汉阳,张之洞在这里先后办了汉阳铁厂和湖北枪炮厂。以后经济中心转移到汉口,汉阳有被边缘化的危险。因此万揮伯和张仁芬转战汉口,与商界同仁组织汉口业主会,万任会长、张是会董。

 为了在汉口发展,张季郁在汉口法租界的泰兴里租了三幢房,打算在汉口从事新的事业。不久,又为次子若柏完婚。若柏(名啟玱,1890-1940),十五六岁留学德国,留学期间和一个德国女子结婚生子。张季郁得知此事后很生气,拍电报严令儿子弃子(两个孩子)离婚回国,否则逐出家门。他并不是一个很保守的人,也能接受新的做法,例如在板浦装路灯、送儿女到外国留学等等,但毕竟出身一个有近三百年历史的世家大族,他决不允许自己的儿子娶“蛮夷”之女。若柏不敢违抗父命,1910年被迫离婚回国。他在德国接受了民主思想,一回国就投身反清革命,被清政府逮捕。他犯的是杀头之罪,家里不得不设法通过关系、用重金赎了一条命。不久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灭亡,若摆也获得了自由。民国建立后,张季郁让他娶一个福建望族家的女儿为妻。1914年,儿子端甫(名世楷)出生。

张季郁在汉口并无根基,正在雄心勃勃、计划下一步发展的时候,传来一个噩耗:农历腊月二十三日长子祥云(名啟瑞号辑五)病逝,这时民国建立刚三个月。

 辛亥年,亲家郭集棻在署理杭嘉湖兵备道任上罢官,罢官后带着最后一个如夫人在上海做富贵寓公,《西岳华山庙碑》则为两江总督端方所得。第二年郭集棻在上海病逝,当时嫡庶有别,只有唯一的嫡生女郭惠娟有权处置父亲的遗产。黄陂郭家人来汉口求郭惠娟:“请大小姐作主”,郭惠娟表示:“我已是张家的人,父亲的遗产留给郭家吧”。这时她刚生儿子不久,就让丈夫祥云去上海主持丧事。张祥云是个诚笃方正的君子,避嫌到近乎拘泥,他到上海宣布:“迎运棺木义不容辞,但岳父的古玩、衣物和钱财应由郭家亲族运回”。结果他只运回灵柩,一应财物碰都不碰,仅仅贴上封条,以后很多都被郭道台身边的人和后去的部分郭家族人瓜分了,最后交回一堆糊涂账。从上海回来后不久,春节前夕张祥云病逝,享年二十六岁。长女韵梅已在不满三岁时夭折,妻子郭蕙娟带着只有八个月的儿子范民(名世模字石卿),守节一生。对长子的早逝,张季郁十分悲痛,久久不能平复,因为祥云生性仁厚,重义轻利,很像他自己。在这一重大打击下,他无心发展事业。

 1914年,民国政府起用詹天佑,负责粤汉铁路和川汉铁路的建设。1915年冬,詹开始勘探川汉铁路湖北段。詹天佑十一岁“学童留美”,只能操英语和粤语,归国后在官场和地方办事需要通过翻译。张季郁的长女焕文(1888-196?)嫁给邬家,丈夫的弟弟任詹天佑在湖北的翻译兼秘书。这时张季郁刚从丧子的阴影中走出来,听了邬家建议,大量投资汉口川汉路沿线地段双墩的地产。晚清川汉铁路第一次热潮中,张季郁在安丰任职,也曾让家里在双墩买过一点地,这是因为外甥林某在那里买了地,陷于困难之中,让外甥帮忙照看,能使他有一点收入。这时正在民初十年的经济发展势头中,张季郁陆续收购几十块双墩土地,共约一千亩,大都是荒地。他打算等川汉铁路修好后,在那里发展商工业和房地产,这是他比较熟悉的领域。收购后,张季郁拥有的地产面积据说达到汉口第二位,不过第一位的刘歆生是超级房地产商、当年中国三大地王之一,远非他人可比。刘的背后是国际资本,从繁华的租界向外扩展,发展得很快。而张仁芬的地产,主要集中在计划中的川汉铁路一带湖荒处,成败全看川汉铁路。1917年,川汉铁路的计划再度改变,当时国内筹不到足够的资金,打算向美国贷款。湖北段由美国的北上襄樊方案取代詹天佑的西行荆沙方案,张季郁的希望落空了。

 更为不幸的是,这年年底妻子汪氏患猩红热,一个月后医治无效去世。张季郁十分哀痛,为她在银杏轩举办隆重的葬礼,把妻子安葬在她的故乡汉阳黄陵矶蒲檀乡。后人曾经多年保存出殡的照片,从银杏轩出汉阳西门至黄陵矶蒲檀乡,参列者近千人,幡盖遮日。汪氏一生行善,所以有很多人为她送葬。十年后张仁芬在悼亡诗中写到:“丁巳今朝君染疾,熨體無靈絕砭針。纏綿彌月竟長逝,知者無不念徽音”。张季郁随即为妻子向退缩紫禁城的前清小朝廷请求荫封,按清例荫封时加封一级,汪氏得到二品诰命夫人的封号。张季郁并非前清遗老,和另一些汉臣一样,在忠君和爱民之中更多地选择爱民而不是忠君。他请求 是出于传统的考虑:只有前清小朝廷才能给予妻子像先祖曾经得到过的那种哀荣。

妻子患病之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当时北洋段祺瑞政府作出了一个正确的决定-向德国宣战。其后汉口收回德租界六条街道,驱逐德国人,关闭汉口重要外资银行之一的德华银行。这给汉口的地方银行家带来了发展空间,1919年,汉口商界八大行业中,银行业的收益占头位。这段时候万昭度联合张季郁等人,开始筹办银行。1921年,万挥伯的“谦丰银行”开业,这在现在的史料中可以查到。

谦丰银行开业时,民初十年黄金时期行将结束。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中国在巴黎和会上依然遭受列强歧视,引起国内的强烈反弹,五四运动爆发了,以后是军阀混战……因为军阀混战,昙花一现的谦丰银行发生了巨大的亏空,很快倒闭清盘。这事大约在1922年。银行倒闭是张季郁一生中最大的失败。他是个有担当的人,卖掉父亲购置的“春茂花园”大部分,仅留下怀清斋这块(汉阳树公园)凑足很多钱财处理此事,并因此退出商界、闭门谢客。

“禅心侠骨”这方印就是银行刚刚清盘了结之后的1923年请王福厂刻的,也许在这方印上可以找到答案吧。可以想象,仁厚仗义的张季郁,除了自己应有之份外,还会救济一些因银行倒闭而走投无路的人,就像他在未是草自题肖像中说的那样:“更具侠骨,时济困穷”。可惜未能能发现具体的史料。这时张季郁还刻了其他的一些印,如:“十年一觉扬州梦”和“岁寒后凋””等,用来表达辞官回乡十年后的心情。其中“扬州”喻指两淮盐场,他在那里获得了成就感和民众出自内心

的赞扬;而回乡十年,失去了两个亲人、经历了银行的破产,恍若一场梦,他感觉自己凋谢了。退出商界后,张季郁淡泊名利,以金石书画自娱。这时他在“怀清斋主人”之外,又以“簠庐退叟”自号。“簠”是他收藏的一件周朝青铜器,“簠庐”是银杏轩的又一别称,表示从此赏玩古董书画,“退”指退出人生大舞台,“叟”则是他觉得自己从此步入了老年。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张季郁不再有兼济天下的雄心,但也不仅仅独善其身,他更多的去关爱张氏族亲和青年时代的旧友,还有自己的爱孙。

我国著名哲学家张世英教授,在会见柏泉领导时提到:他的父亲得到四老爷帮助才去汉阳读书的。他的弟弟张世华教授在《还我河山》一文中回忆父亲:“我父亲张啓阁(字石渠)学习非常勤奋刻苦,为了筹措购买一部《康熙字典》的钱,宁可低头到他一向鄙视的富户去打短工。他曾经写了一幅对联贴在书桌上,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上面写着:‘无情岁月增中减,有味诗书苦后甜’。族长四老爷偶然从汉口回到柏泉,看到了那幅对联,很受感动,决定资助他到城里去念书。父亲在汉阳晴川中学毕业后,又依靠公费毕业于武昌高等师范学堂(武汉大学前身)教育系。从此以后,就长期任教于汉口中学”。张世英兄弟所说的“四老爷”就是张季郁,这件事大约发生在二十年代前期。资助贫困有为的族亲子弟,本是张禹木(名三异)家族的优良传统,张季郁资助过的人不少,大多不是名人,没有留下记录。

张季郁自祖父一代就离开柏泉,父子两代在柏泉“上无片瓦、下无寸土”,柏泉宗亲们尊他为族长,是因为他对族人提供过不少帮助,也曾出资重修祠堂、办义学。

已是闲云野鹤之身的张季郁,和很多祖先一样,归隐后致力于文化。他开始整理自己大量的藏画藏书,这事需要各种各样的印章,为此他特意邀请西泠印社创始人王福厂来汉。王福厂于1923年农历正月至二月在怀清斋住了一个多月,镌刻了很多印章,还书写了一些题签。

注:

1. 三十年代吴国桢重新登记注册,张季郁将双墩土地分为三份,分别长房:张世模、张范民、张石卿名登记,二房张啓瑲、张佩珩,张端甫、三房张啓璞、张若愚、张抱真,三房各三百多亩;还分了一部分给三姑妈张迺文。第十四图中157号二百亩最好地,暂由三房共管,留做修《张氏通祠》专用。

2. 保路运动又称铁路风潮。1910年(宣统二年),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逼清政府订立借款修路合同。1911年5月9日,清政府为了向四国银行团借款用来镇压革命,在邮传大臣盛宣怀的策动下,宣布"铁路国有"政策,将已归商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四川修筑铁路的股东,不仅来自绅士、商人、地主,还有农民,而且农民购买的股份占很大比例。清政府颁布 "铁路国有"政策以后,收回了路权,但没有退还补偿先前民间资本的投入,因此招致了四川各阶层,尤其是广大城乡劳动人民的反对,从而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清政府为了镇压革命,不惜丧失国家主权,将铁路收归国有,且大肆派兵屠杀保路人士,通过此举,全国人民充分看清了清政府卖国求荣的本质。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