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杏不凋春永在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450957407
本馆由[ 老顽童]创建于2024年01月31日

汉阳柏泉张三异家族渊源及发展 禺草号汉阳

发布时间:2021-04-24 11:03:21      发布人: 派拉

汉阳柏泉张三异家族渊源及发展

东西湖区地处江汉平原东端,上承涢汉,下接长江,素称古云梦泽东境,境内大部分地区原隶属汉阳县(府)。境内既饶有水域,又不乏山岭,山明水丽,极宜人居。东部、北部丘岗连绵,是本地远古文明的发祥地。唐宋以降①,西部、南部涢汉沿线,河岭逐渐形成,更加丰富了中古以下文明。这是一块钟灵毓秀,才俊辈出的神奇土地。

在明朝、清代时期的东西湖(汉阳)历史中,生活着众多家族,柏泉张三异家族是最显赫的家族之一。因其他们祖居西湖老屋塆,俗称西湖张氏,又因其地当时属汉阳县丰乐里三甲,又称“三甲张”。考察其家族发展史,可以从一个侧面展示东西湖明朝清代时期的历史面貌。该宗谱《张氏家谱》记载:“吾祖伏一、伏二公昆季十人,自伏一至伏十,以避难散处”。

“伏二公从麻城移黄陂分火山,复迁汉阳柏泉,为一世祖”。至于其生活年代、动迁时间、远祖为谁,谱序未妄自附会。到清?光绪年,汉阳柏泉三甲张氏家族,先后编修过三次宗谱。《张氏家谱?三修家谱凡例》时间分别为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九世祖别麓公(名:仲璜)创建家谱,溯自始迁祖计历十三世。十世祖画臣公(名:坦麟)续修家谱,增世为十四世,时为雍正十二年(1734年)。今届光绪二十年(1894年)敬亭公(名:行简)三修,距续修(二修)百六十年,子姓繁衍已逮见十九世矣。唯失修多年不无疏漏、讹误之虞,倘查获确据希知照补更正。

巧合的是,孝感清河堂《张氏宗谱》也有记载,伏一到伏十10兄弟:“焙,字暐,排行伏三,为本支迁澴(孝感)始祖。生于元元贞元年乙未(1295年)。天历(元文宗年号,1328-1330年)之难,偕兄弟十人由同心集分迁庙王岗。”谱载:伏二、伏三、伏五、伏七、伏八为同胞兄弟(与伏一、伏四、伏六、伏九、伏十为堂兄弟关系),父彪,彪父雄飞,雄飞父碂,碂父英,英父洽,洽父枸,枸父浚――张浚(1097-1164)南宋政治家,抗金名将,谥号忠献公,《宋史》有传。进一步追溯,其先祖为唐代宰相张九龄胞弟张九皋。

据孝感三汊镇(伏三公后裔)清和堂《张氏宗谱》记载:一世祖挥公、八十世祖张良公、一百二十二世祖九皋公、一百三十九世祖张浚公、一百四十四世祖雄飞公,雄飞公生二子,一百四十五世祖旭公,彪公。旭公娶季氏生二子伏一公、伏四公,娶米氏生二子伏六公、伏九公,娶白氏生伏十公。彪公娶童氏生伏二公。娶辛氏二生伏七、伏八,娶文氏生二子伏三、伏五。孝感三汊镇伏三公后裔告知,汉川七里庙是伏六公后裔。

此10兄弟与彼10兄弟同名、同姓、同经历,而且生活的年代基本一致,但二者是否为一还不敢妄断。留此线索待考。

自江西餘干迁支湖北汉阳柏泉六甲张,于雍正元年春月《张氏宗谱》记载:吾族自江西餘干迁楚黄陂盘龙城,其后一支迁汉阳柏泉里,一支迁孝感赤士坡……其《张氏宗谱●溯迁楚源流》记载:吾族本江西饶州府餘干县里名枣树庙,宋元间迁湖广黄陂,一居礼教乡盘龙城;一居滠源乡朱家坡,居滠源者转迁河南磁州,三世仍迁黄陂三根树,居礼教者一迁本邑葫芦嘴,一迁汉阳柏泉里,一迁孝感赤土坡,此一本分支也。

据武汉盘龙城《张氏宗谱》记载:一世祖挥公,八十世祖张良,一百二十三世祖子信。子信生六子:汉英、汉坚、汉彬、汉仁、汉荣、汉良,其中汉荣系柏泉“六甲张”一百四十四世祖,汉良则是柏泉“三甲张”一百四十四世祖。

伏二为迁柏泉西湖张氏始祖,即一世,到张三异已是八世。首修宗谱时,从第十世起,宗派(世次四语)定为:“坦任承先榘 行仁裕后昆 光明君子泽 忠孝圣贤根”;三修宗谱时改定为避讳三世祖,将原“四次世语”:“坦任承先榘 行仁啓世昌 传家崇德礼 华国进贤良”。宗派可探寻家族源流,尤为重要。

张三异生活的年代在明末清初,这一时期是其家族快速发展时期。到清康熙年间,同居于丰乐里(即今东西湖区柏泉农场全部和东山农场巨龙岗一带)者已有千余户。以当时户均5口计,达5000余人。考查当地宗谱及有关典籍,其家族兴盛的原因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 

张三异捐资修建南阳医圣祠,为张仲景墓碑题字。柏泉三甲张氏,从清●康熙年间至光绪年间,凡在族内获取保存“族宝”《五知莊自叙训言》资格者,在《五知莊自叙训言》夹缝中,留下所钤的印章。(近期才发现)

一)得益于优越的地理环境。柏泉地处汉阳县北部边境,明清时期与东山巨龙岗合称丰乐里。这里北部岗岭起伏,路远林密,濒临府河,西、南、东三面湖汊纵横,烟波浩渺,不啻世外桃源,历代皆为避难之所。明末战乱连年,城市乡村十室九空,柏泉此间也有过兵乱。《张氏宗谱?我弦传》:“明末流寇爆发,举家逃匿。适先父卧病垂危,不敢动移。家人强父暂避,父宁死不听。(我弦)独侍左右达旦,为贼所获,驱迫担物。”不过柏泉并非战略要地,大部队不屑一顾;加之乡绅倚仗地理优势,组织乡勇自卫,散兵游勇奈何不得,因此总体而言是避过浩劫。《张氏宗谱?直浩传》:“明季流寇扰害,公(直浩,三异族兄)纠各乡村长各领数十人督率以御,地方倚为干城焉。”又光绪《汉阳县识》:“士彦(三异父)以杰侠显。前明季年……献贼(指农民起义军领袖张献忠)窜楚,(士彦)复纠合壮丁修水陆二砦扼守,贼不敢窥。”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为其家族的兴盛积聚了实力。 

“南门古迹重修誌”。广东普宁县令,被民众称为慈父的张如榜于顺治十二年,因海寇肆孽,城垣毁损,翌年奉檄复任修筑如旧。2009年补修普宁洪阳镇城南门,重新挂上的铭牌。 

清-顺治进士,弘文院待读学士方孝标为张三异《痴龙文集》手序。

二)得益于严整的家族风气。三异的三儿子叔珽在《柏泉张氏通族祠堂碑记》中描述道:“……赏罚分明。父言慈,子言孝,士、农、工、商各尽乃业”。“家无顽懦之人,田多耕获之子,塾有读诵之儒,户皆可封之俗”。因而,他们在经济上逐渐成为里中豪富,在文化上形成世代书香。明朝中叶,丰乐里曾担负沉重的养马徭役。士彦不忍心族人为此倾家荡产,总是独自统付;他还购置义田,延请塾师,兴办义学。没有雄厚的经济实力,难能如此。族兄之黻(1595-1654)“督仆勤耕,渐致兴创,眷念先代书香,延师课子”。五弟三锡,“郡庠生,专治家事,不到十年,兴创完美,里中首屈一指”。

士彦(七世,号恢浩)生于明万历八年,由县廪贡生。父凤翼(六世三异的祖)生于明嘉靖二十三年,与六甲张文迁(汉阳府庠生)同在柏泉景德寺文社读书。直浩(八世,)生于明万历四年(1576年),其“曾祖(五世)、近祖(六世)、父(七世)绍畴皆蜚声黉序。”之光(直浩)“尤夙慧超群,髫龄博学,食饩邑庠”,与恢浩、申浩、培浩“竹林情笃,同里友之,以‘浩’为字而有才者,忘分结‘十皓社’,名重一时。”(这是已知东西湖境内最早的文学社团)。 

从清顺治初年到乾隆末年约一百五十年间,是张三异家族的鼎盛时期,即家族的第八世到第十一世。这一时期,经济实力雄厚,人丁兴旺,而最令人炫目的还是科举业的辉煌成就和仕途通畅。该家族在这一时期走出进士二人,举人16人,其中兄弟三人同榜二次六人:(康熙十二年恩科:坦讓、天谟、坦谔,雍正十三年乙卯科:任燕、任莘、任鄴)兄弟二人同榜二次四人:(顺治三年恩科:如榜、汇升、康熙五十年恩科:坦麟、坦熊)。从道光至光绪另有四人中举,该家族获“五世乡贤 八省名宦 廿科甲第 百忍家声”盛誉,和 嘉庆御赐“八省名宦 五世乡贤”金匾。

张叔珽见东流港,石潭泾两座桥被水冲毁,乡亲们出行难,十分痛惜,于雍正二年(1724年)自筹巨资动工,雍正三年冬完工,将两大硚修复一新。修复后石潭泾大硚长98丈,宽1丈2尺,高1丈5尺;东流港大硚长50丈,宽1丈,高1丈。

科举制度是一种严格的等级考试制度,由童生到诸生、举人、进士,每晋升一个等级都要经过一系列考试,许多读书人到老都只是个童生。寻常家族几代人出一个诸生(俗称“秀才”)就算很荣耀的,如果出一个举人那就是天大的事,视若神明。在张三异家族中,诸生比比皆是,只能算是“基本学历”。以下是其家族四代人中举人、进士的不完全统计:

八 世 如榜、汇升 顺治三年(1646年)举人,三异 顺治五年(1648年)举人,名列榜首;顺治六年进士

九 世 伯琮 康熙五年(1666年)举人

十 世 坦麟(雍正元年进士)、坦熊 康熙五十年(1711年)同榜举人。坦让、天谟、坦谔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同榜举人。坦骢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副榜

十一世 芸 雍正十年(1732年)举人任燕、任莘、任邺 雍正十三(1735年)年同榜举人。鼎 乾隆六年(1741年)举人。任艺 乾隆九年(1744年)举人。莆 乾隆十二年(1747年)举人

102年间,同一家族中16人中举,实为罕见。其中:如榜、汇升,(族弟)同榜举人。坦麟、坦熊为同胞兄弟、同榜举人(仲璜之子、三异之孙);坦让、天谟、坦谔为同胞兄弟、同榜举人(伯琮之子、三异之孙);任莘、任邺为同胞兄弟、同榜举人(仲璜之孙、三异之曾孙)。真是“可怜光彩生门户”!

学而优则仕。随科举业的辉煌成就而来的是仕途通畅。以下是第八世到第十一世出仕者(不完全统计):

八 世:如榜 广东普宁知县、三异 浙江绍兴知府

九 世:伯琮 河南巡抚、仲璜 广西梧州府丞、叔珽 徽州同知,叙知府、景睿 安肃知县、佳瑞 万县知县、佐瑞 武昌府教授

十 世:坦议 甘州知府、榆绥兵备道、坦含 任罗田教谕、坦让 山西汾州知府、天训 任象州知州、坦谏 陕西汉中同知、坦骢 云南和州知州、天忻 四川资州知州、天谟 江西奉新知县、坦麟仓场总督兼户部侍郎,山东巡抚,授内阁学士兼江西巡抚、坦熊 云南按察使、坦快 光禄寺署正礼部侍郎。

十一世:任燕 山西汾州知府、任萃 河南卫辉知县、任佐 四川绵竹等县知县、任莠 嘉兴府通判、任莘怀庆府知府、任邺河南邓州知州、鼎 广西荔波知县、任芬 福州府经历、莆 广西彭县知县、任艺 双流知县、芸 泉州同知、任达 直隶三角淀州通判、任运 太学生 、

十二世承晋 郡禀生

十三世、 先振 邑禀生

十四世 榘纯 郡廪生

十五世 行简 候选国子监学正、

十六世 仁芬 江苏候补道

十七世 启瑞 浙江候补知县、启瑲国民政府湖北省秘书长、

十八世 世模 江汉大学教师、世俊 中国地质大学教授、世英北京大学教授, 中国赫格尔哲学鼻祖。

十九世 昌干 博士生导师,同济脑外科专家; 昌年 华中师范大学音乐系系主任。

祖孙四代,任七品以上官职者达30多人,在本地区绝无仅有。有意思的是,坦让和任燕叔侄俩竟然同为山西汾州的前后任知府,被当时传为佳话。其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坦麟、坦熊俩兄弟。

坦麟历任工部主事、户部员外郎,壬寅钦差通仓监督,雍正癸卯升鸿胪寺卿;乙巳升两淮盐运使、丁未升江苏布政使、戊申调山东布政使留署江苏,己酉调署江西巡抚,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壬子钦差监修江南高堰工程,癸丑督修浙江海塘工务,乾隆钉死仍补内阁学士,调任仓场总督兼户部侍郎,庚申降调安徽按察使。坦麟生性严谨,勤于政事,剔除弊端,一尘不染,已引起庸官们的忌妒,引发赴山东任时的勒赔事件。清世宗(雍正皇帝)明察是非,破格提拔。旷遇殊恩,坦麟忘身感奋,遇事不避嫌怨,最后遭到朋比排挤,孤立无援,年刚六十,忧愤成疾,去职还乡。他在汉阳蔡甸租房居住,足迹不入府城,与身为布衣时的两三个旧友诗酒唱酬,悠闲自得十余年而卒。他生平著作很多,但因为官清廉,无力刊行。光绪《汉阳县识》为之作传时惋惜地写道:“天下惜未竟其用也。”《清史稿》多处记载了他的事迹,可谓名垂青史。

坦熊初任浙江桐庐县令,调仁和县令,补玉环同知,擢守台州,不久转任天津道,升任云南按察使,乾隆十六年(1751年)去职还乡。他在任数十年,南北辗转,所到之处,均有善政。虽然不象坦麟那样处于政治漩涡,惊心动魄,但其足智多谋,处变不惊,不畏权势,持正惠民,更具有传奇色彩。如桐庐巧断女尸案、钱塘智平罢市潮、仁和怒拘将军婿、天津力平村民冤等等都已成为民间趣谈。

家族的衰落时期

从清嘉庆年间直至清末,是其家族的衰落时期。衰落主要表现在科举业委顿、仕途黯淡,而人口未必明显减少,经济未必明显削弱。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人口外迁。随着家族人口的急剧膨胀,本乡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小,自然外迁。据载:十一世,任镇,葬奓山;任佐,葬南乡蔡镇;任运,葬沌口。十二世,承柏,迁荆州江陵龙湾;辅,葬南乡;承煇,迁郧阳府;约,迁居直隶;承达,迁江夏。十三世,先钰,葬福建;先鋐,葬江苏;先鉴,葬扬州。十四世,道榘,葬黄冈;燮,葬湖南;迪榘,葬杭州。十五世,陆葑,迁沔阳州三合垸;行俭,迁河南;行濂,迁安徽。外迁之后,与家乡逐渐失去联系,业绩失传。

其二、自然灾害影响。清乾隆、嘉庆年间是江汉平原人口快速增长期。处于自然状态下的资源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的需要,于是,人们不断围湖造田,致使自然水系受到严重的破坏,因而自道光年间起水灾频仍。东西湖地处汉水北岸东南末端低湿处,深受其害。1905年张公堤的修筑,洪水消泻渠道再次锐减,在东西湖潴留时间延长,东西湖更是灾难深重。在这种状况下,人们往往是水来逃荒去,水落归田来,这样的动荡生活,影响了当地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此外还有咸丰、同治年间的兵乱。

其三、族纲逐渐松弛。前辈的艰苦奋斗,创造了优越的生活环境;优越的生活环境使少数后辈人逐渐滋生奢靡之习,严整的家族风气逐渐松懈。十二世视学曾痛惜地描述乾隆二十四年老屋湾状况:“是非扰扰之所,赌博引诱之场。”可见早在乾隆年间就有一些纨绔子弟、不肖儿孙败坏家风。

然而,衰落只是相对于其鼎盛时期而言。即使衰落时期,科举仕进仍不乏其人,在众多家族中仍属佼佼者。如:十二世,辅,延榆绥兵备道;承清,四川井研知县;约,汉中府知府;承濂,两淮中正场盐课大使。十三世,先锜,浦东场盐课大使;先鋐,永绥直隶厅抚民同知;先德,宿州通判。十四世,恩泽,草堰场盐课大使。十五世,陆葑,道光十二年(1832年)举人,国子监助教;行简,咸丰九年(1859年)副榜,同治六年(1867年)举人,任工部主事,改蕲水教谕等等。十六世张治仁,光绪二十年甲午科举人、张仁勲,光绪二十七年辛丑恩科倂科第三十八名举人。

对于地方的贡献

张三异家族中出而为仕者,大多能持正惠民,其事迹载于当地州府县志中,这是在外地的影响,姑且不论。对于本地区的贡献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稳定发展。作为豪门巨族,自身的稳定发展与地方的稳定发展相辅相成,何况家族中热衷于地方公益事业、积善崇德者大有人在,因而更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稳定发展。七世直浩、士彦,八世三异,前文已有叙述。九世仲璜“每岁底潜以银米给其疏远之贫乏者,至苦节贞操则更加笃挚……至于捐金以倡修邑学、岁欠而出粟赈饥更其常矣。”叔珽于雍正二年(1724年)自筹巨资,重修境内两座大桥——东流港桥、石潭泾桥。东流港桥长50丈,宽1丈,高1丈;石潭泾桥长98丈,宽1丈2尺,高1丈5尺。1920年的《夏口县志》尚有记载,乡民受惠时间近200年。这是东西湖交通史上的盛事。十世佐瑞“喜施济。遇饥年,不以米谷腾贵自肥,罄仓箱给贫乏。”十四世榘纯捐学田五十石八斗。十五世行简每遇地方行政有不合实际民情的举措,总是据理力争,不计个人得失,务使官方知道民心不可违。光绪十五年(1889年)冬,十五世行简、行度在西湖中各修筑“救命墩”一座,以救助夏秋水涨船舶翻覆溺水之人。

其二,创造了丰富的精神文化财富。文人蓊郁是张三异家族的最大特点,他们为后代留下了丰富的精神文化财富。仅就著述类而言,从张三异开始,代有传人,涉及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医学等十分广泛的领域,试列举如下。

三异:《四书疏义》、《书经翼注纂》、《雪史》、《明史弹词》、《廿一史弹词注》、《感应篇注释》、《丹溪心佐附余》、《子丑新稿》、《诗家全体》、《来青园诗文集》、《文词合刻》、《江城纪事》、《诗家全体》等。主编《绍兴府志》,另与临安陈大夫合编《历科程墨》、《五经文鉴》、《五伦镜定本》。

伯琮:《豫省奏议》、《汝水鉴失》、《梁园汇要》、《五知庄诗文集》,刻行《万密斋医书》《增补尚友录》。

仲璜:《二十一史弹词注释》、《焚余草树》、《玉堂诗文集》。

叔珽:《厀啸时文》、《厀啸文诗初集二集》、《戏雪集唐》、《厀啸集》、《宋十六种集句》、《四六杂著补》、《汉诗音注》。

颢睿:《感应篇注》、《御制训饬士子文注》、《解见园文集》、《解见园诗集》。

佐瑞:《思亲十二时诗》。

江兰:(叔珽妻)《倚云楼诗抄》。

徐如蕙:(叔珽侧室)《厂云楼诗抄》。

坦麟:《奏筹定捐项以速公务疏》等奏议、《廿一史弹词注跋》。

坦熊:《天开河赋》、《展复玉环论》、《玉环厅志序》、《玉环城垣记》。

坦议:《万密斋医学全书序》。

芸:《凤棲山人诗草》、《环山胜境记》。

任湛:《月湖诗集》、《白雪吟》。

先捷:《从善书屋诗文集》。

先振:《周易至卦图说》、《禹贡水道便览》、《周礼详释》、《仪礼考》、《律吕考》。

煐榘:《燕贻园子平验案》。

暹榘:《诗韵通考略》、《半痴诗文稿》。

寿祺:《吾亦爱吾庐》、《北行日记》、《北行补吟》。

行简:光绪《汉阳县识》、《汉阳县志校》、《春秋分合纂》、《四书骈字集解》、《啸孙轩攒存》、《啸孙轩诗文集》。值得特别说明的是,十五世行简在保存其先祖著述方面功不可没。他校刊书籍有《来青园诗文集》、《郪啸轩诗文集》(徽州府丞张公年谱)、《张氏诒糓遗集》、《榘选公文集》、《张氏墨存》等。

仁芬:《怀清斋主人未是草》《校刊胡氏遺書序》《海蠡集跋》

世模:《托弗語法問題增解》、《科學的巨人-西方科學史話》《記宋拓?西嶽華山廟碑》、《草帽詩》、《記何紹基臨?西狹頌屏幅》、《文天祥四水歸原硯紀略》、《記趙撝叔書“讀書承志”橫幅》、《記王原祁?仿大癡富春山卷圖》、《記王文治字幅兼論帖學》、《記徐枋山水》等。

世英:《论黑格尔的逻辑学 》《进入澄明之境》《哲学导论》《张世英黑格尔哲学五讲》《黑格尔小逻辑绎注》《黑格尔哲学》《世界思想家译丛》《京师学术随笔:万有相通:哲学与人生的追寻》《黑格尔精神现象学述评一版一印》《论黑格尔的逻辑学》《论黑格尔的精神哲学》《天人之际──中西哲学的困惑与选择》《我和我们--关于自我和个性的一点哲学思考》、《西方现代绘画的哲学思考》等等。

他们著书立说,传承文明奕叶崇光。查《东西湖区专志?艺文志》,自明嘉靖时期至民国四百余年间,见诸文字记载者四五十人,著作名称达百数十种。这些著作,或描摹山水,记录自然沧桑变迁,或拟传人物,反映乡间民俗人情;或旁征博引,敷陈学术见解,或临渊履薄,留下仕宦足迹;或危言直谏,舒庙堂之志,或因寄所讬,作不平之鸣。

上述著作(部分)是该家族精英智慧的结晶,是本地重要的文明成果、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然而,物换星移,天灾人祸,幸存者十不过一二,且散落于全国各地。论收藏有官方、民间,论形体有专著、散章,论版式有正版、手抄,错综复杂。其状态若此,今人难见古籍,不必惊诧,后人不知古籍,委实堪虞。当然,作为一个封建豪门巨族,必然有他的时代局限性,这些自应另当别论。

资料摘自:《湖北通誌》《汉阳县誌》《东西湖区誌》《东西湖古籍集成编撰委员会》《张氏家谱》《张氏宗谱》

张仁芬在《汉淮源庙碑贴》上钤“五世乡贤 八省名宦   廿科甲第 百忍家声”印章。


注:1·唐宋以降(读jiang),犹言以下等地或位置在下。如西周以降,就是西周以后以下的意思。即:自某某时期起,地方、位置、地域、城镇的演变。此“降”字有尊敬之意;“降”还有推演不出,大概,大约之意。古代公主;郡主出嫁,称作“下降”。“以降”,是比较书面正式,恭敬的用法,适用于公众文件正式场合。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