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敌晋东南
1937年7月,日本帝国主义者发动芦沟桥事变,妄图以武力吞并中国,中国军民奋起抵御外侮。
8月25日,根据国共谈判协议,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后称第十八集团军),下辖一一五、一二九、一二○师。张宜步任一二九师三八六旅七七一团政治处技术书记。
部队整编完毕便开赴抗日前线。随后,一二九师在刘伯承、邓小平率领下,以山西、河南、河北为主体,开辟了晋冀豫抗日革命根据地。
晋东南敌后根据地的建立,对华北日军来说如鲠在喉。1938年4月,日军调集了3个师团、8个步兵联队计3万多人分九路向一二九师扑来,企图将一二九师主力消灭在榆社、武乡地区。
在辽县,日军对根据地人民进行残害、奸掳、烧杀。村庄旁,随处可见老百姓的猪、牛、羊被割掉臀部,血淋淋撒在地下,来不及逃走的老人、小孩被日军挑上刺刀,挂在树上……张宜步看到这些惨景,心中燃起了复仇的怒火。
大战在即,师部部署各团政工部门,进行反围攻的战前动员。张宜步积极协助政治处编印临时材料,发至连队,在全团发起了“看谁最勇敢,节省子弹,多捉俘虏,多缴枪炮,遵守战场纪律”的竞赛。同时组织团政工干部,深入地方政府,召集抗日救亡团体举行联席会议,讨论和制定具体的反围攻计划。组织召开民众大会,声讨、控诉日寇的残暴罪行,激发人民的抗日热情。动员群众在鬼子进攻之前,运走或埋藏好粮食,赶走家畜骡马,搬走锅碗瓢盆,掩埋水井,实行彻底的“空舍清野”。
4月16日,反日寇九路围攻的长乐村之战打响。
清晨,日军500余人意欲对长乐村进行扫荡。三八六旅在陈赓带领下,早已埋伏于村前小山上,待日军车、马、人进入村口,陈赓旅长一声令下,七七一团、七七二团同时开火,子弹、炮弹、手榴弹如急风暴雨,倾泻至敌群中。顿时,敌军人仰马翻,队伍大乱。冲锋号响起,张宜步与战友们从山头、山沟冲出,与鬼子展开面对面的肉搏,歼敌大部。
与长乐村相邻的马汉脚村、王家村的一千多鬼子企图向长乐村合围过来。八路军七七一团一部、七七二团一部从中间杀出,将鬼子拦腰切断。鬼子有的钻到车底下打枪,有的利用死马作掩体向我射击,被我七七一团强大火力压倒。有些鬼子没命地逃至山脚下窑洞里,成了瓮中之鳖。
辽县日军出动1000余人增援,此战,打得异常激烈,八路军毙伤日军2200余人,战马500匹,缴获枪支1000余枝,自身伤亡800余人。长乐村之战是粉碎九路围攻中决定性的一仗。进攻长乐村之一路日军受到重挫后,其余各路见势不妙,纷纷收兵或溃退。日军九路围攻晋东南的计划搁浅。一二九师相继占领和顺、榆社、武乡、长治等18座县城。
1939年2月初,东线日军由泊头、德州、聊城等据点出动,会同西线之敌,以飞机配合,分路向我晋南根据地合围。一二九师则采取分头阻击的方式,迟滞扫荡之敌。张宜步所在的青年纵队找准敌人薄弱环节,对平汉铁路展开了一场破袭战,与三八六旅配合,炸毁敌火车4列,装甲车2辆。
由于敌人没受太大损伤,盛气凌人,集中兵力追击三八六旅及青年纵队。敌变我变,陈赓旅长、王新亭政委,便布置了一场诱伏战。
12时,日军汽车刚开至香城固时,便遭八路军预伏的骑兵连、自行车队的袭击。当日军追击时,骑兵连和自行车队故意表现出混乱逃跑队形,且战且退,敌人不知是计,紧追不舍。三八六旅主力及青年纵队已经在南香固、傅辛庄布好了口袋,一部正面阻击,一部绕至敌后切断敌人退路,当敌进入我包围圈后,陈赓旅长一声令下,八路军四面出击,敌人猝不及防,仓促应战,抵挡不住,欲往回逃窜,青年纵队堵住敌人,狠狠揍了日军一顿,大部日军被毙伤。此仗,歼灭日军200多人,缴获火炮5门,八路军只伤亡50人。
此后不久,青年纵队供给部主任张宜步改任新四旅供给部政委,参加了著名的百团大战和晋南反合围作战,在战役中,出色完成部队军用物资筹集、供应,动员百姓支援前方作战,有力保障了大战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