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氏哈尔滨纪念馆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458762822
本馆由[ 135*****198]创建于2025年04月03日

祭文

发布时间:2025-04-03 09:36:35      发布人: 135*****198

难忘的记忆

                                                     作者 自在蓝天


8月28日是个永世难忘的日子,在那个电闪雷鸣、风雨交加的夜晚,父亲永远的离开了我们,距今已整整三十年了。每当逢年过节的之时、每当合家团聚、忘情欢悦之时、每当看到现在丰衣足食的生活,我就会浮想联翩,回忆起父亲在世时的一些往事。仿佛昨日历历在目。

在记忆里我小时候的家,是父母与我们六个兄弟姐妹的八口之家,生活全靠父亲每月的50多元钱的工资来维持,六个兄弟姐妹既要吃饭、穿衣、上学,母亲身体又不太好又经常需看病吃药,生活之艰难困苦可想而知。

对父亲我们有一种敬畏心理,不仅因父亲那高高的个子,威严的举止,更是因为父亲能干,是家里的顶梁柱,身教重于言教,各方面皆可成为我们的楷模。

那时生活条件简陋,但家务活很多。买煤、买柴、买粮、挑水、倒垃圾、倒煤灰、倒脏水、秋天要买各类冬储菜、自己翻修取暖的暖墙…这些事父亲都是亲力亲为,为我们做出了表帅。那时家里的好多生活用品、家具都是父亲自己做的,无论什么东西坏了,又是父亲一人在家摆弄、修理,从没有花钱拿出去修过,有时还做些简单的家具出让给别人换取些零用钱补贴家用。那时父亲在哈尔滨铁路工厂(后来的哈尔滨车辆厂)上班,工厂很大、有很多空地,父亲做铁路行车工作一年到头是三班倒,所以很多休班是在白天,他就利用休班时间在空地种了很多蔬菜,在星期天时我们偶尔也随父亲去厂里帮忙种菜或往家运菜,那种收获的喜悦真是溢于言表,家里拮据的生活也因此得到了很大改善。尤其在三年自然灾害的困难时期,使我们的饥饿有了很大的缓解。虽然这些仅是孩提时代父亲给我们留下的肤浅记忆,但在潜移默化中他教会了我们如何生活,父亲勤奋的生活态度,一直影响并感染着我们,并使我们终生受益。所以我家兄妹从小自立能力就很强,都是脚踏实地的做人、认认真真做事,很少去找快捷方式。我们兄妹六个的婚姻大事操办的虽然简单,但既没靠父母、也没靠外人,都靠自己的能力圆满完成了。

父亲常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所以他对我们兄妹从小都有严格的要求。要求是多方面的,如:对家里各种家具、用品、用具都有规定的摆放地点,不能放错;家里地上不能有垃圾,桌面、家具上不能有灰尘;衣物要整洁、决不能邋里邋遢;父亲还是个极讲究着装仪表的人,虽然家里不富裕,但是即使是旧衣服也要干干净净、平平整整,他经常喜欢穿着铁路制服、制帽,让人看起来就仪表堂堂。干练威武。我们兄弟也都是穿得干净整齐,即使有时衣服已很旧又有补丁了,但经父亲的指点母亲会把我们的旧衣裤用染料漂染后又会焕然一新了,每逢年节或开学时我们都要穿戴整齐才出门。所以后来同事朋友都说我们家里干净利落、都称赞我们兄弟会着装,其实这都离不开父亲身体力行、潜移默化中对我们的影响。

父亲特强调做人要有礼貌、要孝敬父母、要尊长爱幼、服从兄长、关爱弟妹、我们那时放学回家都要向家长或来客的长辈敬礼的,弟妹遇到什么困难不用父母吩咐,当哥的都能主动帮助,弟妹也都听从当哥的话。长大后直到现在我们兄弟都很团结,无论谁遇到什么困难,都能得到大家的尽力帮助。母亲她老人家虽年轻时多病,但却活到了90岁,主要是心情舒畅、儿女孝顺,每逢年、节、过生日,我们这些子女无论在哪里,都要尽力赶回去,给她老人家拜年、过寿诞,平时都是按时、按月给老人生活费,使老人衣食无忧、老来健康长寿。所以街坊邻居都很羡慕我们兄弟间的关系,更羡慕我母亲有这些孝顺的好儿女,我认为这些都是得益于从小父亲对我们的教育及家庭环境的熏陶。

父亲对子女的管理、教育是多方面的。如要求我们有责任意识要养成劳动习惯。他将家务活按每人的年龄、能力大小给我们进行了分工的,比如:提水、劈材、背粮是哥哥们的事。擦桌子、扫地、倒垃圾是弟弟的事、在母亲做饭时,大点的还要还要哄抱小的弟或妹等。经常开会是我们家的传统,在那时是不多见的。每当年节过后、开学前的会是“例行公务”因要在新的开始前对我们提出各方面的要求。年底还有总结会,每人要汇报自己的所作所为,父亲要结合每人在学习、家务劳动、文明、礼貌等方面的表现,给每人讲评、总结。对有进步的表扬,对犯了错误的批评。最后每人还要表态,说出自己的不足与今后的努力方向。一般每月或有特殊情况时,我家同样要例行开家庭会,这时对每人的要求和检查是具体的。如:对布置的家务活完成的如何、学习成绩是上升还是下降了,以及在团结、礼貌、安全等方面表现,好的表扬,差的批评,发生一般错误,如:工作没完成,考试成绩不理想,是要挨批评的。犯下较重的或不可饶恕的错误就要动用家法了(家法是门后挂了一个带把的板子),如:与邻居孩子打架把人打伤、不经允许到松花江去游泳,这类犯错的就要挨板子了。

父亲是个平凡的人,靠我的奶奶教会了读书、写字,他很小就失去了母亲。从小就独自出外打工谋生,不满18岁他在亲戚的介绍下考入了中东铁路。现在同龄人还在父母的羽翼下撒娇的时候,他已承担起养家糊口的责任了,吃了数不尽的苦。每每想到这些,我的心里就一阵酸楚。虽然社会剥夺了他读书的大好时光,但父亲是个有思想的人,关注时事政治与国家大事,家里虽困难但从没间断订阅报纸,对世界对社会发生的事情都能说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他时常讲起在伪满时期他们那些穷工人如何联合起伙来糊弄日本人及工头;如何看到并掩护地下党破坏鬼子的铁路设备、捣毁机车车辆的那些事,虽然父亲当时尚没有政党的意识,但知道日本人是侵略者掠夺中国,我们是中国人,干的是正义的事,解放后这些人都当了各级领导,也曾劝导父亲加入党。但父亲说如果加入就要全身心干,考虑到家里的负担责任还是不加入的好。

他工作一辈子都与铁路机车打交道,工作性质决定了他的工作技术性安全性极强,父亲一直是个好强上进的人,对铁路行车操作规程,安全法规的手册从不离手,到后来对所有条法熟记在心、融会贯通。所以经常给操作人员讲课,但我们很少看到他备课。他一生与火车打交道却从未出过任何大小事故,在单位被树为楷模,被同事尊称为先生。他虽是工人出身却经常受邀,讲铁路行车操作技术课,到外地、外厂学习,进行技术交流,在上万人的大厂负责安全工作。并在此平凡的岗位上工作至退休。

父亲是个认真而又讲原则的人,无论做什么从不敷衍,做什么事都要做到最好。他常说:“宁可身受苦,不能脸受热”。他是个堂堂正正的人,他说无论做什么都要在理,都要讲理。“衣服可穿破,不能被人指破” 做人做事不能理亏。但他又是个率直的人,无论在社会交往中、在亲朋故友交流时,爱较真、认定的事不拐弯、不回头,凡事爱争个是非曲直。所以给人直观的印象是耿直、生硬,也因此得罪过一些人。凭我对父亲的了解认为这只是表像,其实在他骨子里还有刚毅透着善良、严厉却不失温情的另一面。

记得那时大哥后来是小弟,往往在外爱惹事较多,有时欺负了同学或邻居家的孩子;有时打破别人家的窗户玻璃,别人家找来让赔;有时是打破人家的头要带人到医院去治;这样回来都不免要挨训或挨打。我们家住在离松花江边不远,那时孩子们夏天经常去江中游泳,一次别人家长带孩子找来让赔裤子,原来是大哥用别家孩子的裤子吹起来当水牛在水中玩,由于风浪大被冲走了没追回来。但这次大哥却没受到惩罚,而是被父亲就此事晓之以理,指出用别人的裤子玩是错的,安全第一没去追是对的。父亲的良苦用心昭然若揭。

在国家经济困难粮食定量供应时期,大哥报名下乡了。户口粮食关系都随迁到了郊区农业社,一年下来根本不是当初老师宣传的那样,每天挣的工分可以买件衬衫,吃不好还吃不饱,经常跑回家来。只要一回来就要争食别人的口粮,每当这时父亲就撵大哥回农业社,一次寒冬的晚饭后,尽管大哥不愿走但还是让父亲撵走了,虽然大哥走了,但我看到父亲虽然低头在干着木工活,但眼泪却不断地留了下来,这是我唯一看到坚强的父亲流泪的情景。

想起自己的一次错误至今都记忆犹新,困难时期供应的粮食不够吃,肚子总是饿,有一次趁父母不在家时,自己偷偷的用面做吃的,家里灶具前的窗户对着大门,一抬头突然看到父亲的眼睛正看找我,慌忙将做的快熟的饼藏起来,但心里明白父亲已经看到了,心想一顿严厉的批评是免不了,我默默的等待着父亲的严厉批评。但是父亲却一直没有提起此事,虽然没有受到批评但心里的愧疚反而更加强烈,心里也就更不好受。直到后来我才明白这是他故意装作没看见。父亲虽然对我们要求严格,但他最看不得我们饿肚子、受苦。看到我的行为他在内心里更不好受,所以我的这个错误自然也就可以原晾了。

力所能及的帮助比我们更困难的人,现在也许很多人觉得是很平常的事,但当我们自己都面临自顾不暇的困难时,舍弃自己的利益去帮助别人那又是何种境界啊!在我很小时每当有讨饭的在门前哀求时,父亲(有时是母亲)即让我们把讨饭的叫到家里,把剩饭菜给他们吃。我小时父亲厂里建筑工地有个管理员叫刘纪成,老家给他找了个对象,预先没说就直接来了,到这却没有容身之地,父亲见他们可怜把她领到家里,让母亲安排她住在我们家。后来还说好事做到底,腾出我家的小屋让他们结婚。一直住到怀孕临产返乡,没有收过他们一分钱。三年自然灾害的62年吃饭特困难,每月供应的粮食精打细算还是吃不到月底。有一天我们家收到一封来自安徽的挂号信,并寄来5斤粮票。父亲与母亲说:“这人还真讲信用,这颗悬着的心总算放下了”,我们不知怎么回事。原来在父亲厂里的外乡临时工被辞退了,要返乡了,但路上没有吃的,向父亲借5斤粮票,当时粮票是何等的金贵呀!这在当时是全家2天的口粮啊,借了他就意味月底我们又得饿肚子了,后来听母亲说;“那人走时已两顿没吃饭了,你爸借他是救人一命”。

从我对父亲的理解,也能感觉得到,他对我们的爱是从不轻言于表、而是深藏于心的。人们都说父爱如山,父爱如歌,在外漂流的人最值得珍惜的就是这份真情,也正是这份真情,支撑着我在外历经艰辛回到家也从不言悔、从不言苦。为的是不让为我担心的父亲牵挂。

在我小时的物资匮乏时期,感觉东北的冬天特别寒冷。冬天里文化生活很简单,小伙伴在白天尚有可打雪仗、打爬犁之类的游戏,晚上天不太冷时偶尔聚到一块能捉玩迷藏。但父亲晚间一般不让我们出去,说:“地冻天寒的路滑不安全、吃的差一跑等不到睡觉就饿了,晚上不能出去。”在好多年冬天里的晚上,为排解了我们枯燥的生活,父亲经常给我们讲故事。讲的我们如醉如痴,成了那段时光里我们最大的乐趣。我们就盼他不上夜班,当吃完晚饭时,我们都会抓紧把家务活做完,早早的摆好登子、把茶杯续满水,等待父亲“且等下回分解” 的继续 。 现在回忆起来父亲给我们讲的故事涉及的面很广。比如:有他经历过的往事,有三纲五常、弟子规、名人励志方面的,我们更喜欢三国、隋唐演义、聊斋、水浒等方面的片段故事。直到现在我也搞不明白,父亲的文化有限,头脑里却装了那么多的内容。但有一点我是清楚的,他给我们讲故事无非就是把我们聚集在一起,不出去乱跑、惹事。但在无形之中增强了家庭的凝聚力、亲和力,通过故事寓教于乐的教了我们如何行事、做人。到现在我还依稀记得他抑扬顿挫的语句与偶尔夹杂的二人转的曲调及给我们带来的欢快。

父亲与铁路机车打了一辈子交道,过去单位每年都可以优待两次免费火车票可探亲访友或旅游,每年寒暑假他都给我们开免票,让我们去走亲戚、去玩。但他很少能抽出时间外出,一辈子没能走出东北。我工作之后,虽然有个让父亲在有生之年到北京、到苏杭去周游的愿望。但当时认为条件还不具备,总觉以后还有机会。没想到无情的病魔突然就降临到父亲的头上,而且短短的几个月就匆匆离开了我们。

每当想起恩重如山的父亲,一份思念之情便油然而生。想起他在自己身上背负了太重的包袱,却给了我们安稳和舒适,心里不免隐隐作痛;想起父亲总是将最好、最宝贵的东西留给我们,像蜡烛那样不停地燃烧自己,照亮了我们,而我们又未能及时反哺他老人家,就有深深的切肤之痛,心里也就更为愧疚;父亲从不轻易落泪,他用坚强支撑着整个家,把欢笑留给我们;父亲深藏不露,他是那么强烈地爱着我们,但却从不用言语来表达。他没要求我们成为最好的,但只要求我们能作最大的努力!心里对父亲有说不完的感谢,感谢他把我抚养长大,感谢他为我所做的一切。往事终归留在了我潜意识的底片上。其实我知道他最想的不是我能给他什么,而是我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如今,我只能带着几分自责、几分惭愧、几分爱意、几分崇敬通过文字来怀念他、纪奠他。希望他的在天之灵,能够看到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而能得到慰藉。人世间最难报的就是父母恩,愿我们及后辈们都能:以反哺之心敬奉父母,以感恩之心孝顺父母 !       

作者简介;自在蓝天,真实姓名:蓝凤相, 1947年出生于哈尔滨,毕业于哈工大,航天系统北京某研究所退休工程技术人员。

通讯地址:北京海淀区知春里14-305   邮编:100086    E-mail:lanfengxiang@souhu.com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
  • 老馆已关闭,这是找回的纪念文章


    写信时间:2025/04/03 09:4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