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生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465517610
本馆由[ 孝行天下 ]创建于2011年07月07日

心灵的烛光

发布时间:2012-11-04 20:14:55      发布人: 孝行天下
心灵的烛光 —读著名的诗人王燕生《上帝的粮食》 博冀 春节前夕,全国实行今年春运车票不涨价惠民政策,北京市开展带一本好书回家活动,在社会上产生很大反响,我也是其中的受益者,象一只疲惫的鸟,在京作短暂的栖息,又开始新的旅程。王燕生老师赠送一本《上帝的粮食》,读后,使我感到犹如一缕心灵的烛光,在我浮躁不安灵魂迷茫的时刻,洒向一片清新的光亮。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人的伟大在于思想。作为诗刊一名资深的编辑,诗人王燕生老师用自己朴实的情感,简约的文字、不加粉饰、平铺直叙记录着新中国一代诗人成长的履历,探视他们内心微妙的情感世界和生活状态,充满着浓浓的爱意,特别是从1977年以来,新诗复兴繁荣时期,在文学春意盎然的百花园中,诗人王燕生老师呕心沥血、辛勤栽培,连续主持五届“青春诗会”,发现推荐一批优秀新诗力作,让一批有潜力的诗人在诗坛上脱颖而出、崭露头角,叶延滨、舒婷、顾城、杨牧、梁小斌、江河、陈所巨……一颗颗璀璨的星升腾在中国的诗空。 “青春诗会”作为诗坛上“黄埔軍校”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青年诗人,让他们成为时代的骄子,让新诗的发展走向一个高度,达到一个颠峰,成为那个时代年轻人追求的理想和人们关注的焦点。“它就象诗歌界的晴雨表从另一角度折射着80年代文化发展的轨迹,折射着体制与民间微妙的关系”,同时也壮大的了诗刊,给诗刊社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诗刊发行量从每年15万份左右,递增到54万多份。拥有一份诗刊,诗爱者感到一份荣耀和自豪,我曾经也有这样的经历。被诗人们誉称“青春诗会”教父的王燕生老师功不可没,“有一双眼睛脱粒诗,长出厚厚的老茧,牺牲了多少生命的岁月,孕育了多少会飞的诗蝶。”我在我记忆的仓库中找几个镜头,记得有一次,我偶尔在王燕生老师的书室的桌上见到大烟灰缸内堆满数百支烟蒂,和二尺多高一叠叠来信和复信口蹬目呆,我仿佛看见那双长老茧的眼睛又不知熬红了多少黎明的瞳孔……王燕生老师不论在编辑岗位,还是退休后;不论在做眼疾手术、腿摔伤、心脏发出SOS呼救时刻,他都在勤奋工作着,每天记录与诗有关的事,心中总掂记着全国的诗人们,牵挂诗歌的繁荣和发展。每当回想这些,我的心中充满着感激,充满着无限的敬仰。 《上帝的粮食》一书,共收入44篇文章,从《走来走去的青春》到《梦想并非在空中》,打破了我国有史以来诗歌评论疆硬的模式,诗人王燕生老师以随笔的手法,亲和的口语和激昂的文采叙述,描绘诗人们有血有肉深厚感情的内心世界,聪明睿智、独特的个性及诗歌才华,向人们展示了他们辉煌的成功足迹。告诉读者鲜为人知、翔实而充满活力的诗歌信息。书中还以图释的方式插入一张首届“青春诗会”全体诗人签名录;和67张精彩的图片补叙点睛了书的内容,据有一定史料价值和收藏价值,让读者读后感到无比的亲切、温馨。 《上帝的粮食》犹如一缕心灵的烛光,在我浮躁不安灵魂迷茫的时刻,洒向一片清新的光亮。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