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孟海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05109
本馆由[ jpjfkw ]创建于2009年12月29日

我对沙孟海书法的一点认识

发布时间:2010-10-07 14:26:28      发布人: jpjfkw
写下这个题目,不免有些惶恐沙孟海是当代公认的书坛泰斗,也是我素所敬仰的大师,无论学问、书艺和品德,皆是我们的楷模。批评云云:岂是学问浅薄如我者所能为?众所周知,当今书法理论研究之风蔚然云兴,而书法批评,尤其是对当代人书坛前辈作品的批评尤难展开。大家都在呼吁要多做些工作,但真正付诸实践的又有几人?即便做了,又有许多顾忌,以致言不能畅,意不能伸,读者不得要领,如入云山雾海。其实,批评者,有褒有贬也,只要出言中肯,虽贬,亦是善意的。几年前对启功书法的批评,便是极为鼓舞人的一例。启功的书法我是极为喜爱的,然限于识见于其中阙失未能洞明。
   
  看了许伟东、王强、阿唯的文章后,我对启功书法有了新的认识,但这丝毫没有降低我对启功书法的喜爱。再者,纵观古贤书论,多有批评时贤之语,宋有米海岳之勒字、排字、描字、画字之论,清有何绍基以“横平竖直”四字评包世臣书法,谓其“于北碑未为得髓”,可谓不留面子。古哲今贤,已有垂范,我纵不敏,抛砖之见,不妨直抒。
   
  沙孟海的书法走的是碑帖融合的路子。他对北碑的雄强奇崛有充分的吸收和把握,对清代碑学的流弊更有清醒的认识,所以他没有像康有为那样只在北碑里讨生活,而是竭力吸收传统帖学的精髓,以帖学清丽透逸的韵味孕化北碑的霸悍刻露姿态,以帖之爽利写碑之精神,以碑之体格帖之气势,终于集碑帖之大成创造出了一手雄强苍古、挺拔雅健的书风。启功说得好,沙孟海的字:“往深里看去,确实有多方面的根底修养,而使我最敬佩处则是无论笔的利钝、纸的粗细、人的高低,好像他都没有看见,拿起便写,给人以浩浩落落之感。”确实沙孟海的有些作品,如1983年写的《荷尽已无擎雨盖》、1983年写的《荡胸生层云》、1983年写的丁敬身论印诗《古人篆刻思离群》,以及1986年写的《诗品二十四则》等,都能感受到作者书写时无人无我、一片澄明的大家气派。欣赏这些作品,则有如登高崖,如临大海,周身似有罡凤鼓荡、云水拂拂之感。

  然而,事物总是有两个方面的。尽管沙孟海于传统帖学有着极为精深的理解和把握,所创作的细笔一路作品字宇珠玑,深得“二王”风神,但当他大开大阖、振笔创作粗豪一路书法时,往往因太注重整体风格和气势的体现而忽略了细部的精心处理,使作品不免流露出草率和随意的痕迹。试看收录在《沙孟海书法集》中的他写于1982年的《书谱前数段八尺卷》,从整体看,无论如何当得起所有前面提到过的赞语,但若仔细审视,我们会发觉有很多字的结构和气格实在算不上高明。如第6行的“比”字、第14行的“质”字、第26行的“美”字、第35行的“又”字、第38行的“亦”字等。,这些字独立出来看,任何一个粗通书法的人,相信都能看出不妙来。此种情形,在沙孟海的其他精品如《诗品二十则》、《荷尽已无擎雨盖》等作品里同样存在,但它们被掩埋在整体里面,竟也能无伤大雅。这又是沙孟海的高明之处了。而世人因偏爱其汪洋恣肆、豪迈振迅的书风.自也不去细究其中的不足之处了。虽然如此,但沙孟海作为一位举世视为书法楷模的大师(要知道,一个时代是没有几个人可以被冠之以“大师”之称的),其某些精品竟无法经得起仔细的审视和研究,不能不说是一个不小的遗憾。对于书法后学来说,大师的一言一行、一笔一画,都是可以被奉为圭臬的,其间的分寸,岂可以毫厘而失之?

  曾有一段时期,浙江书坛学习沙体的人非常之多,有些天资聪颖者确也颇有心得,但大多数人多为沙体的粗豪所震慑、所感动,而不识其中的来龙去脉,至坠霸悍粗率之病。沙孟海自己有感于此,曾提醒大家“不能学我的字,如要学我,还不如去了解我字的来处,学我的老师的字”。并撰成《我的学书经历和体会》公开发表,将自己的学书“秘诀”和盘托出。历来古贤多不肯示秘于人,沙孟海的大度和无私;无疑是其大师风范的又一体现。此举虽是沙孟海的无私和谦虚,但我们能否也可以这样认为:沙孟海其实对自己的书法的优劣早有清醒的认识,他不希望后学者良莠不分,走入歧路而不自知。事实上,沙孟海的这番良苦用心已为浙江书坛有识之士所接受。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全国书坛“诸侯纷争”,在时风的笼罩下不能自拔,只有浙江书坛宁静如常,稳步进取,书风面目异彩纷呈,功力扎实1996年举办的首届浙江中青年书法展的作品似乎可以证明这一点。在为此展览而出版的作品集前言中,浙江书坛的中青年一代“摆脱了盲从,摆脱了迷惘,摆脱了徘徊,摆脱了浮躁,开始显示出一个成熟书坛的成熟性格”。这能说与沙孟海出言示警没有关系么?

  从纯粹学习的角度来看,我认为沙孟海壮年时期的书作更有启示性。沙孟海的学书:经历80多年,这一漫长的学书过程同时也是他自我完善的过程,其间必然经历发生、发展、全盛乃至晚年的出神入化和慢慢衰退的阶段。沙孟海成名是较早的,但早期毕竟只是青年俊彦的崭露头角,真正声誉鹊起当在20世纪80年代左右即进入晚年时期。中间漫长的五六十年,无疑是沙孟海书法的成熟期。检视所能看到的《沙孟海书法集》、《西泠艺丛》第16期等沙孟海书法的印刷品,我们可以发现许多功力精湛、风格高雅、气象万千的作品、正是创作于这一时期,如行楷条幅《傅青主杂书册跋.》(1949);《赠玉殊行草四条屏》(1936)、《集易林八言联》(1949)、《陈仲鱼论印绝句》(1964)、行书《范尧卿诗翰卷跋》(1978)、楷书《洪绍修家传册》(1933)、楷书条幅《毛主席词两首》(1974)等。这些作品所具有的细筋入骨的特点,是迥异于他后期的粗壮拙重一路书风的,而更明显地呈现出碑帖融合的风神气质,在令人感到北碑书风气魄雄奇、结构宽博、斩钉截铁的同时,也能感到一股绵绵的含蓄蕴藉的气息流动在笔墨之间,弥满的真力使整幅作品充满了张力,耐人寻味。更重要的是,这些作品不仅气格高雅,气势恢宏,而且点画精妙入微,笔墨收放自如,结构奇特妥帖,具备了成熟沙体的一切特点。从这些精妙地体现其艺术思想的作品中,我们终于看到了沙孟海书法的真正艺术个性。我认为,这才是沙孟海书法艺术的精粹所在。  

  我知道,沙孟海对于古代优秀艺术遗产的吸收是采取批评态度的。在《近三百年的书学》了文中,他对清代书法大家们的中肯批评至今仍可称为的评。他从不迷信任何一位大师,甚至对他的老师康有为在碑学方面的失误,也毫不客气地提出了中肯的批评。在对待碑刻问题上,他同样表现出科学的精神,用睿智的眼光,发现碑刻的刻手与书手佳劣不统一的现象,为后学者点亮了一盏指路明灯。沙孟海的批评精神无疑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综上所述,可以归结为两点:一是沙孟海晚年的粗豪一路书法虽然风神豪迈,但笔画多有粗疏之处,其欣赏价值高于学习价值;二是沙孟海的书法在其成年时期已至臻成熟,不公风神独特,而且点画精妙绝伦,具备了作为大师书法作品的垂范作用。

  总之,我们不能为大师的光环所眩惑,应有所取,有所舍,用批语的眼光看待一切有价值的文化遗产。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