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世之杰——吴禄贞大将军》
作者:徐 小 玉
1、人民英雄纪念碑
解说词:人民英雄纪念碑,高高矗立在庄严雄伟的天安门广场上。毛泽东主席亲自书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大字,金光灿烂,令人严然起敬!周恩来总理题写的碑文,告诉人们此碑是为纪念自1840年以来的历代英雄而立,是他们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的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英勇奋斗、壮烈牺牲,换来了我们今日国家的强盛、人民的幸福,他们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震古铄今的爱国主义乐章!
碑座上的十幅汉白玉大型浮雕,是气壮山河的历史画卷。本片主人翁吴禄贞,就是在辛亥革命时期为国家的独立与富强、为人民的自由与幸福,献出了自己年轻生命的一位英雄!
2、1991年10月10日《人民日报》社论。
解说词:在纪念辛亥革命八十周年时,《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继往开来 振兴中华”的社论。文中说:“武昌城头的枪声,宣告清王朝的覆亡。这场发生在辛亥年的风起云涌的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侵略势力,在人民群众中传播了民主主义思想的种子,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中华民族史册上,辛亥革命的光辉永存!”
为了民族独立、国家振兴,本片的主人翁吴禄贞大将军,长期打入清军内部进行组织和领导推翻清王朝的革命活动,他的英名将永留史册。
3、石家庄吴禄贞墓及扫墓活动
解说词:1913年11月7日,在吴禄贞烈士牺牲两周年之际,吴公祠和墓园在石家庄火车站北侧落成。
墓园在十年动乱中,遭严重破坏。1982年3月25日,重建后的吴禄贞陵园在石家庄市长安公园内落成。4月12日,石家庄市各界代表一百多人在墓前举行了隆重的扫墓仪式,吴禄贞的子女及孙辈纷纷赶来参加。副市长靳茂儒在墓前介绍了烈士的生平,颂扬他为中华民族救亡图存所做出的不朽功勋!吴禄贞之子吴忠黄先生代表家属致词。
那天出席落成典礼的家属有:来自香港的吴禄贞之子吴忠黄,国内的长女吴忠华,次女吴忠敏;长孙吴厚培,孙女吴怡、吴厚婉,外孙女徐小玉。
两年后的清明,吴禄贞的幼女吴忠瑛女士自美国归来,在外甥女徐小玉的陪同下,到石家庄为父亲扫墓。陪伴她前往陵园祭奠的有省、市政协、统战部、侨办的负责人。
年年清明都有当地青少年前来扫墓。
1994年清明,吴禄贞烈士的外孙女徐小玉代表家属再次前来扫墓。
4、湖北云梦吴禄贞纪念园
解说词:1991年11月上旬,在吴禄贞烈士的故乡湖北云梦县,为纪念他牺牲八十周年,举行了一系列的纪念活动:在街头出纪念专栏,在展厅出书画展,召开各界代表人士参加的“纪念辛亥革命先驱吴禄贞大将军殉难八十周年纪念座谈会”,并出版了名为《盖世之杰》的纪念专辑。
11月7日,吴禄贞先烈的殉难日,他的纪念园在云梦落成,举行了隆重的揭幕式。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的领导和先烈的外孙女徐小玉女士出席了仪式。在仪式上还命名了纪念园前的路为“吴禄贞路”。
园内牌坊上“盖世之杰”四个大字,出自孙中山先生语,书写者为105岁的参加过辛亥武昌首义的喻育之老人。卿绶亭内纪念牌上,有先烈英姿飒爽的戎装浮雕像。像下为孙中山先生的祭文:
“荆山楚水,磅礴精英。代有伟人,振我汉声。觥觥吴公,盖世之杰。
雄图不展,捐躯殉国。昔在东海,谈笑相逢。倡议江淮,建牙大通。
契阔十年,关山万里。提兵燕蓟,壮心未已。滦州大计,石庄联军。
将犁虏廷,建不世勋。猰貐磨牙,蜂虿肆毒。人之云亡,百身莫赎。
……”
5、县城近郊吴家台子
解说词:在云梦县城的西郊,有一个名叫吴家台子的小村庄,1880年3月6日,在一户书香人家,有一个男孩出生了,他就是吴禄贞。这个四周环水、绿树荫翳的村子,就是他童年活动的天地。
六岁时,入村里的家塾读书,已显出他过人的天资。他不仅理解力、记忆力超过其他孩子,而且才思敏捷。至今在家乡仍流传着他对对子的故事:一天,先生出了个上联:“春风催绿柳,”无人当场能对上,问到他时,他脱口而出:“大泽起龙吟。”先生不由暗叹:“此子有奇志!”云梦古为大泽,那么答此联的孩子莫非日后将要干出一番虎啸龙吟的大事来!?
稍长,转入义堂镇一私塾就读,那时他写出了这样一幅对子:“一拳打倒亚细亚,两脚踢翻欧罗巴!”表达他对鸦片战争后试图吞并、瓜分我国的欧、亚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愤恨,写出了自己要把他们都打倒、都赶出去的决心!他那稚幼的心灵上,已种上了爱国、报国的种子。
他又是个活泼、淘气的孩子。爱爬树、喜游泳,并习家传的“吴门神棍”。大树、池塘、濠沟都成了他练本领好地方,他练得身体矫健,练得有了武功的底子,为他后来戎马生涯打下了基础。
6、吴家台子西边的府河渡口(白河口)
吴禄贞就是从这个渡口离开家乡的。九岁时,他长年在外幕游的父亲吴利彬,回到了武昌设馆教书,举家迁往武昌。值得一提的是他是在母亲先走了一段时间后,自己独自一人找去的。这之前他从未出过远门,更没到过武昌,小小年纪敢于一人前往,那胆子还真不小呢!
7、武昌吴利彬学馆故址
十至十五岁,他跟父亲在武昌读书。父亲吴利彬,学识渊博,不仅通晓经书,而且懂得格致学,也就是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还自己制作几何图形讲解几何。禄贞虽说善诗能文,被人视为文学天才,可他却不热中于走科举之路。他认为那些四书、五经之类的东西,对于改变当时中国的落后状态无益,不如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更为有用,所以他在学格致学上大下工夫。课余仍爱舞剑弄棍,又喜读兵书,并给自己起号叫“梦泽雄”。他的故乡云梦,古为云梦泽,由他为自己起的这个号,可看出他少年时,已有壮志。
8、武昌戈甲营
十五岁时,父亲外出讲学,归途中病逝。他们家境更加困难,搬入戈甲营一陋屋生活。为分担母亲肩上的生活重担,他辍学做工,成了“湖北织布局”的一名小工。
9、“湖北织布局”故址
禄贞每天天未亮就来此做工,晚六时才收工,每天劳动十几个小时,只能得到一角多工资!工人们在那儿不仅受剥削,更由于劳动条件差,时有事故发生。那些洋监工、技师随意打骂工人,再加上中国工头的欺侮,他们过着非人的生活。下班时,工人必须在厂门口接受搜身。一次,一个姓袁的工头,借机调戏一名小女工,被禄贞看见,他上前打了工头。工头大怒挥鞭就要打他,但由于引起了众怒,未能得逞。禄贞不甘受这份气,决意离开这家工厂。
10、“马关条约”
1995年4月17日,清廷与日本签定了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引起了国人的愤怒,纷纷起来声讨,台湾则爆发了“反割台”斗争。禄贞痛感国家的衰落,眼见当时的列强图谋瓜分中国,他认为只要国人齐心,力挽狂澜,就会有助于国家转弱为强,于是萌发了投军卫国的念头!
11、湖广总督府、张之洞像、招募新兵布告
1896年1月,张之洞调回湖北任湖广总督,他张榜召募新兵。应募者必须年满十六周岁,而禄贞年龄尚不足十六,他前去应试时,首先闯过了报名关,搬出“春秋战国时代,就有童子汪漪执干戈以卫社稷”的例子,说服负责报名的军官同意他报名;考试时他写文赋诗,表明自己投笔从戎之志。其诗云:“开卷喜读战国策,濡笔爱草从军赋。安得一战定三韩,投笔从戎争先赴。”文章讲述了书香门第出身的他,投笔从戎为报国。他的试卷颇受张之洞赏识,命人油印后散发各营,以鼓士气。他被录取在工兵营当兵。
12、湖北武备学堂学员留影
禄贞入伍后,刻苦操练,钻研《西法类编》等兵书,成为士兵中的拔尖人材,一年后被张之洞指名选派入湖北武备学堂学习。这是一所培养下级军官的学校,收年满十八的有培养前途者入学,年方十七的禄贞是破格入学的。
他在这儿学习成绩名列前茅,自幼学过的格制学,此时发挥了作用,使他接受“西学”较他人容易。一次,他甚至走上讲台去纠正日本教官证错了的几何题,他毫不客气地在教官演算的题旁打了个大“X”,口说:“你证得不对!”自己从从容容地证出了此题。日本教官被他的“胆大妄为”弄得目瞪口呆,又发作不得.此事使全校为之轰动,大长了学员们的志气!
13、海轮、富士山远景、旧日东京市容、欧美革命书籍(法国革命史、美国独立史、民约论、万物精理等).
1898年冬,禄贞被派去日本学习军事,先入成城学校,后入士官学校骑兵科。
他目睹了明治维新后蓬勃发展的日本,更感到清廷的腐败和自己国家的落后。在日本,他有机会接触到反映欧美各种新思想的书籍,他的思想也有了很大的变化,醉心于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的学说,认识到要救中国,不仅仅是建立军事武力就能挽救的,非得彻底地改革政治,推翻清廷这个腐败的政权才行。他于是与傅慈祥、沈翔云等人,发起组织了第一个留日学生团体“励志会”。该会以“联络感情,策励志节”为宗旨。目的是联络同志,讨论革命如何进行。他此时的革命思想,还是处于一种自发的状态。
14、孙中山先生在日本时的照片、横滨故居照片
此时侨居日本横滨的孙中山先生,在日成立兴中会,并注意从留生中吸收成员。吴禄贞经人介绍认识了孙中山先生,他对孙先生学识之丰富,非常佩服;对孙思想见解之成熟,十分倾心。交往之中,对孙先生的革命理论,有了深入的认识,毅然加入了兴中会。从此,他成了一名民主革命的自觉的战士,勇往直前,义无返顾!
这就是孙中山先生在祭文中所说的:“昔在东海,谈笑相逢。”他们的革命友谊,从此开始。
15、义和团反帝斗争场面片段
1900年夏,中国北方义和团反帝斗争进入了高潮,革命党人决定趁此大好时机,在南方发动起义。吴禄贞认为“夏口兵冲要地”,建议以武汉为发难基地,以便控制南北要冲,然后出师北伐。孙中山先生赞同此建议,命吴禄贞、傅慈祥主持长江流域的起义,又派人回国联络会党;他自己则将主持珠江方面的起义。吴、傅二人受命后非常高兴,着手准备,但苦于没有经费。此时,毕永年告诉孙中山先生:“唐才常已从康有为处得到了两万元款子,计划起兵,款为新加坡华侨所捐,还将继续有。”通过商谈,双方同意联合起义。孙中山先生还亲自出席了梁启超为唐才常、吴禄贞等人举行的饯行宴会。
16、上海张园、汉口宝顺里4号
吴禄贞与唐才常一同秘密潜回国内。唐才常在上海张园召开会议,将原“正气会”改名“自立会”,“勤王军”改为“自立军”。他对保皇党称“勤王”,对归国留学生说“保国保种”。唐才常为谭嗣同的密友,他热心举义有很大为友报仇的成分。吴禄贞牢记孙先生关于与唐合作,要“携手协力”,“不要存着成见”的教导,虔心与之合作。
自立军兵分五路:安徽大通为自立军前军;安庆为后军;湖南常德为左军;湖北新堤为右军;汉口为中军。吴禄贞与秦力山负责大通前军的起义工作,唐才常为总司令,自立军司令部就设在汉口宝顺里4号。定于8月9日(旧历七月十五日)各路自立军同时起义。
17、原桐城界内起义集聚地
吴禄贞、秦力山到大通附近积极做好起义前的准备工作。秦力山的童年好友孙道义,是哥老会员,此时在安徽抚署当管带,从他那儿他们秘密得到了军械。他们通过会党首领符焕章、秦老耀等人用散发“富有票”的形式发展组织。南陵、青阳、裕溪等地的会党也积极准备,秘密向大通靠拢,8月7日,义军在江北原桐城县境内的周家团(现属纵阳县)、铁板洲、和悦洲(现属铜陵县)等地聚集。清军长江水师驻大通的一营士兵(大部份为哥老会员),决定倒戈。起义总指挥部设立在和悦洲的“生生庵”,前线指挥部设立在和悦洲的大关口,8月8日他们宰牲祭旗,宣布起义,当大通起义的第一枪打响后,倒戈的四艘炮艇,立即掉转炮口,轰击大通督销局、厘金局。
18、大通镇全貌及督销、厘金、药械三局故址
督销局为专收盐务税的机构,厘金局为清朝筹军响的税收大关卡,都是驻大通和悦洲上的重要机构,药械局为清军储存弹药、军械之要地。倒戈水师轰击了督销局、厘金局后,又俘虏厘卡炮艇八艘,击沉督销局的常平差轮。义军登岸后,连续攻下盐务、厘金、药械三局和一些库房及衙门。进而占领了大通全镇。义军声势大振,大通附近百姓附和者达三、四万人。他们又一鼓作气,分兵攻占青阳、南陵、芜湖。
当被打懵了头的敌人清醒过来后,马上调动了大批军队从水、陆两路来“会剿”自立军:安徽巡抚王之春派出大批人马,两江总督刘坤山派出了三艘军舰,长江水师提督黄少春调来三营水师。在敌人潮水般涌来时,他们开始向南陵方向退却。
19、横港、杨家山、汀家洲、南陵
自立军前军原打算退向南陵等待援军,哪知他们等待的援军根本不会来!康有为虽说募得三十万巨款,但答应接济自立军的军响,却迟迟不给,使得起义无法按时进行,只得一再推迟起义时间,而前军未能接到通知,单独起义了,于是陷入了孤军作战的危险境地。他们且战且退,在横港、杨家山、汀家洲、南陵,与清军激战。终因众寡悬殊,他们浴血奋战七昼夜后,全军覆没。吴禄贞死里逃生。
吴禄贞就是这样踏上革命征途的,当时年仅二十岁,却表现出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对大通起义,他“常叹功败垂成,引为一生的憾恨。”起义虽说失败了,却使革命派觉醒,改良派分化,对以后的革命有着深远的影响。
孙中山先生在《祭吴禄贞文》中所说的:“倡义江淮,建牙大通。”就是指此而言。自立军起义是孙中山与梁启超合作企望改变中国政体的一次尝试,吴禄贞是实现这一合作计划孙方的执行者。这也是革命党人在长江流域组织的第一次起义,人们称它为武昌起义的源头。
20、上海原法租界留日学生会馆、海轮
禄贞只身逃到了上海,躲入法租界留日学生会馆。当他从报上得知唐才常、傅慈祥等人,已在武昌被捕并被处死后,悲愤不已,发誓要向敌人讨还血债!
他巧妙地摆脱了身后的密探,乘船重返日本。从失败中他也更认清了康有为等保皇派的嘴脸,革命更加坚定,他发誓:“一俟学成后,我要回到自己的国土,奉上我的血肉之躯,我的理想和抱负,为救国救民,为革命大业奋斗到底!”后来,他果真实现了自己的这一誓言。